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病患者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肾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多囊肾病(PKD)患者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及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PKD患者,共29例患者入选,分为CAPD组(10例,34.5%)和HD组(19例,65.5%),选择10例年龄及性别与CAPD组匹配非PKD的CAPD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透析初始资料、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APD组1年、3年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90%、75%及25%;HD组为94.4%、67.6%及48.3%;对照组为83.3%、44.4%及22.2%,3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D组与对照组Kt/V[(2.09±0.97)/周比(1.93±0.59),周1、Ccr[(58.5±9.1)L·周-1·(1.73 m2)-1比(55.0±9.5)L·周-1·(1.73 m2)-1]、腹膜炎的发生率(0.62次,病人年比0.30次/病人年)、首次腹膜炎时间[(23.5±4.0)个月比(20.0±15.8)个月]、腹透管出口感染次数(0次比1次)、发生疝的例数(1例比0例)、腹透液渗漏的发生次数(0次比0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组2例发生脑出血(10.5%),皆死亡;10例(52.6%)发生囊肿出血,其中5例因反复囊肿出血行手术治疗;2例因出血严重行单侧肾脏切除.CAPD组无脑出血发生,仅1例(10%)发生囊肿出血,该囊肿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HD组出血并发症高于CAPD组(P<0.05)且较严重.结论 PKD患者与非PKD患者行CAPD治疗其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类似.PKD患者行CAPD治疗与HD治疗的预后同样较好,且行CAPD时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少.除非透析前存在疝或患者不耐受,PKD肾衰竭患者既可选择HD也可选择CAPD作为初始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PKD不是CAPD治疗的禁忌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肾间质纤维化(RIF)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以不同浓度(10-9-10-6mol/L)的Ang Ⅱ分别处理24 h、48 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HIF-1α、脯氨酸羟化酶2(PHD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mRNA和蛋白的表
国外研究显示,尸检和骨扫描发现60%~80%的透析患者存在转移性肺钙化(MPC),而国内鲜有报道,现报道1例。
为给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我们对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中段尿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中段尿培养分离的不重复菌株264株,其中205株来源于女性,59株来源于男性。
目的 研究甲状旁腺素(PTH)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合成分泌Ⅲ型胶原、纤连蛋白以及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PTH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HK-2细胞培养于含5%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10-12、10-11、10-10、10-9、10-8 mo
糖基化终产物(AGE)是葡萄糖的醛基与蛋白质的氨酸残基通过非酶化反应形成的不可逆性终产物,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采用高覆盖率eDNA表达谱芯片研究AGE对肾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旨在探讨AGE在DN间质病变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DN提供理论依据和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