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柳溪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庄,古名柳溪。
  “溪中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作为自古而今的赞誉之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编撰《嘉善县乡镇志·陶庄镇》时,就把它放在了开篇引言之中。
  一直以来,总想着弄清楚到底是哪十八个镇,在什么时候都以“溪”冠名的,“溪中”指的是多大的范围……环顾四境,还真有不少名之为“溪”的地方,比如麟溪(杨庙)、凝溪(天凝)、蓉溪(大云)、洪溪、双溪、秀溪、锦溪、沙溪等等,好像都在太湖流域范围内,眼下常常会称之为“吴根越角”。问题是,真有十八个名之为“溪”的镇吗?不知道。一二十年过去了,始终也没去做学究式的考证。现在想想,这个“十八”的说法,或许如十八般武艺的说法一样,不是实数。传统文化之中,有关“三”啊、“九”啊、“十八”啊,等等,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字。而且,往往是意味深长的。
  于是,随手去翻阅了一下《新华字典》,对“溪”的注释为:山里的小河沟。从文字学的角度,应该查《说文解字》,限于手头没有。相信“小河沟”的解释,还是能够成立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幅情景的想象:江南大地,溪流纵横,水网如织。星如棋布的市集小镇,散落其中。有云烟之浩渺,见水雾之蒸腾。那么,古名柳溪之“古”,便成就了另一种意境,幽远流长。明人周鼎《柳溪怀古》诗云:“不见当年种柳人,数株犹自绕湖滨”,写出了诗人的感慨,抑或还能透漏着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陶庄镇的历史底片上,第一个应该被显影的人物,肯定是陶文干。“往者保义郎陶文干自姑苏徙此,因号陶庄。从此世家鼎峙,桥亭相望,有南陶庄、北陶庄。”清·光绪《县志·卷二乡镇》抄录有嘉善建县后第一部志书(俗称倪志)中这样一段文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文干迁居陶庄后的影响。陶文干从姑苏苏州迁来陶庄的时间,是“宋绍兴中”。那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公元1131-1162年),长达32年,肯定无法确定具体年份。
  对陶文干本人及其家族,可以找得到的史料极少。首先,百度告诉我们,“保义郎”是官名,而且是武职官名。说是在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定武职官阶为五十二阶。改右班殿直为保义郎,列第五十阶。南宋高宗时,保义郎在武职五十二阶中,依然列第五十。保义郎品级不太高,但很尊贵。皇上微服出行时,让别人称呼自己为“保义郎”。《水浒传》里宋江的绰号就叫“呼保义”,意思是宋江对皇上的无比忠诚。在宋江征辽功成后,皇上“加宋江为保义郎”,可谓得偿所愿。
  其次,转引《浙江通志》记载:明弘治年间,有人在陶庄镇北妙员山盗挖了陶文干墓,得一石碑有云:“宋淳熙十四年,新监镇江府榷务都茶场门陶达,自为志,葬其父于此。”从中,能得到的信息是,新监镇江府榷务都茶场门的陶文干之子陶达,在宋淳熙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87年,葬父于妙员山。榷货务都茶场是宋代署理茶盐税务的官署,在南宋财政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绍兴年间宋金战事重启以后,为了便于籌集军饷,淮东、淮西总领所兼提辖榷货务都茶场。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闰十月,诏令榷货务都茶场拨隶户部,与左藏库、文思院、杂买场并称“四辖”,兼涉盐事、酒事、楮币事。监官依旧堂除,各地监场官则由本路提举茶盐官举辟。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好像陶氏家人,所做的官职都不大,品阶也都挺低。但却非常尊贵,而且还相当重要。因此,也就能理解倪志所谓的“世家鼎峙,桥亭相望”。元代诗人杨维祯在《陶庄诗》中,是这样来描写的:
  村落成行市井连,日中云集自年年。刀锥有利图衣食,贸易无人索税钱。渔鼓画桥杨柳外,酒旗茅店杏花前。陶家义塾闻相近,教子何须孟母传。
  陶家的后人如何如何了,我们真的无从知晓。就连陶文干当年为何会从姑苏迁居于此,我们也不晓得。但陶庄确是因陶家而繁荣、发达。或许,也正因此才会有了所谓的“溪中第一镇”之誉。
  比较一下在清·光绪《县志》中所载有关境内几个市镇的记述,魏塘镇有“宋置巡司元为魏塘务”一说,陶庄镇则是“元置巡司并置陶庄务”,还有风泾镇也是“旧名白牛村市,元改为镇置巡司并设白牛务”。相对而言,西塘镇是在明“正统十二年,徙陶庄税课于此”。宋元时期,已设有巡检构的还有王带镇,“元有巡检”。除魏塘镇外,起码是在元朝以前,陶庄、风泾(今为枫泾)、王带(清朝就没落了,在今惠民境内),都已经集市为镇,并设有巡检税务机构。西塘镇或许是个例外,一直要到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置县后近二十年,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才迁建“陶庄税课于此”。
  进行这么一番比较的用意,只是想证明宋元时期,甚而至明朝前期,起码有三百来年时间,陶庄镇保持着相当的繁华。也正因此,在嘉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几个文化名人,比如吴镇,比如袁黄,等等,都与陶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显影在陶庄镇历史相册中的那个背影模糊的人物,应该是“元季四家”之一的大画家吴镇。
  这里使用“背影模糊的人物”来形容吴镇,想传达的意思是,把吴镇也扯进陶庄镇的历史相册之中,有点牵强。依《义门吴氏谱》载,吴镇祖父“名泽,字伯常,仕承信郎,因官居汴梁,继与杨宣慰同职,后与吕文德守襄阳有功,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号雪樵居士。宋亡不臣元,航于海。卒葬澉浦,因名吴家山”。名门望族历代都有编修家谱族谍传统,而且又往往非常重视记录祖上之功德。上述引文里,可以读到的信息应该有这样几点:一是吴泽在宋时有官职,且有守城之功;二是 “移家嘉兴思贤乡”,思贤乡即在陶庄镇境内,而且,就在集镇所在区域;三是宋亡后不再为“臣”,开启了海上航运经商的营生。也正因此,到吴镇父亲吴禾手里,航海而成巨富,人称“大船吴”。当然,到“大船吴”时代,吴禾为守父墓而家居澉浦。再晚一辈的吴镇兄弟,便成了坐享荣华富贵的人物了,也早已移居到了父辈在各地为他们营造的富丽堂皇的花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吴镇,按历代《县志》所作的传记,“工诗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当时称为三绝。”人们将与其同朝的黄公望、倪瓒、王蒙三人一起,并称为“元季四家”,将诗、书、画并呈的绘画,称之为文人画。换言之,“元季四家”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先河。   真正应该在陶庄镇历史相册中充分显现的人物,是袁黄和袁氏家族。
  翻阅清·光绪《县志》,在“人物志”中,列传或在传记里提到与袁黄有关的有不下十人。这里的有关是指或为其先祖,或为其子孙。试着按先后罗列如下:袁顺、袁颢、袁祥、袁仁、袁俨、袁黄、袁豫、袁营、袁荫槐、袁青、袁茂、袁昌龄、袁嵩龄、袁召龄、袁汝淦、袁泽等。一个家族,在《县志》中被点到如此众多的人物,自当能称为名门望族了。如果以袁黄为基准,那么义薄云天的义士袁顺是其四世祖,医术精湛的神医袁颢为三世祖,袁祥为其祖父,袁仁、袁俨则应是其父辈。被誉为“汾湖三杰”的袁豫、袁营、袁荫槐是儿孙辈中重新“出息”的人物,已是“八世孙”。那么,龄字辈的几位便是其“九世孙”,带水的(三点水)便是“十世孙”了。按袁嵩龄《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叙》云:“吾家旧住陶庄,族类蕃衍。经家难,迁徙流离,遂衰弱。”袁氏家族自明而清历三百年之盛衰,也是历史发展之大势。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政治时事的起起落落,造就了如袁氏家族这样名门望族的兴衰变迁。
  袁氏家族将袁顺列为其家谱之宗,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诏示着袁氏仗义重情的家风。凡读过中国历史的,都晓得“赵氏孤儿”的故事。千百年来的传说演义,又将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妇孺皆知。袁顺的故事,堪比“赵氏孤儿”。
  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依齐泰、黄子澄等大臣主张“削藩”,而燕王朱棣却想当皇帝。于是,便有了史称“靖难之役”的事变。结果当然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朱棣,不仅清除了齐泰、黄子澄等皇帝身边所谓的“奸臣”,而且连皇帝也一起赶跑了,弄了个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的千古之谜。
  据《明史》中关于黄子澄、姚善的传记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惠帝一面想谈和,一面又暗中遣派黄子澄、齐泰等,到苏州和知府姚善等联络镇江、常州、嘉兴、松江等地起兵勤王。未料勤王之兵尚未聚集,南京却已陷落。姚善以守城为责,欲与苏州城共存亡。后被部下绑送朝廷处死。黄子澄躲到了嘉兴杨任家中,密謀起兵。被人告发而被捕,受磔刑而死,其亲属都或被杀或被流放。杨任和儿子也和黄子澄一并被捕,同样受磔刑而死,亲属朋友一百多家同样或被杀或被流放。
  《分湖志》和《分湖小识》有记载,杨家住汾湖边陶庄,杨任曾在江西袁州任太守,黄子澄视之为国士。靖难之役发生时,杨任已因病退养在家。杨家受难之时,其小妾沈氏正怀着身孕,知县领兵去捉拿时,出于同情偷偷放走了她。沈氏后投亲乡下,生了一个男孩。
  黄子澄也有一个儿子逃过了劫难的,后改名田经,流落到了湖北咸宁。《分湖志》里告诉我们,带着黄子澄儿子出逃的人,就是袁顺。《县志》中袁顺的传记中,只记录了其豪侠仗义,在黄子澄等被捕遇害时,“自投于河”而被人救起。《分湖志》则接着交代了袁顺因听说黄子澄尚有一儿隐姓埋名藏匿于乡下,便放弃自杀念头,找到了黄子并逃往湖广。直到朝廷赦免建文朝旧臣,袁顺才回到故乡陶庄养老。
  在“靖难之役”血雨腥风之时,从杨任收留黄子澄、知县私放杨任小妾,到袁顺带黄子出逃,正应了人间自有正义在。有竹枝词云:“义侠高风不可攀,南都回首泪潸潸。千忠戮尽身犹在,绝命词留袁杞山。”(注:袁顺,字杞山。投河之时曾作绝命词四首。)
  袁召龄《赵田宗祠记》有云:“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亭桥,现今仍为亭桥。现在一中校内的慈山、慈湖等所在,就是当年袁黄在魏塘所居之东园。袁黄自“告归”后,就移居去了吴江赵田。所以,袁召龄辈以其为赵田袁氏之“宗”。
  在现今惠民新润独社浜发现的袁黄墓,从墓碑所刻的文字,知道为其“九世孙召龄敬立”,应该是袁氏认祖归宗的纪念场所,是在清咸丰年间才设置的(袁召龄乃清咸丰辛亥举人)。
  明清以来,因《了凡四训》而声名远播于海内外,袁黄(了凡)俨然成为了中国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为了几百年来影响深远的善学思想大家。
  “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这是元代的诗人杨维桢应朋友之约游历汾湖时写下的,表达着相对纯粹的寄情于景的感怀。经历了随后的数百年岁月变迁,棠梨之花依然,柳溪肯定不再是那纯粹寄情的柳溪了……
其他文献
鹰的颂词  那时雪山还不曾生锈  鹰翅的曲线 逼近太阳的弧度  山峰高过苍穹 积雪厚于历史  远洋巨轮抛锚于少女心扉之侧  祖国遥远 而神懂得爱情  夕阳不甘沉沦 一朵花瓣  储藏十万里风云 其中  暗藏 一个族群的心灵史  雪的文字 倾诉 芬芳是怎样的愤懑  一个葱茏女子  怎样消失于 优美短句  起伏的颂扬  春之眺望  此刻我明白——  春天 在远方 铁轨最远的尽头  视线闪亮 泪滴晶莹  
期刊
藏  再玩一次捉迷藏吧  把熟悉的伙伴换成整个的世界  把口哨,木棒,击掌声  换作十分钟后的闹铃  把这副半老的肉身  换给呼吸,睡眠,孤独和绝望  藏在人世的低暗处,那里广阔  自由发出声响  无声无息,藏到被世界遗忘  把面孔藏进沟壑,褶皱盛放光阴  把身子藏进体内的寺院  把相爱相冲,撞成暮鼓晨钟  把多年的绝望细致拆解  一些藏进叶片,一些藏进石头  剩下一瞥余光潜藏水底  待铃声大作,
期刊
落日之美  我有过类似的体验,人群散去  黄昏骑着一匹老马行走在地平线上  当我独自在江堤漫步  江水清清,夏日村庄释放着辛辣的青春  秧苗已经长成,菜籽刚刚割去  一大块平展的黑土地,托着一轮金红的落日  水渠在与江水做更深的交谈  仿佛一次快要到达终点的奔跑  我站立的地方是青草的长坡  农人背负暮色正待回转,深红的夕阳  带着温热气息……渐渐沉入江水  一去不返的岁月——  提醒我看破如泡沫
期刊
第一帖:穿墙术  ……你穿过  一堵墙一堵墙一堵堵墙?  来到我面前  把穿墙术,从我身上轻轻地拿走了?  第二帖:隐身术  ……突然地,我隐身而去?  像一枚松针迷失于月光下的松林  一滴水游移在水里?  但我从不曾离开你  我一直注视着你——  你呼吸的空气,荒废的身体,空茫的眼睛  一日日接近枯槁的叹息?  我隐身了  ——你伤疤上泛出的我的指纹,也是子虚乌有的  像从前的虚拟  第三帖:催
期刊
大戏剧家李渔认为结构第一,《楚汉大梦》如此布局。小说分上、中、下、外四卷:上卷为陈胜和熊心二人,中卷属范增、章邯、虞姬和项羽四人;下卷由萧何、张良、韩信、樊哙、卢绾、戚懿、刘盈、吕雉和刘邦九人构成;外卷四人属曹无伤、田横、望气者、崔广,共计十九人。前三卷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外卷人物则无从查考或资料阙如。这一配置与中国象棋红黑各16颗棋子不同,反倒一方面趋近了“地狱的十九层”,即“十八层”的事相再加一
期刊
这些年,我的孤独  这些年,我的孤独  使我与天空无限接近  生活内部从来没有如此需要  雨的洗涤,风的填塞  一条河,从过去倒悬到现在  流经我赤裸的眼神,空旷的心房  直接在足底踩踏荒芜  这些年,我的孤独  只剩下灼烧的烟草  正如我此时轻抿的烈酒与洁白的奶油  不,父亲,请不要责怪我偷喝你的佳酿  如今,我所有的激情  不过是这些压抑又压抑的麦子  它们在自身的腐烂下升腾出精华  而我,在
期刊
河边慢跑  你在河边慢跑,我也在河边慢跑  黄昏降临,光线在收拢,身体在打开  直到把自己跑成一条黑暗中的河  静静流动,直到在时间之外  一艘艘船装走了笨重的货物  风景都在后退,潮水慢慢上涨  裸露出深藏于大地的愿望  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  我们是两条河,遥不可及,从未相交  但我把你当做另外一个我,你和我  拥有某些相同的语言,不需要说出来  有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因为还不够  孤独。我
期刊
小时候,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频繁仰望过星空。我以为创造了奇迹:我凝视星星,星星会沿着我目光的轨迹,迅速地降滑下来,到达我的眼前,可是,只一眨眼,星星又瞬间返回夜空,那么遥远。  那一刻,我会暂忘现实的处境。现在,我还羡慕儿时的我那么专注地仰望星空。为什么仰望星空?大人不知道小孩的秘密:小孩受了伤,大人顾不着,也看不出。少年的我,有两种伤:一是身体。我记得,我用一把斧头(还是大人使用的斧头
期刊
一  半夜,我被妈妈的哭声惊醒。  当时我正在河里跟几个玩伴比赛游泳,小伙伴们被我甩得远远的,无比熟悉的成就感笼罩着我,我得意洋洋地挥动手臂奋力向前。  忽然,我听见漫天的风雨声在耳边响起,“索索……切切……”回头看时,发现小伙伴们竟然爬上岸搂着衣物向远处跑去了。天,蓦然间暗下来,偌大的田野狰狞而恐怖,整条河里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我。  我在无比惊恐之中醒过来,看见妈妈披头散发地坐在床头。“切切……
期刊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20世纪奥地利著名诗人、表现主义诗歌先驱,他生于萨尔茨堡,少年时期放荡不羁,15岁时便开始酗酒,还沾染上了吸食鸦片、氯仿麻醉剂和其他毒品的恶习,到1905年他被迫退学时,已成为瘾君子。1908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药物学,毕业后充任药剂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加入了奥地利军队,在前线当卫生员,但是残酷的战争景象使他几乎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