钆-乙二胺二乙酸-肼基烟酰胺-多肽螯合物MR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在体肿瘤显像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一种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基序多肽的钆(Gd)类小分子MR分子探针,以特异性显示高表达整合素avβ3受体的肿瘤.方法 肼基烟酰胺(HYNIC)-RGD在乙二胺二乙酸(EDDA)存在的情况下,用三氯化钆(GdCl3)进行标记,用固相萃取(SPE)方法进行分离,得到分子探针Gd-EDDA-HYNIC-RGD.对分子探针进行紫外和MRI信号检测,测量弛豫率.进行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细胞毒性实验,将分子探针稀释成0.40、0.20、0.10、0.05 μmol/ml 4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20μl加入到含有人肝癌细胞的培养板内,测量吸光度值,并与未加分子探针的对照组吸光度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EL-7402人肝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avβ3受体表达,用免疫荧光观察受体-配体结合情况.建立裸鼠肿瘤模型,将荷瘤裸鼠分为3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射0.2 ml分子探针、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和生理盐水,平扫加注药后即刻、30、60和90 min以及24 h分别进行图像采集,对0和90 min信号变化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Gd-EDDA-HYNIC-RGD分子探针被成功分离,MR T1 WI信号较强;分子探针弛豫率为3.31 mmoL/s;分子探针浓度在0.1 μmoL/ml以下比较安全;BEL-7402人肝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表达avβ3受体;受体-配体在体外可以特异性结合;体内实验表明,肿瘤部位平扫和增强90 rain后的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2247.6±39.0和2820.9±35.2,增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31,P<0.05);肌肉部位则为1824.2±32.8和1845.8±27.2,信号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424,P>0.05);肿瘤信号与肌肉信号两者差值(423.4±56.7和975.1±32.1)有统计学意义(t=-24.650,P<0.05).肿瘤在注射分子探针、Gd-DTPA和生理盐水后具有不同的增强特点:分子探针组在0~90 min内逐步增强,在90 min信号最强;Gd-DTPA在注药后30 min信号最强,其后迅速减低;生理盐水组基本无增强;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为典型的恶性形态,血管丰富,可见大量坏死灶.结论 Gd-EDDA-HYNIC-RGD有望成为一种新的MR分子探针,显示高表达avβ3受体肿瘤,为临床提供一种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能手段。

其他文献
患者 女,56岁.刺激性咳嗽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余.体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期刊
期刊
患者男,83岁.左侧腹部发现肿块5个月,腹痛2 d.患者5个月前不慎摔倒后感腰腹部疼痛,扪及左上腹肿块,生长缓慢,无压痛,体重减轻4 kg,曾有黑便数次.近1个月来左腹肿块逐渐增大,伴腹痛2 d,大小便正常.体检:体温39.2℃,左腹部可扪及巨大包块,边界不清,从左下腹剑突下偏左延伸左腰部,质硬,位置固定,压痛明显.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张杰),放疗科(方佩君)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要点.方法 选取30个干颅标本(60个鼻骨)进行肉眼观察(标本观察组)及CT扫描加容积再现(VR)重组(标本影像组),分别统计孔状鼻骨孔的阳性率、大小、形态及位置,并将两组结果进行配对x2检验.对临床高度怀疑鼻骨骨折的30例患者(病例组),分析鼻骨骨折与鼻骨孔的影像表现.结果 标本观察组孔状鼻骨孔出现40例,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出现37例.病例组非螺旋
肺栓塞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对肺栓塞认识的不断加深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现此病并不是罕见疾病。
期刊
患者男,83岁.腹部胀满,停止排气、排便5 d.立位腹部x线片示小肠管扩张,明显积气合并气一液平面(图1)。
期刊
期刊
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于2005年在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上推出,它使用2套X线管和2套探测器,2套采集系统呈90°安装,机架旋转90°即可获得180°数据,时间分辨率比单源CT快1倍,心脏扫描时单扇区时间分辨率达83 ms,而且空间分辨率为亚毫米、扫描时间短于10s,满足了需要高质量冠状动脉CT成像的要求,开辟了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的新纪元,已进入常的临床应用中,在
期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心肌桥中的诊断能力.方法 对51例临床怀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MSCT、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将后2种检查方法统称为创伤性技术),共82支冠状动脉,其中的80支冠状动脉无明显伪影,可供评价.分别统计MSCT对心肌桥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观察者间的一致件检验采用Cohen Kappa检验方法.结果CAG及血管内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