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小鼠膀胱平滑肌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胆碱、嘌呤和ITGB1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

来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f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C)小鼠膀胱平滑肌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胆碱、嘌呤和整合素β1(ITGB1)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方法:基于氯胺酮腹腔注射诱导小鼠KC模型,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KC小鼠膀胱平滑肌的病理变化;通过排尿行为模式研究和尿动力学实验检测KC小鼠膀胱功能;利用离体肌条张力实验研究KC小鼠膀胱平滑肌收缩力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明确胆碱、嘌呤和ITGB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病理实验显示KC小鼠膀胱壁出现明显损伤,上皮细胞脱落,膀胱黏膜屏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进展为脑炎后癫痫(Postencephalitic epilepsy,P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有癫痫发作并使用免疫治疗的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PE将141例患者分为2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患者进展为PE的因素。结果141例患者有25例进展为PE,发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脑炎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副肿瘤综合征,但近年来随着其特异性抗体的发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012年Prüss等[1]首次报道了44例不伴有肿瘤的单纯疱疹脑炎患者体内抗NMDAR抗体阳性,提示该病可由病毒感染引起。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IPC)的应用时间对预防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9例。对照组使用IPC 2 h/d,试验组使用IPC 12 h/d。比较两组下肢DVT预防效果和血清D-二聚体(D-D)水平。结果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DVT的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D-D水平无
目的结合颈部动脉夹层(CAD)患者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超声随访,综合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CAD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 m后超声随访血管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共入组CAD患者48例,其中男性33例(68.75%),女性15例(31.25%),平均年龄(48.1±9.8)岁,颈内动脉夹层(ICAD)31例(64.58%),椎动脉夹层(VAD)17例(35.41%)。首发症状以一侧肢体麻木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持续性肺膨胀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通道蛋白5(AQP5)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5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持续性肺膨胀治疗,对比两组TGF-β1、VEGF、AQP5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TGF-β1、VEGF、AQ
目的探究问题导向式护理干预策略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理弹性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92例食管癌患者(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列为对照组(n=46),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患者列为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问题导向式护理干预策略干预。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留置导管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出院时主观营养情况(PG-SGA)、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干预前、术
目的分析2020年汝阳县某食品加工企业职工食源性致病菌带菌情况检测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汝阳县哨点医院提供的800名某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资料,对其中由食品引起或怀疑由食品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且同时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任意一项症状的67例病例资料,分析其病例信息、主要症状和体征、饮食暴露史、粪便或肛拭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分析符合选取要求的6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64.18%),女性24例(35.82%)。患者年龄范围为18~60岁,其中41~55岁的病例数
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是一种能够对重要器官/组织缺血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等,早在1986年被Murry等[1]首次发现。后来发展为远离重要目标器官/组织,间歇阻断远处相对比较耐受缺血的器官(如肢体等)的血供,进行缺血干预调节,被称为远程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随着研究的深入,RIC的概念不断被扩展。
目的:探讨β-羟丁酸如何调控叉头框蛋白O1(FoxO1)以促进糖尿病大鼠肝糖原储存。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糖尿病组(n=10)、β-羟丁酸1组(B1组,n=10)、β-羟丁酸2组(B2组,n=10)和β-羟丁酸3组(B3组,n=10)。后4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B1、B2和B3组大鼠分别皮下注射β-羟丁酸钠160、200和240 mg·kg-1·d-1,干预12周。STZ注射后3 d和β-羟丁酸干预12周时,检测大
帕金森病( 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其中运动症状主要以静止型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为特征.而非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