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黑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5年9月,“玄而又玄—中国古代黑陶展”在上海市大木桥路88号云洲商厦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集中了我国从新石器时期到元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珍贵黑陶器物168件,是中国古代黑陶系统而高水平的集中展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学术研讨价值。本期刊载部分展品,以期与读者分享。
  黑色陶器,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是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的结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其中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在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
  良渚文化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的美称。黑陶的陶土先经过淘洗,轮制成型,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展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空等几种。由于黑陶采用轮制,器型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良渚文化黑陶胎多呈深或浅灰色,除个别掺入细砂粒外,胎质都较纯净细腻,所用陶土可能经过淘洗。其器壁薄而规整,以快轮制作而成。其表大多披一层黑色陶衣,此种陶衣是用淘洗过的陶土调成泥浆,施加在陶器的表面再经烟熏,以掩盖稍为粗糙的胎壁,或增加陶器外表色泽。在陶器将干未干之时,用鹅卵石等工具多次进行打磨,直至器表十分光亮,呈现出漆黑色光泽,时人称之为黑衣磨光陶。黑衣磨光陶风格独特、造型不凡,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
  品 种
  典型器皿有罐、鼎、盘、杯、柱足、高圈足镂空豆、高颈贯耳壶等。器表颜色多呈黑色光泽,其中尚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陶器胎质细软,主要为泥质灰陶、黑衣磨光陶和褐红色的夹砂陶等。夹砂陶多属炊器之类,最具特征的要数泥质灰陶和黑衣磨光陶。黑衣磨光陶以其风格独特、造型不凡,被考古界以“良渚黑陶”称之。
  工 艺
  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黑陶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
  泥土取出后经晾干,过滤后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陶器表面形成光亮的黑色,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的黑陶。
  器 型
  良渚文化陶器一般器壁较薄,端庄轻盈,器身十分规整,器底盛行圈足;器口通常附加上双鼻式器耳。有的在口沿一侧有上宽而上扬的流,而其相对的肩腹部则安设扁弧形宽把。贯式器耳多施于器物的肩或口沿部位,豆的把手往往制作成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喇叭状竹节形,并有扁长方形或圆形镂空。造型大多追求对称均衡、整齐稳重的艺术效果,既具实用功能,又达到超凡脱俗的形式美。
  装 饰
  良渚文化陶器以素面居多,少数泥质陶装饰的花纹线条往往较为纤细流畅、精美秀气。陶器在轮制成型后,表面先经精细打磨,再刻划各种纹饰。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以及各种形态的镂空纹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划、压印、戳印、拍印、镂孔和针刻等。夹砂陶器也是以素面为主,唯有大口深腹圜底的缸形器外口沿下,常有菱格纹装饰带;在大口深腹圈足簋的外腹部也多拍印有竹篮纹装饰。这些都是良渚陶器装饰的共性。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北京诚轩2019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底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拉开帷幕,推出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钱币4个项目,共计8个专场。  中国书画近600件拍品,傅抱石、李可染、于非闇、谢稚柳等皆有精品亮相,其余名家佳构亦多,值得瞩目。  傅抱石1943年所绘山水《群老观瀑》尺幅宏阔,气势磅礴,堪称金刚坡时期的代表作,棱硝山石上茂松丛生,云气与溪瀑穿插其间,画面下方绘多位高士和童子或立或行,谈笑风生,
期刊
道教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本土宗教,以“符篆”作为传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篆,亦称符字、墨篆、丹书。符篆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 “河南有麴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在长期的传习符篆术的过程中,道教创造了纷繁的符篆道法,造作了难以数计、样式众多的符书。其中最为神秘、尊贵的是“五岳真形图”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
期刊
■丧葬用玉  如上期所述,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可以使尸骨不腐,可求得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汉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玉棺、玉衣、玉枕等成为汉代皇家和达官贵人丧葬时的必备用品。  1.镶玉漆棺  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的玉片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碧玉。漆棺侧面的中部以5个饰玉璧的玉板组成对称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
期刊
《秋葵图》(图1、图2),宋代,佚名,纨扇。纵24.5、横25.7厘米。绢本设色,工笔花卉,写秋葵一枝。花瓣先以墨笔勾轮廓,线条飘逸流畅,后多次分染表现花瓣明暗变化,以突显花朵的立体感。细节上花瓣用粉细勾,显其脉络,使花朵更为逼真。花蕊写实,胭脂色填涂,用浓淡分层次。主体花朵呈盛开状,旁边一朵侧开,顶端花蕾数个。枝叶用淡墨与汁绿打底,罩以石绿,形制各异,姿态生动。画作整体布局严谨,全图用笔精细,赋
期刊
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近日揭牌,该监管中心将同时监测和管理西安市所辖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此前,杭州、郑州等地曾有监管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类似机构,但同时监测管理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西安文化遗产监管中心尚属全国首家。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期刊
中国人自古对玉情有独钟,并且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故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其中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其品种很多,主要有印章、饰物、器具、人物等,而玉雕印章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代玉雕印章,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玉雕也称玉器,玉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随葬物,汉代玉印的出土数量较多,我国各地均有发现。2014
期刊
西夏瓷器受晚唐、五代以来,尤其是北宋前期磁州窑系、定窑系陶瓷和辽国陶瓷工艺的影响,约在西夏建国后的西夏前期,形成了自己的装饰手法、风格和器物种类等整套体系,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熟和稳定,伴随着近代西北地区耀州、浑源等地瓷窑的给养,到西夏中期其中心窑场——灵武窑的烧造逐渐兴盛,西夏中晚期的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最高。带有某些西夏特征的瓷器在原西夏窑口一直延烧至元前期。也就是说,约从1100年
期刊
四川博物院藏《腊梅双禽纨扇面》,纵25.8、横26.1厘米。绢本设色。画幅左侧一束柏枝横出画面,笔触精细,浓淡交错。一折枝腊梅穿插于柏叶间,枝梢伸延至画幅的右侧,两只山雀立于枝头。翠柏萋萋,鸟雀啁啾,传递着春天即将复回的讯息。  入藏始末  1955年,四川省博物馆向社会大规模征集文物。7月20日,馆里未了一位姓杨的男子,他自称是失业人员,说有一套册页愿出售给博物馆。这一套册页共有4幅: 《双雀图
期刊
2013年1月5日周六,得瓷若干,第二天的日记有记载。其中有一只六方小杯,以当时的价格看很不便宜。它原来的主人说杯子是清代一个二品大员送朋友的,还写了张纸条放在杯子里以示郑重。所以贵。纸条记得当时我就扔掉了。我只爱杯子,管他什么大员小员呢。  这样的六方小杯,竹节形杯把,模样古拙,带着青铜器的影子。器型首先就招人喜欢。杯上绘花鸟:一朵红花,一株老松,一只鸟儿。我尤爱那朵矾红敷就的牡丹,花蕊用黄料点
期刊
晚明的青花瓷纹样中,出现过许多隐居山林、自得其乐的题材。同是隐居题材,不同画面里的故事和寓意又是千姿百态的。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幅图:一位头戴笠帽的人,赤足踞坐于河边的堤岸上;他的身边有一副钓鱼杆,似乎是渔人在垂钓;但这个人并不盯着水面,一副似在垂钓又不太认真的样子(图1-3)。这画面表达的画意,应该是“姜尚垂钓”。  姜尚又名姜子牙。周初他在渭水垂钓时,遇周文王访求贤才,得到赏识,被任命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