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基层社会治理发生深刻变化,档案工作也面临全新挑战。市档案馆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机制,不断满足基层治理和群众需求,形成了具有张家港模式的档案服务基层治理新格局。
1.制度引领,打响基层档案工作品牌
一是科学规划,聚焦顶层设计。将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纳入《张家港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整体规划,完善档案工作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长效机制。二是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会同民政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水务局等社会民生部门,制定了民生档案、村镇建设、河湖治理等领域档案业务文件,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强化考核,实现层层联动。市档案部门建立了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基层档案工作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层级考核,有效保障基层档案管理有序开展。
2.体系创新,提升基层档案服务效能
一是构建“大档案”管理格局。建立以综合档案馆为核心,涵盖开发区、镇、村(社区)、家庭的档案馆网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基层档案工作格局。目前10个区镇全部建立档案机构,建有6个区镇档案馆。杨舍档案馆为全省首家区镇合一档案馆,永联档案馆为全省首家村级档案馆。全市所有镇属事业单位和涉农部门全部建立档案室。涉农档案总量已达25万余卷51万件,涵盖基层各个民生领域,不仅满足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需要,也真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推进“多元化”主体参与。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各方力量调动,将基层组织、村(社区)志愿者、居民群众纳入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范畴,参与基层档案治理实践,推动档案建设向基层下移。参与“百村万户”口述历史档案建设,形成88万字口述档案;参与乡村记忆影像拍记,形成动态反映乡村面貌的照片25万多张;参与方言语音建档,建成681分钟的乡音数据库;参与家庭建档,自觉构建家族记忆,目前全市建档家庭达1.5万余户,其中南丰镇33户农民集体建档,受到中央文明委、国家档案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引导社会力量、民间组织主动参与家谱宗谱、老物件、老照片等珍贵档案史料的抢救性征集,打造承载乡愁记忆的地情资料库。
3.法治保障,实现基层档案有效监管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基层档案事业,不断完善档案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依法治档。围绕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安全、基层撤并档案处置、村镇建设和民生领域等,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确保基层档案规范管理。二是强化外部监管。联合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督导基层档案工作,并提出合理建议。三是强化星级测评。以档案创建为契机,为基层单位提供精准服务。目前97个社区、148个行政村、134个涉农单位档案工作达省星级标准。
1.以“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为理念,建好民生领域档案
围绕基层群众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退休、死亡等全生命周期,建立医学出生证明、学籍、工龄认定、婚姻、离退休、殡葬等各门类档案,为解决居民身边的小、急、难事提供有效保证;围绕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农村社保、合作医疗、农村教育、劳动就业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的档案建设。目前全市基层单位建有50多类专业民生档案,已接收进馆30多类、22.9万卷,占馆藏档案总数的45%左右。
2.以“还政于民、还权于民”为理念,建好治理领域档案
对照基层治理工作目标,一是重点做好村民协商自治、村民议事会、村民换届选举、民主监督、“一事一议”事项、村规民约等的归档工作;二是做好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农地确权、土地流转征用、村民建房、拆迁安置、收益分配、民生微时事等领域档案;三是抓好基层矛盾调解、来信来访、“三优三保”“三治”(治违治污治隐患)等领域档案。
3.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理念,建好重点领域档案
围绕产业兴旺,抓好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农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档工作;围绕生态宜居建设要求,做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档案建设;围绕乡风文明,建好长江文化艺术节、文明镇村建设、文明家庭、乡贤名人、民俗文化、古宅民村等档案。
4.以“依法管理、民主决策”为理念,做好依法行政档案
率先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加强依法行政档案管理的通知》《重大行政决策档案案卷评查标准》等文件,确保各区镇在从事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合同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齐全完整,推动依法行政档案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实现基层“用权留档、追责有据”提供有效保障。
5.以“凝聚力量,弘扬民风”为理念,建好乡贤名人档案
围绕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围绕“好人”“模范”、红色老党员、老兵、文明新人和在本村(社区)里群众口碑好、社会影响好、群众威望高的各类人员开展乡贤名人建档工作,目前全市乡贤建档家庭达1.5万余户。通过集中展示、开展“档案中的文明村风”等宣传报道活动,弘扬优秀乡贤精神,凝聚乡贤力量,在广大群众中培育知贤、颂贤、学贤的社会新风尚,更好地发挥好乡贤的桥梁、智库、榜样作用。
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初步完成基层馆(室)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重要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为构建基层档案利用体系夯实基础;构建数字档案馆(室)系统、电子文件中心、图片中心、音视频档案库等集成式利用平台,充分发挥基层档案宣传教育、信息交流等功能;继续完善名镇名村、古迹遗址、沙上文化、河阳文化、暨阳文化、东山文化及非遗传承、乡镇企业等基层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呈现立体式乡村记忆,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利用需求。
2.优化服务,建成普惠便民的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
将村级档案利用纳入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加快推进覆盖市、镇、村的“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平台整合了200多万条民生档案信息,与全市10个区镇、49个村进行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档案信息市、镇、村纵深共享。自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已提供档案查阅3.9万人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3.7万余份,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生产生活、创业创新等实际问题1.5万个。特别是2019年张家港市乐余镇在推进“三优三保”专项工作中,通过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为1.9万余户农户、企业提供了建房许可证存根,真正体现了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功能。
3.创新载体,建成共享开放的基层档案文化展示平台
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盘活档案資源,不断加大基层档案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出版乡村影像记忆系列丛书、张家港方言文库等档案文化产品,展示农村发展变迁。二是打造联兴村、农联村、长江村等乡村记忆试点工程,建立了一批反映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特色产业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乡村记忆展示馆,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取基层档案资源的特色基因,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产品,打造乡村记忆品牌。
1.突出精准性,基层档案资源内涵再深化
以既减轻基层组织“过度留痕”困扰,又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规范运行为目标,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镇村档案基本目录清单,重点突出村级重大行政决策、招投标管理、阳光村务(党务、村务、财务)、社会事业、三资管理、土地管理、收益分配、基础设施、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十类,全面压缩基层治理过程中事务性、辅助性等台账资料的归档,突出基层档案资源建设的精准性;同时新增农村产权交易档案、河湖治理(河长制)档案、乡贤名人档案、乡村记忆影像档案、依法行政档案、地情资料等门类,全方位反映基层治理的管理流程。
2.突出智慧化,基层档案治理方式再创新
持续推进“智慧档案馆网”建设,实现集基层档案的收集、保存、管理、利用、监管、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档案管理体系;利用“电子档案检校系统”,通过AI人工智能检测校验手段,对各类民生档案数据进行核对、整改和完善,全面提升基层档案数字化质量;助推“放管服”改革,打造不见面审批的电子档案平台,对基层档案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和智慧支持,推动档案信息随时、随地、随需应用。
3.突出融合力,服务基层档案治理再升级
不断推进共享平台的增点扩面,打造15分钟档案利用服务圈,构建一个网格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档案融入“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现“一口受理、一站服务”,通过将档案服务延伸到村级便民服务终端,实现“查档随时随地、阅档一键打印”;全力融入长三角地区线上线下、异地同步查档服务,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档案利用服务跨地域、跨馆际共享,真正实现查档“零跑动”;借力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发一批有影响力、有深度的基层档案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通过“融媒体”,将档案文化延伸至更广空间,实现乡村文化和历史的永久保存和跨时空传播。
一、先行探索:构建“多元协同”的檔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进一步稳固基层治理基础
1.制度引领,打响基层档案工作品牌
一是科学规划,聚焦顶层设计。将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纳入《张家港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整体规划,完善档案工作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长效机制。二是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会同民政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水务局等社会民生部门,制定了民生档案、村镇建设、河湖治理等领域档案业务文件,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强化考核,实现层层联动。市档案部门建立了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基层档案工作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层级考核,有效保障基层档案管理有序开展。
2.体系创新,提升基层档案服务效能
一是构建“大档案”管理格局。建立以综合档案馆为核心,涵盖开发区、镇、村(社区)、家庭的档案馆网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基层档案工作格局。目前10个区镇全部建立档案机构,建有6个区镇档案馆。杨舍档案馆为全省首家区镇合一档案馆,永联档案馆为全省首家村级档案馆。全市所有镇属事业单位和涉农部门全部建立档案室。涉农档案总量已达25万余卷51万件,涵盖基层各个民生领域,不仅满足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需要,也真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推进“多元化”主体参与。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各方力量调动,将基层组织、村(社区)志愿者、居民群众纳入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范畴,参与基层档案治理实践,推动档案建设向基层下移。参与“百村万户”口述历史档案建设,形成88万字口述档案;参与乡村记忆影像拍记,形成动态反映乡村面貌的照片25万多张;参与方言语音建档,建成681分钟的乡音数据库;参与家庭建档,自觉构建家族记忆,目前全市建档家庭达1.5万余户,其中南丰镇33户农民集体建档,受到中央文明委、国家档案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引导社会力量、民间组织主动参与家谱宗谱、老物件、老照片等珍贵档案史料的抢救性征集,打造承载乡愁记忆的地情资料库。
3.法治保障,实现基层档案有效监管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基层档案事业,不断完善档案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依法治档。围绕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安全、基层撤并档案处置、村镇建设和民生领域等,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确保基层档案规范管理。二是强化外部监管。联合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督导基层档案工作,并提出合理建议。三是强化星级测评。以档案创建为契机,为基层单位提供精准服务。目前97个社区、148个行政村、134个涉农单位档案工作达省星级标准。
二、稳步拓展:优化“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档案资源新内涵,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1.以“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为理念,建好民生领域档案
围绕基层群众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退休、死亡等全生命周期,建立医学出生证明、学籍、工龄认定、婚姻、离退休、殡葬等各门类档案,为解决居民身边的小、急、难事提供有效保证;围绕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农村社保、合作医疗、农村教育、劳动就业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的档案建设。目前全市基层单位建有50多类专业民生档案,已接收进馆30多类、22.9万卷,占馆藏档案总数的45%左右。
2.以“还政于民、还权于民”为理念,建好治理领域档案
对照基层治理工作目标,一是重点做好村民协商自治、村民议事会、村民换届选举、民主监督、“一事一议”事项、村规民约等的归档工作;二是做好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农地确权、土地流转征用、村民建房、拆迁安置、收益分配、民生微时事等领域档案;三是抓好基层矛盾调解、来信来访、“三优三保”“三治”(治违治污治隐患)等领域档案。
3.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理念,建好重点领域档案
围绕产业兴旺,抓好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农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档工作;围绕生态宜居建设要求,做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档案建设;围绕乡风文明,建好长江文化艺术节、文明镇村建设、文明家庭、乡贤名人、民俗文化、古宅民村等档案。
4.以“依法管理、民主决策”为理念,做好依法行政档案
率先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加强依法行政档案管理的通知》《重大行政决策档案案卷评查标准》等文件,确保各区镇在从事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合同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齐全完整,推动依法行政档案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实现基层“用权留档、追责有据”提供有效保障。
5.以“凝聚力量,弘扬民风”为理念,建好乡贤名人档案
围绕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围绕“好人”“模范”、红色老党员、老兵、文明新人和在本村(社区)里群众口碑好、社会影响好、群众威望高的各类人员开展乡贤名人建档工作,目前全市乡贤建档家庭达1.5万余户。通过集中展示、开展“档案中的文明村风”等宣传报道活动,弘扬优秀乡贤精神,凝聚乡贤力量,在广大群众中培育知贤、颂贤、学贤的社会新风尚,更好地发挥好乡贤的桥梁、智库、榜样作用。
三、价值效应:以“高效便捷”为目的,实现档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突破,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1.立足需求,建成联动共享的基层档案资源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初步完成基层馆(室)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重要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为构建基层档案利用体系夯实基础;构建数字档案馆(室)系统、电子文件中心、图片中心、音视频档案库等集成式利用平台,充分发挥基层档案宣传教育、信息交流等功能;继续完善名镇名村、古迹遗址、沙上文化、河阳文化、暨阳文化、东山文化及非遗传承、乡镇企业等基层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呈现立体式乡村记忆,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利用需求。
2.优化服务,建成普惠便民的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
将村级档案利用纳入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加快推进覆盖市、镇、村的“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平台整合了200多万条民生档案信息,与全市10个区镇、49个村进行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档案信息市、镇、村纵深共享。自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已提供档案查阅3.9万人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3.7万余份,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生产生活、创业创新等实际问题1.5万个。特别是2019年张家港市乐余镇在推进“三优三保”专项工作中,通过民生档案共享服务平台,为1.9万余户农户、企业提供了建房许可证存根,真正体现了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功能。
3.创新载体,建成共享开放的基层档案文化展示平台
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盘活档案資源,不断加大基层档案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出版乡村影像记忆系列丛书、张家港方言文库等档案文化产品,展示农村发展变迁。二是打造联兴村、农联村、长江村等乡村记忆试点工程,建立了一批反映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特色产业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乡村记忆展示馆,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取基层档案资源的特色基因,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产品,打造乡村记忆品牌。
四、开创未来:持续构建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1.突出精准性,基层档案资源内涵再深化
以既减轻基层组织“过度留痕”困扰,又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规范运行为目标,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镇村档案基本目录清单,重点突出村级重大行政决策、招投标管理、阳光村务(党务、村务、财务)、社会事业、三资管理、土地管理、收益分配、基础设施、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十类,全面压缩基层治理过程中事务性、辅助性等台账资料的归档,突出基层档案资源建设的精准性;同时新增农村产权交易档案、河湖治理(河长制)档案、乡贤名人档案、乡村记忆影像档案、依法行政档案、地情资料等门类,全方位反映基层治理的管理流程。
2.突出智慧化,基层档案治理方式再创新
持续推进“智慧档案馆网”建设,实现集基层档案的收集、保存、管理、利用、监管、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档案管理体系;利用“电子档案检校系统”,通过AI人工智能检测校验手段,对各类民生档案数据进行核对、整改和完善,全面提升基层档案数字化质量;助推“放管服”改革,打造不见面审批的电子档案平台,对基层档案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和智慧支持,推动档案信息随时、随地、随需应用。
3.突出融合力,服务基层档案治理再升级
不断推进共享平台的增点扩面,打造15分钟档案利用服务圈,构建一个网格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档案融入“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现“一口受理、一站服务”,通过将档案服务延伸到村级便民服务终端,实现“查档随时随地、阅档一键打印”;全力融入长三角地区线上线下、异地同步查档服务,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档案利用服务跨地域、跨馆际共享,真正实现查档“零跑动”;借力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发一批有影响力、有深度的基层档案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通过“融媒体”,将档案文化延伸至更广空间,实现乡村文化和历史的永久保存和跨时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