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对大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增强运动技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场地、管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俱乐部在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参与人数、活动时间受限制等问题。当前正值阳光体育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广泛推行,如何运用这一背景推进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运行现状进行了研究,并认真研究阳光体育的相关政策,旨在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运行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1
一、引言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而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组织,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模式。体育俱乐部形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补充,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爱好者搭建了平台。
2.阳光体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2006年12月12日教育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在各类各级学校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为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阳光体育进展更顺利保驾护航。在阳光体育活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与之相应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组织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俱乐部的开展形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育场馆和设施跟不上大学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的需求。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学生会费,来源单一,学校特别投资少。
2.活动时间不足
体育俱乐部组织活动的次数偏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场地设施。近年来由于持续扩大高考招生,大学体育场馆和设备严重缺乏,这是影响大学课外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器材的缺乏,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提高学生的体质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3.管理体制混乱
体育俱乐部的绩效管理过于集中,跟不上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组织开放的形式。大多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的不明确,每周甚至半月开展一次活动,参与的人数也相对较少。俱乐部教学机构貌似很大,但是在结构内部是缺乏延续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在体育俱乐部获得的评价结果不准确,自由转会制度使体育俱乐部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
4.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掌握一项锻炼手段是高校俱乐部首先注重的问题,学生体能的增强,老师教学能力的巩固,也都应以这一目的为中心。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以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问题,过多强调老师们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三、阳光体育对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运行效率的措施
1.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通过构造特殊的体育俱乐部平台,使课堂教学、课外健身和课余时间训练有机连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也要成立一个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特殊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多种体育选项课,使学生和教师选择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更全面地掌握特殊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2.举办多样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通过丰富的活动,拓展的空间和时间,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形式,变化的健身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具有体育功能的活动。体育文化节使校园文化,其丰富,是形式多样的一种体育形式,持续时间更长,更宽,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营造浓郁的运动气息。通过设置多种有趣的,新奇的节目来吸引更多参与者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
3.发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员是俱乐部服务的对象,俱乐部发展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需求才能解决根本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的评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的;另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主观的能动性。体育老师在传授技能时,应注重知识传授的方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建立注重个体差异、突出人性化教育主题、结合具体流程来评估学生的内容和机制,让学生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类似的评价方法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定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完成锻炼目标和教育目标。建立学生评教机制,促进师生双方面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鸣.北京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倶乐部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2]蔡俊五.世界体育俱乐部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1.
[3]卜苏利.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现状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5(01).
[4]王建欣.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与运作.体育文化导刊,2002(3): 71-72.
[5]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I(6):81-83.
[6]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7].徐学慧.阳光体育研究述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73.
[8]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2-48,2006(3):21-23.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运行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1
一、引言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而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组织,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模式。体育俱乐部形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补充,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爱好者搭建了平台。
2.阳光体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2006年12月12日教育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在各类各级学校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为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阳光体育进展更顺利保驾护航。在阳光体育活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与之相应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组织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俱乐部的开展形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育场馆和设施跟不上大学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的需求。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学生会费,来源单一,学校特别投资少。
2.活动时间不足
体育俱乐部组织活动的次数偏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场地设施。近年来由于持续扩大高考招生,大学体育场馆和设备严重缺乏,这是影响大学课外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器材的缺乏,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提高学生的体质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3.管理体制混乱
体育俱乐部的绩效管理过于集中,跟不上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组织开放的形式。大多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的不明确,每周甚至半月开展一次活动,参与的人数也相对较少。俱乐部教学机构貌似很大,但是在结构内部是缺乏延续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在体育俱乐部获得的评价结果不准确,自由转会制度使体育俱乐部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
4.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掌握一项锻炼手段是高校俱乐部首先注重的问题,学生体能的增强,老师教学能力的巩固,也都应以这一目的为中心。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以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问题,过多强调老师们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三、阳光体育对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运行效率的措施
1.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通过构造特殊的体育俱乐部平台,使课堂教学、课外健身和课余时间训练有机连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也要成立一个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特殊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多种体育选项课,使学生和教师选择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更全面地掌握特殊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2.举办多样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通过丰富的活动,拓展的空间和时间,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形式,变化的健身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具有体育功能的活动。体育文化节使校园文化,其丰富,是形式多样的一种体育形式,持续时间更长,更宽,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营造浓郁的运动气息。通过设置多种有趣的,新奇的节目来吸引更多参与者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
3.发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员是俱乐部服务的对象,俱乐部发展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需求才能解决根本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的评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的;另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主观的能动性。体育老师在传授技能时,应注重知识传授的方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建立注重个体差异、突出人性化教育主题、结合具体流程来评估学生的内容和机制,让学生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类似的评价方法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定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完成锻炼目标和教育目标。建立学生评教机制,促进师生双方面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鸣.北京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倶乐部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3.
[2]蔡俊五.世界体育俱乐部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1.
[3]卜苏利.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现状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5(01).
[4]王建欣.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与运作.体育文化导刊,2002(3): 71-72.
[5]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I(6):81-83.
[6]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7].徐学慧.阳光体育研究述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73.
[8]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2-48,2006(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