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邓州“编外雷锋团”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5号,中央电视台为邓州编外雷锋团颁发“时代楷模”勋章。我为此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到这则消息如大海中的一粒沙,近乎虚无地缥缈,星空一样遥远、冷寂。我本能地怀疑它的真实性和含金量,或者说,我没有理由相信它在今天的现实存在……
  脱不掉的战友情怀
  来接我的,是一个高高个子、约60多岁的老人,他挺拔的腰板,毫无含糊地告示着世人,他曾经的军队生涯是如何持久地影响着他。他的满头银发,在夕阳的余晖下发出刺眼的光芒。
  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着的560名雷锋生前的战友,离世的已经过半,活着的也成了“白头翁”。我隐隐有种担忧,我忧虑这持久壮美的伟大精神,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地、永久地离我们远去。
  这位名叫姚德奇的老人,就是曾任原雷锋团第十一任政治处主任的编外雷锋团现任政委。55年前, 他随同560名邓州青年入伍,一同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工兵第10团,恰好和同年元月入伍的雷锋在一个团。
  雷锋牺牲后,1963年至1985年间,这批兵陆续转业复员。老兵中有近400人在农村,他们中有260人担任过村组干部,先后带富47个贫困村,168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有次老战友们聚会,在座的有团、营、连三级主官和机关部门领导,就像一个“团班子”。姚德奇提议:这么多人力资源,咋不组建个“编外雷锋团”!
   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人武部以公益组织形式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后,联合成立“编外雷锋团”,由人武部代管。“编外雷锋团”军味很浓,仿照部队编制,设有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下设3个营、9个连。他们工作有章程、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起初都是“老转”,16年间25次“扩编”,已由当初的3个老战友营发展到19个营及5个直属连。
  “说起来,我和雷锋曾经是那样的亲近……”时过多年,姚德奇说起雷锋,依旧心生感慨:“我是和雷锋住上下铺的战友。如今他去了,我们都还活着。”
  在他心中,有一段永远不会老去的故事。
  姚德奇下连队的第一天,中午开饭时,他看见一个个头不高的战士在队列前指挥唱歌,非常精神。大家吃饭时,他拿着报纸给同志们读报,直到大家快要吃完飯时,他才去吃饭。他,就是雷锋。
  姚德奇也学着给全连同志读报。雷锋教他说,开饭时间短,读报前要选好短的新闻内容。长的文章,可以把重点讲给大家。他的建议使姚德奇终身有益。
  和他一起接站的,是编外雷锋团下属单位“吧友营”的副营长,回族兄弟金胜利。他告诉我很多雷锋老战友的故事。
  丁士豪和雷锋一个连队,雷锋曾为他缝补过棉裤。他复员下岗后承包荒地养蜂,销路欠佳,有人劝他掺点糖水,老丁说:“到啥年代也不能昧良心!”
  于彦斌,当年和雷锋一墙之隔,14年来义务打扫“编外雷锋团”展馆前卫生、看护附近300亩“雷锋林”。62岁的老人入伍第二年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在枕头底下压了40年,总感到离雷锋差距远,一直没交党组织,直到60岁时才入党。他最大愿望是“死后穿着旧军装,戴着军功章,再听一遍熄灯号,骨灰埋在‘雷锋林’!”
  我想起了那首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感觉这些雷锋的战友,正是这样一群播撒中国道德建设的好种子。
  爱心在中原大地上传承
  我没能见到雷锋的其他战友们,因为我很快就被一群年轻人,簇拥着“裹挟”出了雷锋团总部。
  如今的“编外雷锋团”,年轻人比例超过了82%。就在我来邓州前不久的6月15日,邓州市一高“青少年营”96名新成员刚刚“入团”。自从2000年3月,编外雷锋团第一个新建营——“邓州市房管营”成立以来,如今已拥有青年营、少年营、交警营、电力营、大学生营、星火营、薪火连等21个营。
  赵舟入团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是被网上一场论战“拉”进了编外雷锋团。
  他看到网上一个帖子,说雷锋是“史上最大的秀”,学雷锋是“史上最虚伪的戏”。他同时看到了雷锋的战友老吴在网上连发的“三问”:雷锋牺牲时,你还在娘胎里,凭什么说是“秀”?如果是“最虚伪的戏”,为何全国会有260多万个学雷锋小组,3000万学雷锋志愿者?难道上千万人都在“演”,独你旁观……
  这“三问”确定了赵舟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他加入编外雷锋团,参加了吧友营率先发起的对吴英的救助行动。
  吴英是邓州市龙堰乡唐坡村一位年仅22岁的村民。2012年10月,吴英生孩子时发现得了白血病,无钱医治,编外雷锋团带动大批邓州、南阳等周边城市的中、青年人加入救助的队伍,吴英终于转危为安。
  然而,2014年9月22日,她却病逝于北京。
  当时,正值农忙时节,她的丈夫刘川在家照看2岁多的孩子,吴英的哥哥一个人到北京陪护她。他们以为她只是患了感冒,没想到吴英会站着出去,躺着回来。
  魏厚明是编外雷锋团活跃在互联网上的青年义工,他领我来到吴英家。以前,都是吴英亲自出来迎接,但此刻,吴英的孩子独自在门口玩耍。我俯下身子,轻声问孩子:妈妈呢?
  “她在这里呢!我指给你看。”小男孩旋风一样跑进家门,身后跟出了他的爸爸和奶奶。不谙世事的男孩指着手机屏幕上吴英的照片给我看,他的父亲刘川则一张茫然。
  两年前,他们面临绝境时,吴英对生活极度绝望,曾对编外雷锋团说,“我只想活到听见孩子叫一声妈妈……”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生在了邓州,生在了编外雷锋团的身边。她不仅听到了儿子的呼唤,也看到了儿子站立、行走、独立奔跑在这个世界上的样子。
  魏厚明附在刘川耳边轻声说:你还年轻,有机会就再找一个吧。
  刘川含着眼泪点点头:“等过去这一阵子吧。我现在什么都不愿意想。”
  晚上,我接到吴英妹妹的电话。这位当年为了治好姐姐的病,到处奔走呼号的坚强女性,电话刚一接通就泣不成声:“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对编外雷锋团、对所有参加救助我姐姐的人们的感激。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的心好痛……我不能去看你们,因为我,就要临产。”   积小善为大善的爱心接力
  邓州出“好人”,外地人住久了也会嬗变。
  张品是位80后房地产商,2013年7月进入邓州市。受编外雷锋团感染,他用公司内部资金成立了一个慈善部。他找到编外雷锋团旗下的一个爱心小组,为龙堰乡双残孤寡老人王建志送去10000多元,修缮他那个随时都会倒塌的危房。
  在老城区的聋哑学校,我见到了刚刚接受了张品捐赠价值一万多元助听器的十岁少年。这位生下来就进入无声世界的孩子,10年后第一次听到了母亲的呼唤。
  校长正在教他学习说话。“尽管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但他很聪明,学的很快,现在不仅会叫妈妈,也会叫叔叔了。”
  这位发育良好、眉清目秀、看起来十分聪慧的少年,冲着张品大声喊道“姑姑……”发音很含糊,却极有张力。
  “叔叔……”校长纠正他。
  一城風景,半城“雷锋”。在邓州的第三天,我再次为一个爱心交织的接力故事所感动。
  编外雷锋团到居民区救助一位5岁的残疾儿童程文星。他是一个弃儿,被一对老夫妇收养。如今,老夫妇再也养不下去了。
  2009年3月29日,由于出生后被发现臀部长有一个瘤子,程文星被抛进垃圾堆。他的养父母,17年前从邓州市夏集乡陈营村到城区租房拾废品谋生的程传洲、张改玲夫妇,发现并抱走了他。
  程传洲夫妇十分心善。早在36年前,还在老家的时候,他们便收养了一名弃婴,随后,又接连收养了两名弃婴。
  2000年秋季,张改玲的母亲在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把“老四”——“大头”婴儿抱回了家。孩子8个月大时离开了人世,
  2004年3月的一天晚上,程传洲在卫生路的一处垃圾堆里又捡回了一名刚出生10多天,得脑炎发烧到40℃的女婴“老五”。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其他好心人收养。
  “老六”是在菜园里捡的,得了破伤风,一天抽搐五六十回。程传洲夫妻俩用偏方把孩子治好后,也被好心人收养。
  “老七”程佳苗和“老八”程佳伟都是兔唇。在志愿者的介绍下,他们到南阳为孩子做了免费治疗。“老七”8岁,上二年级。“老八”6岁,上幼儿园大班。
  最让夫妇两人牵肠挂肚的是“老九”程文星,从小得了脊膜膨出的病,脊椎尾骨上突出一个馒头大的疙瘩,一碰就疼得直喊,大小便失禁。在志愿者的热心牵线下,“老九” 3岁时在上海做脊髓瘤手术。由于部分神经还被压迫着,现在还不能直立行走,仍然大小便失禁。
   程家位于卫生路北段一间堆满杂物的屋子内,我们赶到时,程文星正光腚坐在冰凉的水泥地上玩耍,一双不谙世事的眼睛若无其事地望着我们。
  陪伴着程文星的,是他60多岁,每天大把吃药的母亲张改玲。
  看到我们到来,张改玲抱起程文星,把他的屁股翻转过来给我们看。程文星的小屁股蛋上,一边一个深深的洞,这是他常年光着下身,不分春夏秋冬,双手撑地“行走”形成的褥疮。
  “平时没有用药吗?”魏厚明蹲下来,双手不敢触碰孩子的疮口。
  “没事的,他不知道疼。我每天用盐水给他清洗,都是把手指头伸进洞里,他从没喊过疼……”
  举全市之力 铸民意辉煌
  临走前,我充满虔诚地来到位于湍河南岸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接受教育”。2002年初,邓州市政府“挪用”原定建设办公楼的70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该展览馆。2012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又多方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对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内部和外部全面提升改造。展览馆开馆10余年,接待了76余万人。
  我来到这座占地246亩的下沉式五星广场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照在广场正中雷锋战友群像雕塑上,红红的,像极了心中的那团火。
  回京的列车上,我遇到一个在读高校生,他是编外雷锋团吧友营的成员,是“网雷”。这个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告诉我,“百度湍河吧”是邓州网友依托百度贴吧平台构建的网络社区,注册会员3200余人,分布河南、广州、江苏等9省23个市。2010年3月,受“编外雷锋团”事迹感染,邓州籍200多名会员联名提出“入团”申请。
  吧友营刚成立时只有成员136人,现在发展到4个连队、1400余人,4年多来,吧友营先后在邓州实施了60多次爱心救助行动。
   560颗坚定、顽强的核心种子,就是这样被不断复制,渐渐膨胀为一支12000人的队伍。
其他文献
《雷锋》杂志创刊,邀我写点什么。却之不恭,无奈我已八十五岁,无力著长文,便写了一套散曲应命,并略作說明。   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却平凡而伟大。他只活了二十二岁,然而他的生命却永垂不朽。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是在他的血液中,又流淌和充溢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华。《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人间之至善,应该像流水一样无所不在。而雷锋正是这样,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期刊
刘广金是中国书画院院士、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创新科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院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客座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艺博林轩画院名誉院长  劉广金195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仲宫,酷爱丹青40年。多年从事军队和地方文化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功底。199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由于倾爱“天下无双绝,人间第一香”的花王牡丹,则潜心研究,水墨
期刊
评说社会风气,人们经常引用一句典语:“风起于上而俗成于下。” 意思是,风气是由社会领导层面倡导和推行的,而要变成一种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地域性的习惯和通例,力量却在普通民众之中。一个制度规定、一种风气倡导,倘若不能推延普及到民众之中,变成群众的自觉遵循,即使意义远大、前程美好,亦无实际意义。  风气是自上而下的,习俗则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自下而上的。一种风气,要由领导层面的倡导,转化为社会民
期刊
欣闻《雷锋》杂志创刊,野草诗社诸友特作“三同诗”五首以贺!梅竹松为岁寒三友,此诗喻指雷锋、《雷锋》杂志和广大读者、作者永远是朋友。   岁寒三友竹梅松,   亮节高风万世宗。   欲学做人先悟道,   新刊问世唤雷锋。   (克己)   见刊如见岁寒松,   一代英风万古宗。   人学千招先学好,   好人名字叫雷锋。   (沫之)   生生不已看青松,   世世温良寻正宗。   常态旻中需有道,
期刊
寸土寸金的香港,停留在人们脑海的是鳞次栉比的大厦,醒目亮眼的招牌,行色匆匆的路人。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闹中取静,让你在转身之间,忘却身后的喧嚣。  1881 Heritag前身——香港水警总部:这座超过120年的历史古迹,是目前香港四大最古老的政府建筑之一,也被列定为法定古迹,整组建筑群包括主楼、马厩及报时塔。除日占期间,曾用作日本海军基地外,至1996年为止,一直为水警所用。本为一所两层高建
期刊
一道菜从创意到成型,包含了很多味道,有的可以用味蕾品尝,而有的要用心来咀嚼。  这里无疑是深圳市内最有氛围的地方:欢乐谷、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与它对街而望;掩映于绿荫中的美术馆就在周围:海水正蓝的深圳湾把其临窗美景装扮得如画一般,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刻也有了一个远眺的演绎。登高而能望远,在威斯汀的顶层餐厅,美食与美景的享受多了一丝文化的优雅。  威斯汀的扒房就坐落在大厦的顶层,扒房的厨师长
期刊
2014年的冬天有些冷,纪念雷锋第74个生日日子,却让北京充满了暖意。历史真的应该记住这一天,也真的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地点,当然,也应该记下这一天,这一地点,发生了一个怎样的事情。这是一个即将诞生的《雷锋》杂志社,他们举办了一个“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2014年12月20日这一天,在北京,解放军报社会议室这一地点。一个颇具新意的主题,吸引了全国雷锋研究專家学者和学雷锋活动团队代表50多位聚集
期刊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孕育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为中华民族道德家园新添一座精神丰碑;5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接力践行雷锋精神不断线,引领各个时期社会风尚;卸甲返乡的两万余名官兵退伍不褪色,一生一世信仰追随雷锋……  这个团队就是闻名全军的雷锋生前所在团——沈阳军区第40集团军工兵团,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雷锋团”。  光荣的团队——  英雄的土壤孕育永恒的雷锋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壤。  
期刊
张仲国是“中华雷锋号”微信群的群主。自从2014年12月初微信群创建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群里加入了100多人,他们中有将军、部长、雷锋的战友和雷锋曾经辅导过的学生,也有热心研究雷锋的专家学者。群友发言活跃,“半小时不上,就会漏掉很多言论。”张仲国不得不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到深夜,“专职”关注这个群。  2月2日上午9时许,微信群的报警声接踵而至:来自沈阳药科大学的群友杨大友,寒假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
期刊
MoGon开到了上海。在时下最时髦的IFC大厦里面,我品尝到了芝加哥的大块牛排,就连环境和音乐调调也跟美国的如出一辙。承袭了标志性的介绍菜牌方式,服务员们流利而自信的推荐印象深刻,即使中途插问,仍然对答如流,  旁的餐车上各式食材也让人大开眼界:特色的Jumbo土豆以及各部位的牛肉,那活蹦乱跳的大个波士顿龙虾吊足了我的胃口。可见这全球知名的餐饮大王除却在菜式和口味等硬件上为人称道,就连服务的软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