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地区幼小衔接补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国家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幼小衔接补习仍屡禁不止。本文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了湖州地区幼小衔接补习现状,剖析了幼小衔接补习火爆的原因,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幼儿园-小学”双向衔接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幼小衔接 补习 现状 对策
  1 调研背景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禁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1]。然而基于多种因素,幼儿家长对幼升小的忧虑情绪依旧不减,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补习的热情仍然高涨。各地以各种形式违规开设的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补习班更是屡禁不止。2019年发布的《中国幼小衔接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幼小衔接市场规模已接近500亿元,全国幼小衔接班报读率达35.4%,预计2022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2]这种超前学习的非专业的幼小衔接补习不仅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为幼儿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还影响了幼儿园、小学的正常教学计划和安排,更助长了社会攀比的风气,形成教育“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2 调研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湖州地区幼小衔接补习现状,剖析现阶段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幼儿园-小学”双向衔接的一体化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完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
  3 调研方法
  3.1 调研对象
  笔者选取湖州地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10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家长175人,分别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小衔接补习现状,并实地考察教育机构5个。
  3.2 调研过程
  笔者利用“问卷星”软件共发放自编问卷21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1.9%。其中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90.7%。笔者通过“问卷星”自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同时,笔者还访谈了幼儿园的中大班教师6名,小学低年级教师4名,对5个教育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4 调研结果与分析
  4.1 幼小衔接补习现状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湖州地区175名幼儿园、小学家长和10名幼儿园、小学教师,了解了幼儿参加幼小衔接补习培训的人数,参加培训的时间、频率与时长、学习内容,幼小衔接补习班的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等情况。
  4.1.1 幼小衔接补习参与率高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笔者了解到在175名家长中,有59.43%的家长有意愿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在这些有意愿报名幼小衔接班的家长中,有高达64.4%的家长已经为孩子报名了幼小衔接补习班。另外,在笔者访谈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中,共有8人表示班上有超过80%的学生参加或曾参加过幼小衔接补习班。
  4.1.2 幼小衔接补习重知识轻习惯
  在给孩子报名幼小衔接补习培训的家长中,仅有14.1%的家长给孩子报的衔接班中涵盖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方面的衔接,而其余85.9%的家长给孩子报的都是知识性的幼小衔接培训。在知识性的幼小衔接培训中,又以拼音识字班、阅读写作班、奥数算术班、外语培训班最为火爆。为孩子报名拼音识字补习班的家长最多,占报名知识性补习班的家长的76.7%,阅读写作班、奥数算术班、外语培训班分别占29.1%、36.0%和18.6%。据笔者访谈的小学老师说,目前在一所所在学区较好的小学里,一年级80%的孩子在入学前都已经学习过拼音和简单的汉字,但提前进行过习惯衔接培训的孩子却很少。总体来说,现阶段的幼小衔接补习呈现重知识衔接、轻习惯衔接的趋势。
  4.1.3 幼小衔接补习时间长花费大
  目前幼小衔接补习最集中的时间段是周末和节假日。在参加幼小衔接补习的幼儿中,有63.2%的幼儿要在周末参加补习,37.9%的幼儿在节假日也要参加补习。另外,还有20.7%的幼儿要在幼儿园放学后赶去补习,甚至还有11.5%的幼儿在家长的安排下放弃幼儿园的学业,在幼儿园上学时间参与补习。63.8%的幼儿一周平均要参加幼小衔接补习1-2次,还有15%的幼儿一周要参与补习3-4次,更有21.3%的幼儿每周要参与5-6次,甚至每天参与幼小衔接补习培训。其中只有25%的幼儿每次补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45.2%的幼儿每次补习的时间达到了1-2小时,有10.7%的幼儿每次补习的时间达到了2-3小时甚至3小时以上,还有19.0%的幼儿参与了幼小衔接全托补习。
  而在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补习班的花费上,36.6%的家长表示花费少于2500元,34.1%的家长花费了2500-5000元,18.3%的家长花费在5000-10000元左右,甚至还有11%的家长花费超过了1万元,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孩子幼小衔接补习培训花费对家庭经济造成了负担。因此,幼小衔接补习不仅占用了幼儿大量的课内外时间,也对家庭经济造成了负担。
  4.1.4 幼小衔接补习机构专业性堪忧
  仅有44.8%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参与的幼小衔接补习机构很专业,其余55.2%的家长表示尽管自己为孩子报名了幼小衔接补习培训,但现在的幼小衔接补习机构的专业性一般,甚至有教错的情况出现。而根据笔者对教师的访谈,在四位小学老师中,有三位小学老师表示,每一届自己带的班里都会遇到在培训机构里学习了错误知识的幼儿,而纠正错误的认知远比初教学要困难许多。另外,笔者也实地考察了5所教育机构,发现教育机构中有教师资格证的全職教师只占机构教师的70%左右,还有30%的兼职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往往是在读的大学生。教育机构不仅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堪忧,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性。大多数教育机构一节课的时长是45分钟,甚至超过了小学里一节课的时长,且往往是密集的知识性教学,缺少了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与活动。   4.2 原因分析
  教育部多次强调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拼音、算术等小学内容,但幼小衔接补习班依旧屡禁不止,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笔者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出发,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幼小衔接补习现状进行原因分析。
  4.2.1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双向衔接
  问卷结果显示,63.4%的家长都十分担忧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新生活。家长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幼儿园阶段的课程主要可分为语言、健康、艺术、科学和社会五大领域,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小学则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在难度上有所提升。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較大差异,然而两者之间却缺乏有效的双向衔接。问卷显示,25.1%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是有效的,仅有8.6%的家长认为小学组织的活动有效。长久以来,幼儿园担当着幼小衔接的主动方,举办幼升小家长会和参观小学等活动,小学方面虽然也组织新生家长会等活动,但是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却较少向幼儿园衔接。[3]以拼音学习为例,幼儿园明文规定不得教授拼音汉字等内容,但小学刚入学就是拼音的学习,且时间紧任务重,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当差异客观存在,学校方面又不能提供有效衔接时,家长们就只能寻求校外机构的帮助。[4]
  4.2.2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本研究调查的175名家长中,有64.4% 家长在幼小衔接上花费金钱,29.3%的家长在幼小衔接上的支出为5000元以上。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绩,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幼儿园教师表示,有些家长也是受别人的影响,别人报班自己不报,会担心孩子跟不上小学的进度。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也产生了偏差,错误地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让幼儿学习拼音、算术等小学知识。家庭教育中重知识学习而轻能力培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54.3%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补习班的原因是怕孩子跟不上小学的进度,想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成为了幼小衔接补习如此热门的原因之一。
  4.2.3 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但笔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仍发现许多培训机构打着培养幼儿兴趣爱好的幌子,教授算术、拼音等小学内容,时间和模式也类似小学课堂,并不能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部分机构甚至不要求应聘者有教师资格证,在办学环境上也存在一定隐患。教育部门也多次展开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整治活动,但本次问卷调查中仍有18.9%家长表示幼儿园开设过拼音、汉字、珠算等特长班。
  幼小衔接班的火爆和幼儿园的小学化,使“零起点”不再是真正的零起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完全落实,政府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也是导致幼小衔接补习现状的重要原因。
  4.3 对策建议
  幼小衔接补习现状中仍存有一些问题亟待整治,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水平,还易对儿童终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幼小衔接补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幼小衔接补习火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4.3.1 守住学校主阵地,实现“幼儿园-小学”双向衔接
  幼儿在幼小衔接时期身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核心主要体现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变化。[5]在这一过程中,对幼儿要求过高会走进“小学化”的误区,而要求过低则会影响幼小衔接的效果。另外,幼小衔接不能仅仅是幼儿园到小学的单向衔接,而应“幼儿园-小学”双向奔赴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都应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变重知识轻习惯的衔接模式,以人为本,设置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式、阶梯式任务,保障幼儿在幼小衔接时期健康地成长发展。
  4.3.2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部分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传统,他们认为幼儿阶段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关注和参与。其实幼小衔接教育离不开家长主动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家庭对幼儿身心的关注是使幼儿在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以被及时发现的重要因素。在和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下,最终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使幼儿在衔接过程中的健康成长得到更好的保障,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性。
  4.3.3 完善地方教育监管,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针对目前幼小衔接补习问题,地方教育部门不仅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更加明确的惩戒法规以提高违规成本,还需要及时改善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编排,可以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幼小衔接地方课程开发与推广,和家庭、学校一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Z].(2018-07-05)[2021-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807/t20180713_342997.html.
  [2] 艾瑞咨询,卓越巧问教育,亚洲幼教年会.中国幼小衔接行业白皮书[Z].(2019-10-25)[2021-06-11].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910/3460.shtml.
  [3] 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1-7.
  [4] 吕娟.“幼小衔接”的现实矛盾、深层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6):5-6.
  [5] 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34-35.
  作者简介:
  陈桢华:(2000.07—),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初等教育。
  黄雨暄:(2000.03—),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熊 蕾:(2000.04—),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的供给与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使农业产业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构建一个科学的农业价值链金融体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PPP模式以及使用经济走廊方法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是当前最好的两个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关策略。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历史的大江滚滚东流,大浪淘沙金始见。我们揭衣涉水,挑选出最璀璨的一颗——关于价值,关于位置,关于“在其位,谋其职”。  正如达叔所说:“一个演员重要的不是站在哪个位置表演,而是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能奉献出最好的表演。”故此我认为,能让价值最大化的位置就是最合适的位置。本是一轮明月,却在灯光里争辉是一件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事情。你若是明月就应在天际不食人间烟火,你
一年级起,我就有一个愿望——我想要有一个弟弟!  这愿望来得毫无厘头,却异常强烈。现在想来,大概是假期独自一人看动画太过无聊,又或许是动画中的兄弟情深太过感人。总而言之,这个愿望一直在我的心中。我时常幻想着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天天带着他踢足球,让他看我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球技,他看向我的眼睛里一定都是星星!  终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让我这一愿望得以实现。2017年5月,我们家迎来了这个小生命的诞生。 
面对世界和他人,选择相信还是怀疑?  这是一个悖论,常会陷入两难。我们无法选择相信,不经一番事前的思索,随随便便就选择相信,不是被蒙蔽就是被欺骗;我们不能选择怀疑,如果对周围一切都疑心深重,凡事要往极不堪处想,那样的人生也太过可悲。  赫尔曼言,“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相信与怀疑亦是如此,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这意味着你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没有放弃对美好的期待,也未曾失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衍生品。“网红”就是其中之一。  在《说文嚼字》中,“网红”被定义为“被网民追捧而走红的人”。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不同的是,“网红”的准入门槛低——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只要被赞、被追捧,圈粉多,就能成为一名网红。可正因如此,让网红这个行业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既有用奇装异服博人眼球的,或者用低俗段子吸引观众的,不仅没有营养,甚至可能危害网络
白纸黑字夹杂着淡淡的墨香,思绪渐渐飘远……  残阳如血,昏暗逼仄的马厩里,我看到了他瘦弱的身影。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如今沦落到在吴国当一个小小的马夫,可他却清楚,今日忍辱负重是为了来日光复故土。屋内悬挂的苦胆日日提醒他:忍耐,才能等来明天。“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他一雪前耻,夺回了自己的荣耀。而我也通过他的故事明白了:虽然人生难免潮起潮落,但功夫从不负有心人,只要咬紧牙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