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孙存军,开办“成功驿站”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有人惊呼,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一股“大学生潮”开始形成,大规模地涌向我国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城市。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唯有经历过的人方能品出个中滋味。品尝过求职中的辛酸的孙存军深刻了解大学生求职者的需求,创办了专为大学生提供的求职公寓,并且建立了配套网站。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努力,他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是赢得了无数大学生和白领的交口称赞,并且他即将向全国进军,像超市那样在各大城市建立起连锁机制,使事业达到另一个高度。
  
  
  感同身受,
  “海龟”试办大学生求职公寓
  
  1976年,孙存军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一个普通家庭。1997年,他从徐州师范大学国际营销专业毕业后,曾以外销员的身份到卡塔尔和阿联酋工作近6年。2004年回国后,他听朋友介绍说,“海龟”(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归国工作的人)在上海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在12月份来到了上海。
   初到上海的孙存军,本以为凭着自己丰富经历和出色才干,能很快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没想到现实比预想要困难得多,半个月过去了,他没有接到任何聘用通知。一直住在价格昂贵的酒店里,孙存军感到了压力,于是他索性搬到了租金便宜的“混合公寓”,和另外五个人住在了一起。
   这种日租房,卫生条件差不说,管理更是极为混乱,人员非常繁杂,通常半夜两三点都还有人骑着摩托进进出出。入住的第三天,一觉醒来的孙存军发现自己的手机已不翼而飞,他愤而找房东,对方竟然声称“这种事发生得多了,我哪管得了”。孙存军没有办法,于是他在睡觉的时候干脆将重要物品和资料抱在怀里,因为没有洗澡的条件,从被窝里掏出来的资料都能闻到一股臭味儿……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的有几个大学生,都是到上海来找工作的,相同的境遇让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觉得,外地求职者在上海找个住的地方不容易,这里要么是昂贵的商务酒店,要么就是像这样虽然便宜但是条件相当差的日租房。租房也不现实,现在找工作的周期一般是5个星期左右,而租房至少要3个月起租。在上海,想找个环境又好又便宜的地方实在是太难了。
   不久,孙存军便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找到了工作,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曾一起同住的大学生朋友,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一天,孙存军接到了其中一个人的电话,这个大学生告诉他:“孙哥,我们和房东吵翻了,被他赶出来了。”孙存军想到这几个小兄弟不容易,于是主动提出帮他们联系住房。
   四处打听后,孙存军惊讶地发现,偌大的上海,竟然没有一家专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住宿的服务机构。听到孙存军的这个反馈,这几个大学生纷纷说:“不如你来开家专门给大学生住的公寓,我们就是你的第一批顾客!”
   这句话让孙存军豁然开朗:对啊,现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铺天盖地,但求职期间的住宿却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而且外地来的毕业生在上海人生地不熟,上当受骗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自己何不开家专门为求职的大学生提供住宿的旅店呢,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方便,说不准也能为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
   说干就干,他开始每天下班后,乘公交,坐地铁,将上海转了个遍。本着成本低、交通发达、环境舒适三个原则,半个月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徐汇区石龙路鑫龙苑。
   这个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小区内还设有派出所,治安有保障。交通也非常方便,小区距轻轨站仅8分钟的步行距离,到上海最大的人才市场万体馆仅仅十几分钟的路程。经过反复交涉,他最终租下了一套通风明亮的住房。
   他买来一批高低床,又添置了各种日常生活设备,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布置,2005年6月1日 ,一天起租的“大学生求职公寓”正式营业了。
  
  考虑周到,
  一年内公寓叫好又叫座
  
  营业的第一天,孙存军向公司请了假,专门到人才市场上去散发宣传单。但没想到传单没有带来顾客,反而先把两位警察引来了:“有人向我们举报,你在这儿散发宣传单,专门蒙骗找工作的大学生。”孙存军一头雾水,自己本是为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方便,怎么会有人认为是在蒙骗他们呢?
   原来一位正在人才市场上碰运气的大学生接过他的宣传单后,第一反应就是遇到了骗子,立即向警察举报。他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大学生求职公寓”,而不足宾馆的十分之一的超低价格,更是加重了他的怀疑——就在两天前,初到上海的他因轻信车站附近拉客的妇女所承诺的“超低价格”,去了才发现那里连张床都没有,只好在一把破椅子上坐了一整晚。
   孙存军把警察带到鑫龙苑物业管理处才解除了误会。了解事情真相后,先前深感怀疑的那名大学生立即要求孙存军为他办理入住手续。当他走进大学生求职公寓时,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是18元钱即可入住的房间:大到沙发、写字桌椅、热水淋浴器、卫星电视、饮水机,小到衣橱、晒衣架、塑料盆、闹钟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那一夜,连日奔波的他洗上了舒适的热水澡,睡上了美美的安稳觉。第二天起床后,拉开窗帘,呼吸的是清新宜人的空气,面对的是冉冉升起的朝阳。
   公寓的收费以天计算,相对灵活,如果连续入住,第一周每天18元/人,第二周每天15元/人,包月则是390元/人。这样的价位加上这样的环境,对孤身在外求职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很快,公寓的床位就被住满了。
   宣传意识很强的孙存军还找到几个大学生,让他们带着小区、房间的实景照片到高校进行宣传,这一招还真管用,那些刚刚毕业、正准备从学校宿舍搬走的大学生们纷纷而至。
   大学生求职公寓人员流动性强,入住者在这里的呆的时间多则一两月,少则三五天。但他们无一例外的跟孙存军交上了朋友。孙存军对他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哪天起大风,哪天下大雨,他总是在头天晚上提前告诉每一位入住者,让他们注意身体健康、提早安排好作息时间。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孙存军始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只允许大学生入住,严格检查投宿者的毕业证书或学生证。有一次,北京来了两个求职者,其中一人并非大学生,但因两人是朋友,不想分开住,他们一番苦苦央求,结果仍然遭到了孙存军的“无情”拒绝。
  
  有多少在外地求职的大学生,
  我就有多少潜在顾客
  
   经过半年的“试水”,孙存军在2005年年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专门办大学生求职公寓。这在亲戚朋友看来,孙存军的决定实在让他们想不通,放弃1万元的月薪不要,而去一心一意当起“包租公”。但孙存军却显得相当乐观,“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这门生意非常有意义,并且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还未挖掘,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辞职后的孙存军,在原来的大学生求职公寓对面又租下一套住房,设计出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等不同类型的房间,其中高档房间客厅、卧室、洗漱间、卫生间、淋浴室、活动室一应俱全,以满足不同经济层次的求职大学生入住。
   为方便大学生在网上投递求职信、查收邮件,孙存军还在每个房间配置了电脑,使之成为时尚现代的求职公寓。
  “孙哥,你这里住宿条件是没得说的,物超所值。但说实话,求职方面的指导对我们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些天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上海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很多单位注重工作经验——这恰好是我们应届毕业生最欠缺的。你阅历丰富,经验足,就帮我们传授一些真经吧。”一天,一位失意归来的大学生央求道。
   这番话点醒了孙存军,以前他认为一个人漂泊在外地,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睡上一个安稳的觉。现在他意识到,对这些忙碌奔波的大学生们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于是,孙存军决定在住宿的“附加值”上大做文章,为他们剖析用人单位、收集报纸信息、抚慰受挫心灵……不仅如此,他还请来了职业培训师,对投宿的大学生们免费提供求职讲解,在职业规划、面试技巧及相关法律等方面提供详尽的培训服务。
   与此同时,孙存军还主动与猎头公司取得联系,为他们提供投宿者的求职资料。本着诚信、双赢的合作态度,孙存军在与智联等知名猎头公司进行数次合作后,共同建立起了人才输送制度。
   孙存军的“跟踪服务”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凡在他这投宿过的大学生,若是在找到工作后感到不满意,他都将继续免费推荐,直到他们找到满意工作为止。
   有了这些堪称一流的服务,闻讯而来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并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也顺利了许多,原本求职流程平均为5—7周,自从有了培训服务和人才输送服务后,其流程缩短到了3—4周,其中还有十多名大学生经推荐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由此,孙存军的大学生求职公寓被誉为“成功驿站”。
   随后,孙存军斥资成立了大学生求职公寓网站,然后在各大求职网站上“广而告之”。如此一来,极大地方便了求职大学生在网上直接查阅详尽的投宿信息,特别是为即将到上海求职的外地大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建设网站后,从外地直接赶来投宿的人数大幅提升,前不久到这儿来投宿的5名法 国 博士,就是从网上与孙存军取得联系的。
   截至目前为止,大学生求职公寓已经接待来自近30个省的求职大学生,投宿人数上千人,但无一例斗殴、失窃等不良事件发生。
   目前,孙存军已经在浦东和界于浦东和浦西之间的中山公园两地开始筹办新的大学生求职公寓。他并表示,今年内,他将向全国进军,像超市那样在各大城市建立起连锁机制,“有多少在外地求职的大学生,我就有多少潜在顾客”。
其他文献
上大学时,正赶上各种辩论风生水起,有全校的、系里的、班里的,时不时的还和邻校来场辩论会。作为学生会干部,我义不容辞地站在了辩论第一线,得理肯定不让人,没理也要死争个有理。就这样,我弄了个“最佳辩手”。辩出了滋味,久而久之,就是在学习、生活中,我也喜欢事事与家人争、老师争、同学争。看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样子,母亲不止一次劝我收敛些:得理也要饶人呀!清官都难断家务事,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分不出对错的…
期刊
三号楼最高也就三楼,在学校本部宿舍楼里属于比较破的一栋,据楼道阿姨说,是因为这幢楼一年住男生,一年住女生的缘故。当我们入住时还在墙上意外发现了上一届留下的值日表,但男女莫辨。  三号楼前面是一长排排球场,几乎天天爆满,年中无休,喧闹得很,楼后却是一大片林子,有参差的高树灌木和杂草,相当幽静,早晨的时候常传来清啭的鸟鸣,我是基本只闻其声,未见其鸟,偶尔看见,有人说,那不是乌鸦吗?  三号楼的地理位置
期刊
小平,高雄帅哥,有着台湾人少见的魁梧身材,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两条浓浓的剑眉下是孩童般没有邪气的大眼。认识他是在东京东中野的华人教会。  那时他刚到日本不久,被表妹带到教会,人很活跃,在以留学生为主的青年聚会上,总是很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爱出头揽事,很有大侠风范。不过也有好笑的一面,这么个有先天阳刚条件,又在台军中被敲打过的人,有一股脂粉气,首先讲话的腔调就软软的,娘娘的。然后像女人一样爱装
期刊
《红楼梦》里的晴雯是大观园里的一个小角色,但在曹雪芹的笔下,晴雯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才,名列金陵十二丫鬟之首,其最大的特点是擅长公关。  在封建社会里,在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的重压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下,很少有女子能在交际场合显露头角,但“身为下贱”的晴雯却能勇敢地冲破樊笼,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步地走向“公关”舞台。  没话找话说、没事找事做是晴雯公关的拿手本领。晴雯深知两个陌生人相
期刊
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不亚于新媳妇初见公婆,说不出的小心谨慎,温文尔雅。过不了几天,则宛如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在这里,我要给咱们初进职场的朋友几条建议,有自我修养方面的、对待他人以及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方面的等等,综合在一起就成了今天所要说的“十不该”。  先从自我修养说起。  一不该迟到早退,这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可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往往在开始的几天能够遵守,过不了几天,有的就能
期刊
我们的友情,他们的爱情,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两者会有什么冲突?原来还有一个叫“秘密”的东西,硬生生把“我”给拉了进来,要“我”做一道新的道德选择题。  有爱的地方,就有秘密,比如枕边人的“背叛”或者有什么难言“底案”,局内人的反应往往会慢半拍,于是朋友仿佛就有了用武之地,要揭穿真相还是保持沉默?  朋友的挚爱有了不伦之恋或者难言之隐,而朋友仍然蒙在鼓里,我们有义务去揭开那个烫手的盖子吗?如果真的有
期刊
在大大小小的写字楼、办公室,穿着得体、化妆精致的职场女子,往往容易受到男同胞们的欢迎与帮助,她们的工作乃至生活,也因此从中得益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职场女子,把男人们的大度、包容和无私看成了他们的本分,常常做出一些得寸进尺之举,引起了男同胞们的反感和厌恶,以致男同胞们都避而远之,不愿再给她们以任何帮助。  下面是我对这些职场女子的一些善意提醒。  第一,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  我以前的办
期刊
足球励志电影《一球成名》在片头打出字幕:“人因为梦想而伟大。”  哪一个人没有梦想呢?梦想也许有大小之分,却没有贵贱之别,即使没有实现,你也照样伟大!这样的字幕不由得叫人热血沸腾。  周迅出道时是个“土丫头”,还嗓子沙哑,有口吃,既没有背景、靠山,也没有幸运之神的垂青。但为了实现梦想,她独自一人漂到北京,跟姐妹们合租住在地下室。刚开始到酒吧驻唱,每晚才七八十元。为了能挣得一个角色,她挥汗如雨地奔跑
期刊
音乐的标题是抽象的,但是,经由速度、节奏、旋律等组成的乐句——音乐语言,它沁入人的心扉后,其作用是任何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曾与友人一起倾听韦伯的弦乐三重奏《回忆》。徐缓的节奏、深沉的旋律,不知不觉间拨动了各人心灵中的回忆之弦。一友人忆起“文革”中被逼疯而惨死的两个哥哥,并说大提琴低沉的弱音,仿佛是母亲经常出现的叹息;另一友人却忆起初恋时的女人;而我则忆起年轻时在一个山岗上的小学校,自己伫立在山谷
期刊
真实美和协调美是成功演讲必具的。  真实美。一般地说,演讲者最终的目的是要听众为之信,为之动。要达到这个目的,演讲就必须保持真实性。  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演讲风格派别,其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艺术美,而忽视了真实美。比如,有些演讲者画眉毛、涂口红、抹油彩。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浓妆打扮是美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一化妆恰是走出了演讲的大门,进入了戏剧的迷宫,大有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之嫌。  因此,初学演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