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2-0035-02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工具性之外,凸现其人文性,强调要注意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美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美育的天地。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为高中语文美育指明了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随机渗透美育
  
  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至于教材中的各种评论与艺术论文,我们更要借助于对它们的教学,增长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实用文章有实用文章的写作艺术,标题的简洁显豁,结构的条理分明,语言的通畅优美等。无论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作品的朗读和赏析,都是在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中饱含着许多美育因素。试分析“杲”、“杳”两个字,“曰”在“木”之上的是“杲”读gǎo,表日出而明亮之意;“曰”在“木”之下的“杳”读yǎo,表日下山而看不清之意。即使枯燥的汉字也充满了情趣与智慧。至于作文,更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折射,更是审美感情的载体,同时还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产品”。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成分,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中,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要培养学生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认真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方能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的月色”两节,不只要求学生会背诵,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的优美意境。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这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钟嵘的《诗品序》提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白居易《与元九书》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要首推诗歌教学,无论旧诗,还是新诗,首先都是以“外在美”来取悦于人的,包括其形式和节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简单的节奏,和谐的意律。押韵、叠声、双声,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摹仿佛是天籁之音,如潺潺流淌的小溪,又似优美的钢琴曲——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月私语”。阅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这种读从本质上区别于将书写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也不同于小学生那种典型的“唱读”,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我们要的是充满跳动韵律的乐曲——或舒缓,或激昂,风格裴然。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鼓励学生朗读,课堂集体指导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前者景物生机盎然,后者景物萧条冷落,前者抒革命豪情,后者写游子落寞。当然要读出区别,读出各自不同的韵味。在讲解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时,利用多媒体将电脑“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林小憩”、“石洞雨景”、“北国晨号”六幅风景配以不同音乐剪辑组合而成一个音乐风光片,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快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学习《兰亭集序》,可凭借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描绘出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老山界》有这样的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就是作家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结果。语文课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丰富的想象,看作家是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来表情达意的,如巴金的《灯》,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写作是学生心灵折射、情感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扣问生命、感悟人生、认识生活、体会自然美的创造。要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不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打开思路,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好文章。
  
  四、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价值方面的追求。鉴赏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选编入课本的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伟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要通过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体会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的宽容大度与知错就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要通过美的鉴赏和感悟,使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民连在一起。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听有关《红楼梦》的有关戏曲、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形象中感受美,通过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凭借美育的感染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净化心灵。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的“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本色”,概括了文学鉴赏的特点。文学鉴赏要达到的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如《雷雨》中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把握他的虚伪性的同时,如果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那么周朴园除了虚伪的一面,还有他性格的复杂性。学生看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责任编辑 薛春科】
其他文献
新疆对外工程承包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当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认识不到位,致使此项业务发展缓慢。经过20年的发展,这一行业逐步壮大。在中央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
目的介绍临床上抗肿瘤有效的温热疗法。方法阐述温热疗法的作用机制、加温装置及原理,以及抗肿瘤药物的选用和注意事项。结果温热疗法与少量抗肿瘤药物联合,可诱发肿瘤细胞凋亡
智能电网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电厂、变电站、公变、专变、低压集抄等发、供、配、售侧的电能量数据,并将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输至数据主站。由于采集到的电能量数据是用
科技的创新使得各行各业中人工用量越来越少,成果也越来越精确,森林资源调查也不例外。对森林资源二类外业调查时应用平板电脑的采集系统与采用常规纸质影像图和纸质小班卡片
审美创造的构成因素是以审美性与创造性为经线、以创造特性、创造理想与创造走向为纬线,相互构成审美创造网络。提车经线,分解纬线,意在探讨审美创造的内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