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耀基,中国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小提琴人才。他所创立的“林氏教学法”和诸多的小提琴教学口诀,为中国小提琴教育与教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9年林耀基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中央音乐学院林耀基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各界力量举办了“中国风格独奏小提琴国际作曲比赛”。这一活动是切实对弘扬与继承林耀基教学思想与精神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体现出了今日学子对林先生的怀念与感恩之情。
  决赛音乐会于2019年12月2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八位评委现场打分,从参加决赛的16部作品中共评出作品奖7部。决赛评委组由叶小钢、陈怡、周湘林、秦文琛、郭文景、童卫东、谢楠、林蔚(林耀基先生女儿)组成,囊括中外一流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的“超豪华”评委阵容令人对此次作曲比赛有了更多的期待。一等奖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文子洋的《望川V》以及同来自该院的赵小翔的《云趯》获得;刘豫徽(中央音乐学院)的《木叶盏》和秦钰轩(武汉音乐学院)的《飞跃地平线》并列二等奖;三等奖则由尚家子(中央音乐学院)的《秦韵》、刘炎林(上海音乐学院)的《草原随想》,以及肖瑾涵(上海音乐学院)的《紫钗记·折柳阳关》获得。另设演奏奖3名(其中演奏奖第一名将获得演奏特别奖),分别由蒋熠颖、刘阔和江枕毅获得(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比赛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但却较少有人中途离场。年青一辈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缅怀林耀基先生,并努力实践他的教育思想与艺术精神,为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同时,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也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在小提琴艺术的创作、演奏乃至乐器制作方面所达到的新高度。
  一、“中国风格”与小提琴音乐语汇的相遇
  关于本次作曲比赛的总体设定“中国风格”,赛事副秘书长郝维亚教授解释道,并未给出严格限定的概念,而是在给予作曲者一定自由选择空间的同时,期望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而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及元素的简单照搬。纵观进入决赛的十六部作品,确实为我们展现了十分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中国风格”。作曲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度出发,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说唱、歌舞,乃至文学、美术等艺术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体现出年轻作曲者们对中国风格的全新理解与诠释,以及他们对如何在作品中表现中国文化所进行的深度思考。另外,作曲者对小提琴乐器的音色、表现力、演奏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小提琴独奏将主题表现出来等也都有较准确而生动的把握。
  获奖作品文子洋的《望川V》灵感来源于家乡四川的诗歌《川江号子》,乐曲避免了对民歌旋律的直接引用,而是将其调式、旋法等要素“解构”后进行“重组”,以此来展示中国传统民间的风格以及自身对家乡深刻的感情,体现了作曲家鲜明的个人风格。文子洋还非常形象地将此次获得首奖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从主办方、小提琴、音乐厅,到演奏家、作曲家,甚至听众都是‘中国制造’的难得机缘,这是一种真正具有东方韵味与审美的音乐表达,发出了纯粹的中国之声”。与文子洋采用了相似手法的还有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秦钰轩的《飞跃地平线》。在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将中国地理位置上由东到北、自西向南的四个方位的代表性传统音乐——苏州评弹、内蒙古短调、西藏弦子舞以及云南民歌《猜调》中的音乐元素,“解构”后进行个性化处理,与具有动态性的作品标题相呼应。另外,作曲者引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歌舞和民歌中的元素,可谓一次十分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探索。听众在欣赏时,跟随小提琴富有歌唱性的连绵不绝的音响,仿佛也进行了一次“飞跃”,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将祖国南北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尽收眼底。
  刘豫徽的《木叶盏》则是以江西吉州窑的工艺品“木叶盏”作为灵感,并吸收了江西兴国山歌的元素,对制作精美而珍贵的“木叶盏”的匠心精神和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刻画。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层次理解,将传统工艺美术乃至其制作精神融入音乐创作之中。从本次比赛也可以看出,现代青年作曲家的思路已经逐步走向开阔,向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方面汲取养分。赵小翔的《云趯》是一部采用较多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学著作《说文》中对于云、趯二字的解释以及受云南原始音律的启发而创作,可以说是现代思维与古代传统文学以及原始音律的一次碰撞。作曲者将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性的原始音乐融于小提琴特有的音色当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语汇。刘炎林《草原随想》的灵感来源于肃北雪山蒙古族音乐,作品结构简洁明快,由两部分组成:散板部分是对蒙古族代表性的长调模仿,而快板部分则是对蒙古族弹唱音乐的刻画。马思聪也曾经以蒙古为素材创作了《内蒙组曲》,而刘炎林的作品也是以蒙古族传统音调与器乐曲作为启发,将其运用在小提琴音乐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是一门包罗万象、拥有极其丰富内涵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此次决赛中也有不少同学以此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尚家子的《秦韵》顾名思义是受到陕西秦腔的启发,作品以秦腔曲牌作为主题进行展开,用小提琴特有的类似人声的音色来表现秦腔中富有特色的“苦音”唱腔。另外,将秦腔的伴奏乐器:板胡、板鼓等音色通过小提琴表现出来。由此,作曲者在开发小提琴音色以及多种演奏方法中所做了努力与创新。肖瑾涵的《紫钗记·折柳阳关》则是以昆曲《紫钗记》作为旋律原型进行展开,并选取了部分唱词中的意象作为素材。小提琴悠扬的音色将昆曲唱腔中的婉转与清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作曲者对细腻情感与戏剧性矛盾处理的独到之处,展现了女性作曲家清新而细腻的笔触与视角。
   创作永远是音乐发展的根本源流所在,林耀基先生曾说:“要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小提琴完整的体系,除了传承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建立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培养出优秀的演奏人才,还必须要创作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作品,优秀作品!”如今,我们终于逐步实现了林先生高瞻遠瞩的设想,实现了由我国音乐家创作的多元化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从获奖者的教育背景可以看出,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青年一代音乐家对“中国风格”小提琴音乐的解读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感受。   在初审阶段,组委会共收到投稿作品125部,投稿人的身份也十分广泛,其中不仅有来自海内外的职业作曲家、专业院校的教授、学生,还有为数不少的来自社会音乐人的投稿。郝维亚教授特别提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还有两份来自中小学音乐教师用简谱写成的投稿。”虽说投稿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所难免,但是这样的现象证明了林耀基的影响力已经不仅局限于专业音乐院校。尽管外国作曲家对于如何准确表现“中国风格”可能有些困惑,但是他们的热情却可见一斑,这其中也不乏有特色的优秀作品。此次进入决赛的来自海外的作品是由荷兰青年作曲者泽维尔·范·德·波尔创作的《元宵节》,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了描绘和阐释,也获得了评委们的关注和好评。
  二、举世无双——十六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的精彩演奏
  本次作曲比赛的决赛采取了音乐会的形式,也就意味着演奏家当晚的演奏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作品的诠释与表现,是评委与听众评判最为直观的依据。另外,决赛作品全部为新创作,其中不乏使用了现代作曲技法,技术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一些为了表现特定内容而使用了具有开创性演奏技巧。但当晚的十六位演奏家却无一例外,充满自信地展现了高水平的技术和演奏实力,真正做到了林先生曾经提出的,由“中国演奏家”演奏“中国作品”的理想。决赛评委之一的陈怡教授在比赛后的讲话中评价道:“所有的技术都是要从音乐出发来使用,能够找到十六位高水平的演奏家,进行严肃的排练并完成这样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这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难得的。”
  林耀基先生曾经说过:“乐曲是作曲家想象力的浓缩,一曲心画美又新,这就是指二度创作,音乐演奏就是要通过这个曲子再现他的意图。”?譹?訛如果说创作是延续中国小提琴事业的第一环,那么演奏作为二度创作,则是表现出中国小提琴事业辉煌发展的重要标杆,也是林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关键所在。决赛音乐会中,十六部作品全部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在校学生演奏,年级跨度从附中到研究生,全部都是学院管弦系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林耀基先生学生的学生,有几位还曾经直接受教于林先生(如刘阔、蒋熠颖,他们均获得当晚的最佳演奏奖,后者还获得了演奏特别奖)。他们的演奏与参加决赛的新作品一样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展现了中国演奏家对于表现带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的理解与诠释,也体现了林先生对学生演奏时提出的“一个演奏者既是乐曲的解析者和再创造者,同时也是一个享受者”,在演奏时要将“火热的心”与”冷静的头脑“相结合,将“松弛的感觉”和“坚定的节奏”相结合等要求?譺?訛。可以说,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在技术上的日益进步与完善,对于我国小提琴音乐在世界乐坛中取得一席之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次决赛音乐会中,十六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的表演,正向世人展现了属于我国小提琴演奏的坚实力量。
  三、突出亮点——展现“中国风格”的提琴制作
  本次作曲比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十六位演奏家使用的小提琴全部为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所制。制作人员包括中心副主任高彤彤教授、青年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共计9位,这些小提琴音色优美、工艺精良,为作品的出色诠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心”在提琴的工艺制作、音响调律等方面已经具有十分完备的水平,实现了我国提琴制作行业真正的“后继有人”。本次比赛获得特别演奏奖的同学的奖励就是一把由中心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这在全世界的比赛中也是少见的。据高彤彤教授回忆,他在拜訪林耀基先生家时曾注意到,林先生所用、所藏的小提琴全部都是我国自己生产、制作的,这其中无不蕴含林先生对我国小提琴制作业的大力支持以及信任。
  此次比赛真正实现了由创作、表演直至乐器制作上的“中国风格”。由中国的提琴制作师亲自打磨、加工完成的小提琴,奏响了真正的中国小提琴之声。
  结
其他文献
[摘要]比较是数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教学中引入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律的理解。在“乘加或乘减的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引入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算式特征、运算顺序,而且可以使新知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比较;计算教学;混合运算;乘加;乘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15年9月28日,朱践耳的《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演出可以被视为音乐界一件重要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2015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英雄的诗篇》上演再度唤醒人们对于逝去英雄的记忆和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回望。对于专业音乐家和爱乐者而言,虽然离开其创作以及上次的演出时隔并不遥远,这部中国近当代音乐创作的血脉之作也
血压高其实是源于人体的气压高,如果能像自行车轮胎或者供热的暖气一样找到它们的放气阀门,拧几下,无疑是最方便最高效的降压妙方。但这个方法有科学依据吗?人体的气门又在哪里?为此,我们专访了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武国忠医师。    降压药真要吃一辈子吗    高血压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病,除了自身的危害性,它往往还对心脑血管等很多疾病推波助澜。许多中老年人深受高血压之苦,甚至一些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体检
聪聪,从名字中就能看出寄托了父母多大的期望。聪聪五岁了,让聪聪学点什么呢?聪聪的妈妈看见邻居的孩子学算术,计算又快又准,十分羡慕。就让聪聪也参加。可聪聪对数不感兴趣,计算速度总掌握不好,妈妈没少生气;聪聪的爸爸看见同事的孩子学外语进步神速,半年后能与老外对话,又让聪聪学外语,可聪聪的聪明劲儿也不知哪里去了,在外语班上他总不发言。还是孩子的舅舅发现聪聪喜欢画画,特别是玩橡皮泥,那灵巧的小手捏几下,一
如果说,医疗是保障群众健康的一张网,乡镇卫生院无疑是这张网的网底。如何保证农村医疗网底不破,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近看病?近年来,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中心卫生院顺医改之势,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从过去的“坐等病人”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  这一变, 变得不仅是理念,更是职责的担当。2016年,安义县石鼻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江西省“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群众为何满意这家卫生院?  最近,笔者来到石鼻镇中心
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日本的经济模式已经崩溃。该国自1991年以来平均增长率仅为0.9%,而之前20年则达到4.5%。增长缓慢,再加上巨额财政赤字以及近乎零的通胀水平,已将政府债务从原本相当于GDP的50%提高到了236%。  安倍经济学原本承诺将通胀率提高到2%,但执行了五年的零利率和大规模量化宽松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1.4的生育率和近零的移民意味着日本的适龄劳动人口在未来50年内可能会减少28%,使
[摘 要]百分数是种特殊的分数,教学重点应放在沟通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里去理解并建构百分数的意义,领悟百分数与比、倍等知识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百分数; 沟通;理解;变化;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中,都是从投篮
[摘 要]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路径单一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相互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数据将广泛地进入高校的学生信息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打破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撑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
在最近兴起的新一轮月球探测热中,包括我国在内都提出了在21世纪上半叶载人登月的宏伟计划。这次的计划要比30多年前只是把人送上月球的“阿波罗”计划大大前进一步,是要把月球建造成可供人们长时间工作和生活的基地,进而为今后向月球移民作准备。建设这样一个基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便是空气、水和食物的问题。  月球表而近于真空状态,没有水,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在登月的最初阶段,必须从地球上把人呼吸必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每当听到这亲切的名字,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在那早已逝去的岁月,我们都还很年轻,三年的时光我和谢廖沙(谢尔盖的昵称)同坐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张桌子旁边。我还清晰地记得我那不爱说话的同桌,那时他还是个高高瘦瘦的男孩——谦恭的拉赫玛尼诺夫。  我们早就知道谢廖沙是一个极具天才的少年。不仅仅是我们对他那卓越的钢琴演奏天赋着迷,就连整个莫斯科音乐学院也为之倾倒。每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