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u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活动。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在不同类型群体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差异趋势保持一致;教师教学、课程设置、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质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水平,但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学平台质量影响最大,课堂互动行为影响最小,且学生对于长期采用单一线上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持反对态度。基于研究结论,从教育教学、条件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给出相应启示,为改善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和满意度,实现高校在线教学深度应用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线学习状态;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46-05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提升教学效果 [1-2]。2020年2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充分运用线上资源,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任务 [3]。由此可见,在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满足现实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开展“互联网+教育”线上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已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8年,全球在线学习的学生数量达81%,在线学习市场的增长率为35.6%,在线学习已进入黄金发展期 [4-6]。与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汇聚能力,可以丰富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但课程完成率不高、学习者持续学习意愿和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 [7]。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数据,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探索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和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若干促进在线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一至大三的9385名参与网课学习的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209份,问卷有效率为98.1%。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6.6%,女生占53.4%;城市生源占40.7%,城镇生源占26.2%,农村生源占33.1%。年级分布保持均衡,其中大一年级占34.0%,大二年级占35.4%,大三年级占30.6%。学科和成绩排名分布差异较明显,工学类占39.0%,农林类占27.4%,理学类占16.9%,文科类占13.5%,其他类仅占3.2%;成绩排名在前30%的占31.5%,在30%—50%的占26.2%,在50%—70%的占23.5%,在70%以后的仅占18.6%。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含学生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所学专业等7类因子;第二部分為自编的在线学习状态问卷,包含在线学习能力和在线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和11个因子;第三部分为自编的在线学习满意度问卷,包含整体满意度和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4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t五点计分法,各个因子得分越高,反映了学生在该维度内的表现越显著。问卷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差异性分析
  1. 不同生源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情况将学生生源分为城市、城镇和农村3类,对比不同生源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市生源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价最高,平均分为3.53和3.40,其次是城镇生源,平均分为3.36和3.26,农村生源的学生评价最低,平均分为3.25和3.14。如图1(a)所示,针对在线学习能力,对比不同生源的学生发现其感受趋势保持一致,学生均普遍认为“能按时完成网课布置的线下作业”与自身最为契合,“能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与自身最不契合。针对在线学习行为,如图1(b)所示,5项指标得分基本保持一致,标准差最大值仅为0.09,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感受趋势也均保持一致。
  2. 不同学科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将学生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农林类、文科类和其他5类,其中其他类特指艺术学和管理学。对比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他类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价最高,平均分为3.62和3.49,其次是文科类,平均分为3.50和3.38,再次是农林类,平均分为3.42和3.33,理科和工科类学生评价基本重合且最低,平均分在3.34和3.22之间。对比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各项指标的感受,变化趋势与上述生源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3. 不同学业成绩排名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生上一学期学业考试成绩排名情况将学生分为前30%、30%—50%、50%—70%和70%以后4类,对比不同学业成绩排名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业成绩排名对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分影响呈两极分化趋势,即学业成绩前30%的学生评价最高,70%以后的学生评价最低,中等学业成绩学生评价处于趋同化。对比不同学业成绩排名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各项指标的感受,变化趋势与上述生源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预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4. 不同学习时长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生平均每日在线学习时长将学生分为2小时、2—4小时、4—6小时和6小时以上4类,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与每日学习时长成正相关,当学习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时,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分最高为3.65和3.60,当学习时间达到2小时以下时,评分最低为2.78和2.68,且下降幅度十分显著。从各项评价指标角度分析,学习能力中偏移“能按时完成网课布置的线下作业”趋势明显弱化,学习行为中5项指标更趋于平衡,这说明同一在线学习时间内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和行为指标差异较小。
  (二)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分析
  在线学习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为3.63,对自身网课学习状态与效率的总体满意度仅为3.44,明显低于前者,说明学生在线学习成效自身因素影响远高于外部客观因素影响。具体在课程设置层面,学生对于专业课在线学习的满意度(3.75)略高于公共基础课在线学习的满意度(3.72);在教师教学层面,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准备,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平均得分为3.78;在互动行为层面,滿意度最低,针对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学生对于师生互动的满意度略高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对于在线教学平台的满意度为3.59,介于4者中间(见表1)。
  1. 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解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的因素,本研究以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学生在线学习实施过程的8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教师在线教学准备的满意度”显著性p=0.220>0.05,说明该指标不是影响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的显著指标,因此进行剔除,剔除后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因子中各类教学平台的参数值最大为0.353,说明学生对在线教学平台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对教师在线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在线学习同学互动的参数值为0.049,说明该因素对学生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影响最小。
  2. 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利用SPSS24.0软件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不同年级、生源、学科、学业成绩排名和学习时长的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显著性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1)学业成绩差异(F=3.117,p=0.025)对于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成绩良好的学生整体满意度略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2)性别、年级、生源、学科和学习时长差异对于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均非常显著。其中女生的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高于男生;大三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高,大二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低;城市生源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农村生源学生,城镇生源学生趋于两者之间;文科类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优于理工类学生,农林类学生趋于两者之间;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学习时长成正态分布,在学习时间达到7小时左右达到峰值。
  3. 学生在线学习持续意愿情况反馈
  本研究针对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持续意愿情况设置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的成效您认为如何”“您更喜欢哪种在线教学方式”和“在日后的课程学习中,您更希望采用哪种教学方式”3个题目,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的成效更好的仅占5.6%,稍差的占比最大为46.8%。针对在线教学方式,使用“共享屏幕PPT+语言直播”最受学生欢迎,“直接使用各类平台的MOOC”是受学生喜爱程度最低的方式。针对未来教学形式选择,仅有6.4%的学生接受单一在线授课,50%以上学生希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三、讨论与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对在线学习体验和满意度分析发现,不同群体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效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源学生在线学习状态最好,反映出在线学业硬件设备等外部客观因素对于在线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略;大三年级和文科、农林类学生在线学习状态优于其他,同时学生学习时长与在线学习状态成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为今后高校开展针对性在线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等提供了有益参考;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线学习状态明显优于学业困难学生,反映出传统校园中的“学困生”与在线教学中的“学困生”基本为同一类群体,进一步明确了在线学习中“学困生”的肖像描述。
  另外,大学生对于此次开展的长时间在线学习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整体优于其他。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学习维度上,教师教学、课程设置、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质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但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学平台质量影响最高,课堂互动行为影响最低。经过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群体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但与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差异保持一致,这说明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各观测变量与在线学习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水平是确保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最后,对学生在线学习持续意愿情况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疫情期间学校采取的在线教学方式表示理解,但对于长期采用单一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持反对态度,期望可以尽早回归传统课堂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网络在线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在线课程资源,优化在线课程设计
  除教师自制的教学资源外,将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既有利于保证在线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减轻教师录课负担,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等方面。另外,不同学生群体对于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避免学生对长时间的在线学习产生倦怠疲惫等消极情绪,教师可采用设计思维的教学理念,基于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特征及教学内容的前端分析,在教学平台的选择、授课时长的设定、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顺应学生的习惯和爱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采用翻转课堂、抢答互动、随堂提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在线课堂上,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满意度;课后要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常态化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方案,避免“教师教”和“学生学”两层皮和重“形”轻“质”的问题出现。   (二)优化在线平台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线上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发展为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推进在线教学常态化,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可能。将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在线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和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进行在线教学改革创新,一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在线教学平台,提升其可操作性,丰富其督促、互动、存储和课程评估功能,进一步完善考试系统,增强检验学习效果形式的多样性和检验学习效果内容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支持服务。二是合理增设内容形象丰富、难度适中的在线课程,采用“共享屏幕PPT+语言直播”的在线教学方式,增加一定的“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互动,在论坛区设置课程交流与答疑模块,以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感。三是控制在线课堂学习时长,保證每个课程视频时长为20—30分钟,每日混合教学总时长在6—8小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困难生”关注指导,充分展现人文关怀
  学习成绩优异和城镇生源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的优势,对高校向学业困难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高校要继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总原则,通过观测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指标,提前做好学生学业预警,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档案,加强“生—家—校”三方联动,提高“学困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另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以外,同时还要关注这类学生所使用的硬件设备、网络状况、学生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等问题。为保障确保教学效果相对平衡,高校应更加关注、关心和关爱这类学生,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网络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克服在线教学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授课有其不足之处,但仍有其优势所在。高校应本着提高学习者对网络在线课程满意度为切入点,提高平台课程质量,丰富课程种类、完善教学形式和增强课程平台的功能性,不断开拓创新,使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高效结合,既发挥线上授课的优势、又发挥线下授课的主体作用,既抓住当代学生的眼球、又能够提高教师上课的满足感,促进高校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8-04-18]. http://www 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陈宝生.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18-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2-04).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4] 赵炬明. 论新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5.
  [5] Sun P.C., Tsai R.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04):1183-1202.
  [6] Bidwell,A. Gallup: Online Education Could be at a ‘tipping point’ Trust in the Quality of Online Education Grew More than 20 Percent in two Years[J]. News and World Report,2014.
  [7] 刘营军,许柯. 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8(02):58-63+95.
  (荐稿人:符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格局的确立,創新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路径既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实践,也是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构建学校铸魂育人工程的客观需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现状,立足学校“四梁八柱”实践活动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央视《新闻联播》+”模式的思政育人实践活动体系,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思政育人
期刊
摘 要: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切实推进美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我国部分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美育教师配额不达标、美育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美育教育少统筹设计等问题。在遵循美育工作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坚持美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宗旨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设计并实施了推进美育工作的“三一模式”,育人成效显著。“三一模式”是一套在美育育人实践中提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华侨大学羽毛球高水平运动队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运动队建设的创新是其不断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动力。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成功案例,其创新经验的推广有助于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羽毛球;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社会文化转型提升,高等教育的改革亟待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起到了明显作用,其作为独立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本文以应用型高校转型定位及育人目标为分析依据,结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职责展开分析,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视角,细化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明确启发意义,进而总结出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辅导员
期刊
摘 要:资助育人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转型期的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从中职升为高职的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成效与现状,思考和探究转型期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转型期;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8-0108-04  贵州是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贫穷阻滞着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 、高水平、业务强的应用型人才,而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制度、发展理念、内部机构等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是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 勇敢迈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高校行列,并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本文旨在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从院校发
期刊
摘 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禀赋,为地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承德医学院校立足“红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传统特色、办学理念相融合,将抗疫精神融入“四贯通、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重
期刊
摘 要: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联合申请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试点专业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项目申报,并且获得了政府部门的立项审批。本文以该项目为基础,从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衔接、教学运行与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制定“三二分段”专升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试点专业进行应用。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抖音短视频凭借有趣的内容和精准的算法机制迅速爆火,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的同时,其内容过于单一和趋同化等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就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63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抖音具有时间长、黏度高、娱乐性强等特点,因此提出加强监管、重视新阵地、制作内容过硬、打造专业团队等创新策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下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校生进行调查,并运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和小组工作结合的模式设计并实施系列活动,结果显示,该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