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律师,他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律师创办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站、全国第一个民办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第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公益机构——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他放弃了商业律师的丰厚收入,全身心地投身公益维权事业,成为中国公益律师的领军人——
走进佟丽华的办公室,记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大多数律师事务所豪华气派的办公室不同,这里的办公条件是记者所见到的律师事务所中最艰苦的。
位于丰台区西四环边上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地面是水泥地。走进会议室,除了简单的办公设施外,最醒目的就是靠墙一排长长的文件柜,佟丽华和他的团队获得的荣誉摆满了柜子。但是这些荣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些荣誉证书,奖章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无言地见证着佟丽华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的法律援助事业和中国的法治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眼前的佟丽华,并没有法庭上咄咄逼人的气势。恰恰相反,他气质斯文,性情温和。然而从他的轻声细语中,能不时领略到他身上所传达出的一种力度:那是对于信念的坚持。
做中国公益律师的领军人——对这种信念的坚持,造就了佟丽华从事公益律师10年来,对公益律师之路的艰辛探索。
为未成年人权利撑起一片蓝天
走上公益律师之路,对佟丽华而言,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叔叔,救救我吧!”电话那端,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中带着哭腔,向佟丽华发出求助。十多年了,佟丽华始终忘不掉那个声音。
从1995年走出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门,走进致诚律师事务所,到三年后,开通这条免费咨询电话——佟律师法律热线,佟丽华帮助很多陌生人解决了法律难题。但这一次,他还是被电话那一端孩子无助的哭泣震惊了。
在电话中,佟丽华得知了这位女孩的遭遇:母亲生下她不久后去世,过了几年父亲再婚。继母经常找借口打骂她。一次因为和继母的孩子吵架,继母一气之下用皮带狠狠地抽打小女孩。女孩的姑姑实在看不下去,鼓励小女孩打电话寻求帮助。当女孩在姑姑的带领下来到佟丽华面前时,当他看到小女孩被皮带抽得伤痕累累的后背时,马上跟随她们找到继母,严肃地向她讲了事情的严重性,并引导小女孩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对佟丽华来说,这件事情是个转折点。一直以来,佟丽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不只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还必须有人们对法律的信心,而后者的难度尤其大。“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不相信法律,成年人的观念又会影响孩子的观念。”怎样才能让人们相信法律呢?他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未成年人做起,不仅要让孩子的权益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中播种法律信仰。“要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想到的不是靠权力和金钱,而是法律。”
但是,热线咨询中,父母打孩子,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让佟丽华十分忧虑。“如果受到欺凌的孩子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他就会一点一点失去对人的信任,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不信仰法律,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建设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
1999年4月,佟丽华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他拿出自己的积蓄,成立了“丰台区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1999年8月,“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免费帮助青少年解决法律问题,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为援助对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就这样,佟丽华将自己的人生与未成年人的普法和维权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努力
2003年底“温总理讨薪”事件将佟丽华的视线拉到农民工问题上。
“温总理给农民工讨薪事件,当时社会上有很多报道,我认为不少是曲解。总理讨薪说明国家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重视,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理讨薪是一种政治表率,但那么多农民工讨薪,不可能都通过政治手段。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依靠法律。”
此时,作为法律人的佟丽华在思考:农民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
恰好此时,佟丽华儿时的伙伴来找他,请他帮忙到天津讨薪。出生于农村,对农民群体一直怀有深厚感情的佟丽华,经过一周天津之行,将拖欠一年半之久的工资要回来了。当钱交到伙伴手中时,他们哭了。此时,佟丽华的心里也在流泪。
“我时常跟身边的人说,我们农村出来的人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过去,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大家都知道农民工辛苦,农民工不容易,应该帮助他们;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该找谁呢?”经过两年多对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和积累,更坚定了他要帮农民工兄弟维护权益的决心。
2005年9月8日,在佟丽华的努力下,经北京市司法局批准,依托于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工作站通过两部免费咨询热线接待来人面谈、解答来信以及网上咨询等方式为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佟丽华带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公益律师经验,又积极投身到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事业中。
郭增光等68名农民工,在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讨薪仍看不到任何希望时,他们打算把老板砍死,然后集体去中南海自首。工作站的多位律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投入了上万元办案成本,终于为他们讨回了工资,使这些农民工最终没有做出极端行为。
一位姓刘的农民工摔断了腰,老板却不管不问,他想“以牙还牙”来报复老板,被援助律师拦下,引导其进入了诉讼渠道。
工作站的援助律师曾经晚上9点多跑到工地,劝说眼看要与包工头发生)中突的50多位被欠薪的农民工保持冷静,并在工地上与包工头斗智斗勇,直到凌晨三点钟把农民工的47000元欠薪全部讨回……
从成立到2008年底,三年的时间里,工作站共接待法律咨询案件16853件,其中一些案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一位姓徐的农民工与肯德基的案件中,工作站不仅依法保障了三名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迫使肯德基改变了在华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使肯德基在华数万员工受益,受益金额近亿元。
佟丽华说:“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是要培养一批专职的农民工律师,一方面他们可以向农民工讲解法律知识,为他们追回工资和赔偿款;另一方面他们将参与农民工权利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成为中国律师行业服务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只挣钱不是我的乐趣
1971年,佟丽华出生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双山乡肖杖子村大佟杖子庄,家里很穷,兄妹两人常常挨饿,但佟丽华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做人 的道理。
一次,父亲在院子里种了黄瓜,结果贫瘠的土地上只长出了一棵瓜秧,结出了一条黄瓜,兄妹俩没敢碰一下。后来,母亲叫佟丽华摘下黄瓜,切好拌好,用盘子端给太奶奶吃。“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让我们早早地知道了尊老爱幼的道理。”
佟丽华学习刻苦,初中毕业时以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县高中。在困苦的生活中,佟丽华得到了师长们的帮助,对此他念念不忘“弱势的人,需要尊重和直接有效的帮助。”
贫困感恩以及父母的正直,培养了佟丽华对家庭,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初中时,他看到有人随意砍伐林木卖钱,忧心如焚,连夜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河北某报社。信寄出后,他有些惶恐,担心得罪人,可是又特别希望能有人来管。接下来的一两周,他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但内向的他,始终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默默地一个人承受了压力。虽然这次“举报”没有下文,却预示着他将会为更多的事打抱不平……
高考填报志愿时,从小就酷爱武侠小说的佟丽华,对书里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英雄十分神往,他无一例外地都填写了政法类院校。当跨进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门,发现法治的理念与侠义精神竟然如此相似,只是刀剑变成了法律,却能帮助更多的人。
怀着这样的情怀,佟丽华在校期间,创办了学生社团“准律师协会”。“当时整个人都洋溢着理想的光芒,功课之余,上街头下农村搞普法宣传,答复咨询求助,从不缺席。”回忆起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佟丽华仍然难忘。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下,1995年大学毕业后,佟丽华顶住来自父母的压力,放弃了担任公职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律师生涯。
自信是实力的流露,更是心灵的勇气。在创业的日子里,他和普通律师没两样,疯狂地工作,不停地接案子。
三年后,也就是1998年,他已成为致诚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并拥有一处高档住宅和一辆轿车。如果他继续走下去,可能会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但他开始意识到:“只挣钱不是我的乐趣”。
在佟丽华做商业律师之时,每年也兼做些法律援助的案子。在“以商养公”的运作模式下,他发现做公益案子时更能让他感受到法律的快乐。“当你踏进去时,发现这里面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人做而没人做时,那种心情就像拾了块金元宝。”
如果说走上公益律师维权之路的最初动力,缘于与生俱来的侠义情怀,那么,要真正以律师之力推动公益行为,则更多地需要勇气与坚持。
谈起做公益律师的酸甜苦辣,佟丽华不由得感慨道,做一起,两起容易,难的是一路做下去,而公益律师贵在坚持。
公益律师生涯刚开始时,佟丽华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启动资金是他前三年做商业律师的个人积蓄。
2001年,是佟丽华记忆中最黑暗的岁月。随着做公益案件不断持续的投入,日常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接手商业案件。此时所里已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他还借了30多万元外债,最后他不得已卖掉自己的房子来还债,以维持生活和继续开展法律援助。
关于外界说他“先出名,后赚钱”的猜测,佟丽华很少向人解释。10年的坚持,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0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佟丽华的体会是:“我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过任何评奖活动。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而这些荣誉的取得是社会对我最大的支持。”
佟丽华说,当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是不管多难,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终生的追求就是促进中国的司法进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会一直做下去。”
走进佟丽华的办公室,记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大多数律师事务所豪华气派的办公室不同,这里的办公条件是记者所见到的律师事务所中最艰苦的。
位于丰台区西四环边上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地面是水泥地。走进会议室,除了简单的办公设施外,最醒目的就是靠墙一排长长的文件柜,佟丽华和他的团队获得的荣誉摆满了柜子。但是这些荣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些荣誉证书,奖章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无言地见证着佟丽华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的法律援助事业和中国的法治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眼前的佟丽华,并没有法庭上咄咄逼人的气势。恰恰相反,他气质斯文,性情温和。然而从他的轻声细语中,能不时领略到他身上所传达出的一种力度:那是对于信念的坚持。
做中国公益律师的领军人——对这种信念的坚持,造就了佟丽华从事公益律师10年来,对公益律师之路的艰辛探索。
为未成年人权利撑起一片蓝天
走上公益律师之路,对佟丽华而言,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叔叔,救救我吧!”电话那端,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中带着哭腔,向佟丽华发出求助。十多年了,佟丽华始终忘不掉那个声音。
从1995年走出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门,走进致诚律师事务所,到三年后,开通这条免费咨询电话——佟律师法律热线,佟丽华帮助很多陌生人解决了法律难题。但这一次,他还是被电话那一端孩子无助的哭泣震惊了。
在电话中,佟丽华得知了这位女孩的遭遇:母亲生下她不久后去世,过了几年父亲再婚。继母经常找借口打骂她。一次因为和继母的孩子吵架,继母一气之下用皮带狠狠地抽打小女孩。女孩的姑姑实在看不下去,鼓励小女孩打电话寻求帮助。当女孩在姑姑的带领下来到佟丽华面前时,当他看到小女孩被皮带抽得伤痕累累的后背时,马上跟随她们找到继母,严肃地向她讲了事情的严重性,并引导小女孩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对佟丽华来说,这件事情是个转折点。一直以来,佟丽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不只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还必须有人们对法律的信心,而后者的难度尤其大。“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不相信法律,成年人的观念又会影响孩子的观念。”怎样才能让人们相信法律呢?他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未成年人做起,不仅要让孩子的权益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中播种法律信仰。“要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想到的不是靠权力和金钱,而是法律。”
但是,热线咨询中,父母打孩子,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让佟丽华十分忧虑。“如果受到欺凌的孩子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他就会一点一点失去对人的信任,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不信仰法律,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建设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
1999年4月,佟丽华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他拿出自己的积蓄,成立了“丰台区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1999年8月,“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免费帮助青少年解决法律问题,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为援助对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就这样,佟丽华将自己的人生与未成年人的普法和维权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努力
2003年底“温总理讨薪”事件将佟丽华的视线拉到农民工问题上。
“温总理给农民工讨薪事件,当时社会上有很多报道,我认为不少是曲解。总理讨薪说明国家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重视,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理讨薪是一种政治表率,但那么多农民工讨薪,不可能都通过政治手段。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依靠法律。”
此时,作为法律人的佟丽华在思考:农民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
恰好此时,佟丽华儿时的伙伴来找他,请他帮忙到天津讨薪。出生于农村,对农民群体一直怀有深厚感情的佟丽华,经过一周天津之行,将拖欠一年半之久的工资要回来了。当钱交到伙伴手中时,他们哭了。此时,佟丽华的心里也在流泪。
“我时常跟身边的人说,我们农村出来的人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过去,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大家都知道农民工辛苦,农民工不容易,应该帮助他们;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该找谁呢?”经过两年多对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和积累,更坚定了他要帮农民工兄弟维护权益的决心。
2005年9月8日,在佟丽华的努力下,经北京市司法局批准,依托于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工作站通过两部免费咨询热线接待来人面谈、解答来信以及网上咨询等方式为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佟丽华带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公益律师经验,又积极投身到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事业中。
郭增光等68名农民工,在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讨薪仍看不到任何希望时,他们打算把老板砍死,然后集体去中南海自首。工作站的多位律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投入了上万元办案成本,终于为他们讨回了工资,使这些农民工最终没有做出极端行为。
一位姓刘的农民工摔断了腰,老板却不管不问,他想“以牙还牙”来报复老板,被援助律师拦下,引导其进入了诉讼渠道。
工作站的援助律师曾经晚上9点多跑到工地,劝说眼看要与包工头发生)中突的50多位被欠薪的农民工保持冷静,并在工地上与包工头斗智斗勇,直到凌晨三点钟把农民工的47000元欠薪全部讨回……
从成立到2008年底,三年的时间里,工作站共接待法律咨询案件16853件,其中一些案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一位姓徐的农民工与肯德基的案件中,工作站不仅依法保障了三名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迫使肯德基改变了在华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使肯德基在华数万员工受益,受益金额近亿元。
佟丽华说:“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是要培养一批专职的农民工律师,一方面他们可以向农民工讲解法律知识,为他们追回工资和赔偿款;另一方面他们将参与农民工权利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成为中国律师行业服务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只挣钱不是我的乐趣
1971年,佟丽华出生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双山乡肖杖子村大佟杖子庄,家里很穷,兄妹两人常常挨饿,但佟丽华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做人 的道理。
一次,父亲在院子里种了黄瓜,结果贫瘠的土地上只长出了一棵瓜秧,结出了一条黄瓜,兄妹俩没敢碰一下。后来,母亲叫佟丽华摘下黄瓜,切好拌好,用盘子端给太奶奶吃。“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让我们早早地知道了尊老爱幼的道理。”
佟丽华学习刻苦,初中毕业时以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县高中。在困苦的生活中,佟丽华得到了师长们的帮助,对此他念念不忘“弱势的人,需要尊重和直接有效的帮助。”
贫困感恩以及父母的正直,培养了佟丽华对家庭,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初中时,他看到有人随意砍伐林木卖钱,忧心如焚,连夜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河北某报社。信寄出后,他有些惶恐,担心得罪人,可是又特别希望能有人来管。接下来的一两周,他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但内向的他,始终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默默地一个人承受了压力。虽然这次“举报”没有下文,却预示着他将会为更多的事打抱不平……
高考填报志愿时,从小就酷爱武侠小说的佟丽华,对书里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英雄十分神往,他无一例外地都填写了政法类院校。当跨进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门,发现法治的理念与侠义精神竟然如此相似,只是刀剑变成了法律,却能帮助更多的人。
怀着这样的情怀,佟丽华在校期间,创办了学生社团“准律师协会”。“当时整个人都洋溢着理想的光芒,功课之余,上街头下农村搞普法宣传,答复咨询求助,从不缺席。”回忆起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佟丽华仍然难忘。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下,1995年大学毕业后,佟丽华顶住来自父母的压力,放弃了担任公职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律师生涯。
自信是实力的流露,更是心灵的勇气。在创业的日子里,他和普通律师没两样,疯狂地工作,不停地接案子。
三年后,也就是1998年,他已成为致诚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并拥有一处高档住宅和一辆轿车。如果他继续走下去,可能会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但他开始意识到:“只挣钱不是我的乐趣”。
在佟丽华做商业律师之时,每年也兼做些法律援助的案子。在“以商养公”的运作模式下,他发现做公益案子时更能让他感受到法律的快乐。“当你踏进去时,发现这里面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人做而没人做时,那种心情就像拾了块金元宝。”
如果说走上公益律师维权之路的最初动力,缘于与生俱来的侠义情怀,那么,要真正以律师之力推动公益行为,则更多地需要勇气与坚持。
谈起做公益律师的酸甜苦辣,佟丽华不由得感慨道,做一起,两起容易,难的是一路做下去,而公益律师贵在坚持。
公益律师生涯刚开始时,佟丽华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启动资金是他前三年做商业律师的个人积蓄。
2001年,是佟丽华记忆中最黑暗的岁月。随着做公益案件不断持续的投入,日常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接手商业案件。此时所里已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他还借了30多万元外债,最后他不得已卖掉自己的房子来还债,以维持生活和继续开展法律援助。
关于外界说他“先出名,后赚钱”的猜测,佟丽华很少向人解释。10年的坚持,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0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佟丽华的体会是:“我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过任何评奖活动。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而这些荣誉的取得是社会对我最大的支持。”
佟丽华说,当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是不管多难,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终生的追求就是促进中国的司法进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