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能否让人工智能“超进化”?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个问题一度引发全民热议。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提“智”,但是这不代表它真的很聪明。相反,很多时候它还很傻很天真,仍然需要向人脑学习。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希蒙·厄尔曼发文表示,相信神经科学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助力。那么,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究竟有什么关系?神经科学到底如何进一步助力人工智能发展?深度融合神经科学的人工智能将发生哪些变化?
  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本属同源
  谈到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小理用两句话来概括:同源分流、学科独立;交叉融合、分久必合。
  最初,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是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有着不太一样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体系。从学科起源的时间原点来看,人工智能学科以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夏季讨论班为缘起;而神经科学诞生的标志可以回溯到1891年的神经元学说。这样看神经科学算是人工智能学科的“前辈”。
  神经科学更多地侧重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神经活动的规律,解析包括思维、情感、智能等在内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发生机制,而意识起源问题,则是神经科学的终极目标,研究方法上神经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归纳为主的“实验科学”。而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对象不是智能而是智能操控,现阶段研究方法上是侧重于对复杂现象进行模拟仿真的“计算科学”。
  “但可以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简单理解为源和流。”王小理告诉笔者,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神经科学成果的滋养。
  正如希蒙·厄尔曼文章所述,早期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将生物神经系统作为参照对象,创造出了近年来盛行的“深度网络”脑启发架构,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源流”案例,也一直为神经科学家和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所津津乐道。但有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认为深度网络前期是仿脑,后期发展了独立的方法,因此认为,人工智能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基本可以抛开脑科学。这样的观点其实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曾向笔者表示,近年来,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使得人们在脑区、神经微环路、神经元等不同尺度观测的各种认知任务中,获取脑组织的部分活动数据已成为可能,获知人脑信息处理过程不再仅凭猜测,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实验研究获得的人脑工作机制更具可靠性。因此,脑科学有望为机器学习、类脑计算的突破提供借鉴。
  但是,人工智能对神经科学发展的反哺或反馈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阶段,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研究人员解析复杂的脑神经信号、脑神经图谱实验数据,构建和模拟大脑模型系统等。在转化应用阶段,人工智能还能加速脑科学成果的应用,例如大脑疾病诊断与新疗法成果的临床转化等。
  打开人工智能“黑箱”的几条通路
  事实上,没有神经科学大的理论突破,没有对智能生物本原的认识,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概念很可能就一直是个“黑箱”,而智能模拟与扩展就可能一直在“外围”打转。比如,美国国家工程院《21世纪人类面临的14大科技挑战》报告就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是源于设计中并没有充分考虑真实的大脑情况。而通过对人脑的逆向工程来揭示大脑的秘密,可以更好地设计出能同时处理多重信息流的计算设备。
  目前神经科学在助力人工智能发展上有几条通路。王小理介绍,具体路径上,可以延续认知经验主义思路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例如,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目前总是用一个特定的任务去训练它,而忽略了它接触其他事物的过程。如果给智能体一个类似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是不是会让它更智能呢?人类的智慧是建立在沟通之上的,目前的人工智能体还没有自主沟通能力,这也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与强人工智能的差距所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也可能,希蒙·厄尔曼提出的借鉴人类先天认知系统更具有意义。深入理解大脑的原始能力,从而实现高级的机器逻辑能力。人类具备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如果让智能体学习如何学习,那么这种二阶学习的关系也许会让它学得更快,如果未来智能体有了想象力和计划能力,那么它也许真的可以创造出一些我们人类很难创造出的东西。
  此外,神经科学助力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重大技术领域也有几个方向。例如,构建统计关联与特征关联相结合的新型学习理论,实现“知识驱动”与“语义驱动”关联统一;构建融合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演化计算、主动学习、毕生学习等仿生和自然计算理论的新型理论框架;实现大规模并行神经网络、进化算法和其他复杂理论计算;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通用性人工智能系统等。
  未来两者深度融合大有可为
  那么,深度融合神经科学的人工智能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对此,王小理认为,目前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只占生物大脑计算原理的冰山一角。准确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很难,但如果洞察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规律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粗略勾勒未来发展阶段还是可能的,这对于找准创新突破口,明确创新主攻方向非常关键。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开展相关脑科学预测和技术预见的初衷之一。
  从当前到2025年,神经科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颠覆性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這一时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是神经科学发展的“加速器”。而到2030—2035年,神经科学将迎来第一轮重大突破,在神经感知和神经认知理解方面出现颠覆性成果,从而反哺、革新人工智能的原有算法基础和元器件基础,人类社会进入实质性类脑智能研究阶段。
  到2050年,神经科学将迎来第二轮重大突破,在情感、意识理解方面出现颠覆性成果,开发出一个多尺度、整合、可验证的大脑模型理论,类脑智能进入升级版,并将推动人脑的超生物进化,神经科学和类脑智能学科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当然,围绕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特别是强人工智能,还有许多科学理论和社会与伦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相信,未来神经科学领域大有可为、未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大有可为。”王小理说,从人类科技文明长河来看,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虽然相互独立,但都有共同的指向:为人类的生存和意识演化提供新可能。
其他文献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管局)日前批准一款用于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设备。它可以通过增加患者呼吸频率来排出体内一氧化碳。  这种叫做ClearMate的设备是一个新型呼吸面罩,一边给患者输入100%的氧气,一边输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使患者呼吸更快,从而加速一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速度,让正常量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与传统的呼吸面罩相比,这款新设备增加了气体混合器。  美国药管局发布公报说,目前治
期刊
3月15日,太原市航天科普与创新教育工程暨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太原号”科普卫星工程启动仪式在太原市进山中学举行。笔者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太原号”科普卫星计划2020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太原号”科普卫星工程由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支持,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总抓,以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中“航天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优秀学生为主体
期刊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一个名为“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项目由北京大學梅宏院士团队和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因特睿团队共同完成,它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创新的有益探索。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科学家、企业家发挥各自特点,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从而
期刊
3月13日,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上获悉,2019年山西将制定出台《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资源开发、产品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山西省文旅厅提出,今年山西省将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理念
期刊
“上天入地”是人类的梦想。不久之前,嫦娥四号已经在月球背面着陆,探索深空的奥妙;而地球科学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地幔混合对流的重要证据,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线索。  1.不断“进化”的  地幔对流模式  基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如果把它们比作
期刊
就业是民生之本,诚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在人口近14亿的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历来存在争论,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劳动力总量高位运行,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就业的机制尤为必要。  通过创造新的技能需求来创造新的岗位,是科技创新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带来新产業,新产业提供新岗位,进而为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特别是新就业人口提供好的去处。
期刊
英国《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暴露在较差水质中的珊瑚礁受干扰后的恢复速度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但研究发現,改善当地水质或能帮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气候变化引起的白化,不过,这并不足以拯救那些最具标志性的珊瑚礁。  研究团队认为,水质改善6%~17%或能减缓部分近岸海域珊瑚的预期白化速度。虽然这一改善水平在当地政府的改善计划范围之内,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研究人员
期刊
近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推进海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打造具有國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筑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期刊
今年,吉林省人社厅将加快完成新建30个返乡创业基地和5个以上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目标任务,提升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落实好创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農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引导大学生以农业农村为舞台到基层就业创业,全力推动形成返乡创业新高潮。
期刊
从华北电力大学的一名学者,到包头青山电器的一名实业家。周健42岁时的一次选择,让他的生活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景。  2007年9月,注册成立包头华电博瑞电力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5月,以100%股权收购了包头青山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电器);2017年2月,成功打造“青电云”智慧能源云服务平台。  如今,在周健的带领下,仅“青电云”项目就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带动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