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探究性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主体地位。它有独立发现、归纳类比、实验验证等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大的作用。教师若能事先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并在师生协作学习过程中起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一、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立体几何与现实生活联系相当密切。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利用周围的物体,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关的模型或实验,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及有关经验,去分析、探索当前碰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门所在的平面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怎样?通过讨论后,“垂直!”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又问:门所在的平面是不是无论转到什么位置都垂直于地面?为什么?学生讨论的氛围更加积极、活跃,有的学生还推着课室门旋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讨论后发现由于门框木柱与地面垂直,那么经过木柱的门无论转到什么位置都有门面垂直于地面,并归纳得到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该定理。
  二、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多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学习与探索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设置这样的问题:学校要安装一根8米高的旗杆,两位工人先从旗杆的顶点挂两条长10米的绳子,然后拉紧绳子并把绳子的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距离6米,那么表明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拿一张三角形纸板 (如图1),过顶点 和对边 上一点 将三角型折起,得到折痕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 与桌面接触)(如图2)提出问题:(1)折痕 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 与桌面 所在的平面垂直?
  引导学生思考:在纸片被翻折的过程中,纸片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 与桌面 所在的平面垂直呢?在上面的问题中旗杆8米,绳长10米和距离旗杆脚6米,这三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勾股数。)为什么拉紧绳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和旗杆脚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看作地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启发学生可从线与线的位置关系来考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可以猜想当 垂直 和 时 垂直平面 。从而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课本中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地处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急待探究的状态当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探究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三、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若要做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要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拓展变化。对一些命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求其逆命题;通过设常量为变量拓展问题;通过引入参量推广问题;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等方法,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进行横向的拓宽和纵向的深入。这样,我们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等手段来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而体验数学知识的拓展变化,更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构建知识和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程提倡的“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理念。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提问题,提好问题,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协作,互相交流,再通过师生共同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比较,使学生主动领悟,吸收,内化解题规律,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并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的状态,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其他文献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防止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能做的,应给幼儿机会做,凡是幼儿能想的,就给幼儿机会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看成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事,主张“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今后的生活意义重大,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内容。但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注定是数学学习的主要资源,只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现象,合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一、合理创设情境,快乐学习新知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减法时,利用
期刊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兴趣的调味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识字是习作和阅读的基石,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这说明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自律性不是很强,也都比较活泼,大多注意力不太集中。而且识字教学很机械,也比较枯燥。课堂上让孩子们机械认读,孩子们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质量不高。
期刊
语言的学习,有两种途径:听和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听和阅读,才有可能使语言内化,而只有内化了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才谈得上掌握、应用。  我们学习本族语,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因为我们从小就生长在本族语言的环境中,在此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通过隐性的量的积累,导致显性的质变,从而具备了本族语言的能力。到我们真正接触文字的时候,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族语的听说能力。这说明语言环境对一个人掌握语言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话题;尤其是高中阶段历史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备战高考,显得更为重要。借助于学校体验教育特色建设大环境,我们历史组运用“思维导图”与体验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
期刊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肖洛霍夫也曾说过:“生活总是用不成文的法支配着人类”。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依据这些教育理论,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特点,我少先大队把学校、家庭、社会作为队员实践体验活动的平台,组织和引导队员进行实践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做人,在体验中完善自我。  一、校内实践体验活动
期刊
一、研究的必要性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相对于 其他形式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语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  中班幼儿的思维正
期刊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诸原则中居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必须做到教学理论和教学事例的有机结合。理例结合教学模式是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是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和灵魂所在。本文以理例结合教学模式谈谈《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教学。  一、寓理于例,调动学生积极心态  依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例、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切实加强各类型例、习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对课本例、习题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改革,恰当地进行引深和改革,恰当地进行引深与推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变换等,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在学生的参与方面却存在许多不足,如学生参与状态不佳;学生参与的广度不够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如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这里就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