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关键.承包地确权是保障承包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其快速推广期间中国土地流转增速却开始放缓.本文认为这主要源于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权利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一些农民可能会担心村庄借机进行土地调整或担心确认的地块数及"四至"与实际不符而失去部分土地.本文利用江苏省784个农户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确权实施各阶段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启动确
【机 构】
: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效率和公平研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流转的视角"(编号:71703010)、"细碎化产权VS整片化土地利用:评承包地确权颁证对农户农地利用集体布局、投资与流转的影响"(编号:71773050)、"独木不成林:现代农业中小农经营规模变动的区域性外部经济研究"(编号:72073066);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关键.承包地确权是保障承包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其快速推广期间中国土地流转增速却开始放缓.本文认为这主要源于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权利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一些农民可能会担心村庄借机进行土地调整或担心确认的地块数及"四至"与实际不符而失去部分土地.本文利用江苏省784个农户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确权实施各阶段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启动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户的土地转出,确权颁证完成后土地转出仅有所恢复,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促进转出的效果.前者意味着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后者可能源于确权政策的落地一方面通过提升地权稳定性促进土地转出,而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产权地理垄断"不利于组织依赖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使地租处于零散流转的低水平从而抑制了土地转出.从实现资源顺畅流转和配置的角度,本文建议,在二轮承包即将到期之际应加强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宣传和落实,稳定农户的地权预期;同时,也需要在"三权分置"思想指导下继续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治理后确权时代连片集中流转中可能会出现的"产权地理垄断"问题,提升农业生产在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成为热潮,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古镇旅游也日趋兴旺,对于传统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也成为时下一个热点话题。在“活态保护”视角下,对近年关于古镇保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活态保护”的提出与相关研究,提出古镇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活态化视角下古镇的重振方式,以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
依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本文以1949年、1978年、1989年、2002年和2012年为节点,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史划分为6个时期.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作出的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以"三农"重要事件为主线,以政策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梳理相关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所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决定、所实施的相关规划和法律等,客观陈述并评价历史事实.研究表明,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现代农业、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从增加农民
5G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促使各个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智慧旅游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5G+智慧文旅新业态。文章首先追述了智慧文旅的发展及概念演变过程,其次对5G技术赋能智慧文旅应用场景进行阐述,最后就5G+智慧文旅在博物馆中如何应用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出智慧文旅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发展及博物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技术路线。
价格领域的两大指标CPI与PPI的走势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呢?理论上来说,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存在价格传导机制。即上游价格的变化领先于下游,上游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部分传导至下游和终端。这种怪相被国内媒体称作CPI与PPI的“剪刀差”。事实上,近些年(如2015年、2017年)也曾经出现过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
禅宗思想于唐宋时期吸收儒道思想并深入中国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宋朝时,瓷器发展亦达到顶峰,其以内敛含蓄、低调雅致的形象现世,形象与禅宗核心思想有极其深刻的联系。纵观当代,衣食住行仍是生活重心,但表现形式随科技发展体现出复返自然的时代必然性。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逻辑推理等方式对宋瓷禅意美学观进行深层概述,并立足当代餐饮空间设计探寻两者合理融合方法,以期为提升当代餐饮空间特有道器观与促进文化活性传承提供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