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将之后,美国能赢吗?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y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阵换将有名堂
  
  不久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接受媒体采访时嘲讽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一向温文尔雅的奥巴马总统生气了,火速将这位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绩斐然的司令从前线召回,就地免职,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取而代之。临阵换将一向被视为兵家大忌,但也有先例可寻。
  139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军总指挥官的麦克莱伦将军虽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但决策上瞻前顾后,有时还发表不合时宜的政治声明。林肯总统忍无可忍,行使总司令权威,换上格兰特将军。从此,北方军队捷报频传,林肯总统夸奖说,干得好,格兰特。
  60年前的朝鲜战争期间,杜鲁门总统明确指示美远东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只打一场有限的战争。自恃劳苦功高的麦克阿瑟不理会总统指示,不仅派侦察飞机飞入中国领空,而且擅自发出将战争引向中国的言论。杜鲁门忍无可忍,任命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杜鲁门后来解释说:“麦克阿瑟不但使我们的盟国对我们的政策的真正方向分辨不清,实际上他还用他的政策来反对总统的政策。我这辈子不曾那么愤怒过,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海里去。”此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进程。
  这次换将风波是数十年来美国军方与白宫之间最大的一次冲突。根据美国法律与传统,总统是美军的总司令,军方受文官系统指挥;军方对战争有建议权,但总统一旦决策,军方只有服从,当然可以以辞职方式表示不满。美国舆论一致认为,麦克里斯特尔此番行为“越过了红线”,其犯上的言行理应受到惩戒。奥巴马在解除麦克里斯特尔职务的声明中宣称,他不允许有人挑战宪法规定的指挥系统,不允许有人破坏文官指挥军队的传统,不允许有人损害美国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
  
  文武磨合不顺畅
  
  此次插曲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国军方与文官之间的微妙关系。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伤亡创越战后的高峰,连番用兵导致美军轮换困难,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铁腕治军、任人惟亲等做法都使军方对文官决策者产生种种不满。
  奥巴马上台后,军方与政府之间的磨合并不顺利,产生新的矛盾。军队在美国政治中保持中立,但仍受国内政治影响。相对来说,军方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和保守派,不信任民主党与自由派。2000年总统大选中海外驻军的选票通过邮寄多数投给了小布什。奥巴马准备调整在军中对同性恋者“不说、不问”的政策(即允许同性恋者在军中公开身份),影响了军方对这位总司令的信任。
  另外,围绕阿富汗战略的调整,军方与白宫结下了梁子。去年,奥巴马政府就阿战进行政策评估,麦克里斯特尔曾在伦敦发表演说,“擅自”阐述阿富汗政策,公开反对副总统拜登慎重增兵的建议,奥巴马为此曾召见麦氏训话。后来军方有人故意向媒体泄露向白宫要求增兵至少四万、否则阿战就打不赢的内部建议,以争取舆论,向政府施压。白宫颇为恼火,认为军方是借小动作迫使总统就范。阿富汗新战略出台后,军方对撤军期限颇有意见,认为奥巴马这么做是胆小的表现,麦氏对白宫的抱怨和嘲弄就是军方内部怨气“不合时宜”的发泄。
  奥巴马临阵换将,也是希望新任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不仅能在阿富汗创造奇迹,扭转阿战颓势,同时能给白宫与军方、前线与后方的关系带来积极变化。
  
  总统打的是什么算盘?
  
  然而,奥巴马临阵换将,是否意味着美国对阿富汗战略会发生逆转?奥巴马上台以来,出台阿巴新战略,向阿富汗增兵,使美军人数接近10万,同时确定从2011年7月开始撤军。在宣布麦克里斯特尔辞职的白宫记者会上,奥巴马表示,这只是人事的调整,并不是政策的变化,美军的任务仍是挫败、击溃并战胜塔利班和“基地”组织。
  围绕阿战,美国国内展开新的辩论,核心关切是“美国能赢吗?”、“阿战有无出路?”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坦承阿富汗战略的进展比预期“更为缓慢”、“更为艰难”。《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一篇评论中也提出,扩大阿战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有无盟友去争取胜利?
  阿富汗战争进行到现在,发生了两个标志性的变化:一是美军在阿战中死亡人数已超过1000人,费用将超过1万亿美元;二是阿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6月7日的《今日美国》报列举了美国历史上漫长的数次战争:二战44个月、南北战争48个月、独立战争81个月、伊拉克战争86个月、越南战争103个月(从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越南战争全面爆发算起)、阿富汗战争104个月。
  目前,美国在推进阿富汗战略上困难重重。塔利班与“基地”组织不仅从美国的强力打击下死灰复燃并试图卷土重来,表现出相当的韧性,与此同时,阿富汗战争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不再纯粹是打一场反恐战,也包含某种程度的内战和部族之间的冲突。阿富汗的历史与社会结构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连美国自己对能否如期向阿政府移交安全责任也缺乏信心。另外,在美国政府内部,两党对于阿富汗战争意见不一,民主党要求撤军的压力很大,共和党伺机也抓住阿战进行不畅这根软肋打击奥巴马政府。
  预计到今年年底,美国将会重审对阿战略,检验增兵的效果,届时奥巴马政府有可能做出新的选择,进一步明确阿战的出路。
其他文献
截至2014年1月16日,叙利亚只有5%左右的化学武器原料被运输到相关港口,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能否在预定的3月31日前完成对“最危险化学品”的销毁工作,依旧是个谜。  目前,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已经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行为,越过红线者必将遭受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严厉制裁。但是,美俄等国还未销毁的海量化学武器仍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恐怖主义者也开
近些年来,美国在南海的战略投入很大。一般认为这是出于抗衡中国的需要。因而,美国支持部分地区国家搅浑南海问题,把地区安全纷争保持在合适的烈度上,既给中国添堵,又给美国“回归亚洲”开路,这样的战略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美国过去几年在南海的战术符合正常的逻辑。  然而,最近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作为则超出了正常逻辑的范畴。随着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积极维权,美国的反应日趋激烈。不但频频直接发话,近来甚至亲自派出
新年伊始,朝韩关系终于有了一些好消息。  2月5日,韩朝在边界板门店举行红十字会工作接触,商定本月20日至25日在朝鲜金刚山举办离散家属团聚活动,而上一次是在2010年10月,已经过去了三年多。  能达成这个团聚活动的协议实属不易。早在今年1月6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就呼吁在春节期间举行离散家属会面活动。同日,韩国统一部向朝方正式提议,于10日在板门店朝鲜一侧的“统一阁”举行红十字会工作接触,讨论相关
殷罡:  伊核协议的签署势在必行,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势在必行。这个协议对谁来说都是不容易的,谁都希望它能够得以执行,不出大的意外。从现在起,我们可以考虑或展望一下“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的一些特点。  讨论“后伊核协议时代”,首先要回顾一下“前伊核协议时代”中东的格局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东“东遏两伊、西促和谈”,即遏制伊拉克和伊朗、力促以巴和谈。那时候,萨达姆的伊拉克在制裁下苟
随着“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在伊拉克等地肆虐,包括基督教徒在内的当地宗教少数派为了躲避攻击而纷纷逃离家园。据报道,今年8月有8000名伊拉克人向法国提出庇护申请,其中多数为基督徒。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伊拉克基督徒应该留在伊拉克,因为那是他们的国家。  独特的文化身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阿拉伯人等同于穆斯林,而忽视了数百万基督徒在阿拉伯国家的存在。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与身边的穆斯林同胞一样讲阿拉
继2012年9月日本野田佳彦政权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以来,日本不断加快对其他远离日本本土的“离岛”进行“国有化”的步伐,2014年伊始,新一轮大规模的“离岛国有化”行动又将开始。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对于作为日本领海范围设定基点的约400个离岛,日本海洋政策与领土问题担当大臣山本一太2014年1月7日在记者会上透露,拟把其中约280个无主的无人岛“国有化”。山本
东盟希望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在全球金融风暴肆虐、一些成员国受政治经济问题缠身之际,东盟还在照常运行,还在继续合作。世界应该继续重视东盟并对其保持信心。  由于轮值主席国泰国内部政局动荡。原定于去年12月举行的第14届东盟峰会几经推迟。举办地点也一变再变。2月27日至3月1日,峰会第一阶段,即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终于在泰国中部海滨小城华欣和差安(两个小城相距约20公里)举行。而峰会第二阶
初来莫斯科的人,如果只呆上一个月,那么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将带着美好的印象离开。而如果超过一个月,情况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变。他会因为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而逐步接近这个领土面积几乎是中国两倍的庞大国家的真相。俄罗斯人有这样一种说法,俄罗斯是“莫斯科”加上“莫斯科以外的地方”。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阶层也由此发生分化。莫斯科、彼得堡等少数一线城市里,新兴中产阶级正走在从孵化到羽化的道路上。而
《世界知识》:目前中美关系的真实氛围是怎样的?  吴心伯:我感觉,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正在充分释放出来。以前,主要是美国战略学界和军方内部的保守派、强硬派经常会讲些很负面的话。但今年以来,华盛顿的中间派、谨慎派,甚至一些我们眼中的友好人士,也开始公开表达他们的疑虑。这就给大家造成一种直觉:中美关系是不是变坏了?美国的对华态度是不是到了一个转折点、临界点?  我认为,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东边的日本(连同美日同盟)已经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构成了有效制约,西南边的印度又如何呢?实际上,在海洋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因素阻碍着中国解决与  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中国在西边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了。中国通往印度洋必须通过邻国巴基斯坦或者缅甸,但这样做面临着几乎不可超越的困难。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