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团结得像一家人”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克己,阿克己,民族团结阿克己……”2003年7月25日,彝族火把节这天,记者在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窑洞坝村举行的首届民族团结运动会上听到4000多人同唱这首“民族团结好”的傈僳歌时,禁不住被现场各民族同胞那豪放的激情和快乐的笑脸以及从那火把里释放出的撼人心魄的情绪表达,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傈僳语中,“阿克己”是“好”的意思,当天,无论是在紧张刺激的比赛现场还是在沸腾的火把狂欢夜,记者听到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阿克己”这三个字。
  距芒宽乡政府7公里处的窑洞坝村,是一个居住着汉、傈僳、彝、白等多个民族的村寨,这里交通发达,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六库镇仅一步之遥,在高黎贡山与怒江的相拥中,奔腾的怒江从村边一泻而过,风光秀美,山河壮丽。然而,也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经济落后,观念陈旧,且社会风气一段时间以来也差,村里贩毒的人有之,拐卖人口的人有之,赌博、打架、偷盗的人有之,成为芒宽乡有名的“问题”村,有人干脆把窑洞坝喊作“赌钱坝”、“打架坝”,在当地甚至有“嫁人不嫁窑洞坝”之说。
  


  针对窑洞坝的情况,隆阳区民宗局决定来个釜底抽薪,利用这个落后典型,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通过民族文艺、民族体育、科学种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方面的建设,使窑洞坝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团结进步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总结出一整套能推广、借鉴、示范的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学习、实践,最终带动全区民族工作的整体推进。
  隆阳区民宗局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即刻表示尽全力支持这项工作。
  2003年元月1日,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隆阳区第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在芒宽窑洞坝举行了隆重而又俭朴的开工典礼。2003年2月2日,还沉浸在春节热烈祥和气氛之中的窑洞坝村民,迎来了喜气洋洋的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开村仪式。那天晚上,新近落成的芒宽乡惟一的一个村级旱冰场周围人山人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人们不管男女老幼,手拉着手,在飞旋的音乐中快速奔跑。歌声、笑声、欢呼声响彻在这个山村的夜空。彝族同胞左金虎告诉记者说:“好多年没听到这欢乐的笑声了”。
  同旱冰场一同亮相的还有初步建成的民族体育运动场、篮球场、游泳池和其他体育设施。为了尽早建成这些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隆阳区民宗局局长褚绍荣和民宗局干部麻广侯同志亲自坐阵指挥施工。他们说,在施工期间,400多窑洞坝村民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义务出工出力,修路、搬沙、填坑,硬是将先前破烂不堪垃圾遍地的旧窑洞坝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变成了整洁干净的窑洞坝,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到7月25日火把节这天,又经过了近半年的不断修整和准备,窑洞坝村准备开农民运动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附近的乡邻乡亲都请来,话话家常,互相沟通理气,将昔日那些瞌瞌绊绊都把它梳理梳理,也让人们来看看如今的新窑洞坝。这个想法好!为了这个好想法,窑洞坝村成立了以村民小组长鲁成学为主的管理委员会。他们邀请了芒宽乡各行政村十几支代表队来窑洞坝村参加射弩、游泳、打秋千、拔河、双拐五项体育比赛。要知道,由一个自然村来举办一次近千人的农民运动会这在保山的体育历史中还属首次。但这个大行动得到了隆阳区民宗局以及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褚局长说,搞好民族关系,首先就要从改变窑洞坝村的形象开始,要通过这次友谊运动会让更多的外村人重新认识窑洞坝村,重新喜欢窑洞坝人。
  那天,窑洞坝村成了欢乐的海洋。多年不来窑洞坝村的人们匆匆赶路来了,走亲访友的人们来了,10几支各行政村代表队穿戴整齐精神昂扬的走来了。人们要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为自己放一次假,这是一次民族的大聚会,这是一次友谊的大聚会,这是一次心灵相悦的大聚会。
  你看,在有近200人报名参赛的射弩队伍中,只见一个个黝黑强劲的汉子屏息静气,以静制动,老祖宗留下的这个非凡的武器如今成为友谊的见证。“又是一个十环”!人群里发出惊呼。
  


  在当天激烈的比赛中,有三个民族兄弟同时射出了45环的好成绩。最后不得不再次让他们三人再射一箭来争夺冠军。最后,37岁的苗族硬汉熊少荣以又一个10环拿下本场冠军。来自上槽子寨的熊少荣说,没想到如今的窑洞坝变得这么文明和干净。回去后,我们上槽子寨也要重新“改装”一下才行。
  和熊少荣同获冠军的还有女子射弩冠军传玉琴,这位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傈僳女说,窑洞坝让她大开了眼界,她还不会滑旱冰,过些日子她要带着两个孩子来这里开心地玩一把。
  在打秋千现场,已经53岁的桑世褚携同48岁的妻子双双拿下了冠军。他们夫妇说,太开心了,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
  在双拐比赛现场,年轻的傈僳小伙李有明携同自己的两个堂兄弟包揽了冠亚军。李有明说,平日里他和自己的兄弟间还有些怨言,通过这次比赛他感受到了兄弟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他自己也从中找到了自信心。他还向记者坦言,他想在这方面多学习学习,争取有机会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窑洞坝的乡亲争光。
  你看,曾被誉为窑洞坝村的“四大赌婆”走来了。她们有三人参加了文艺演出小分队,另一人则参加游泳比赛,并拿下了女子冠军。她们告诉记者,以前的那些日子不会再有了,现如今,她们忙完了农活之后,休闲之余,学跳民族舞都忙不过来呢。
  那拔河场上的人海欢腾,还有那篝火晚会上的如痴如醉。男女老幼,不分民族,不分彼此,伴随着“民族团结阿克己”的歌声,人们笑啊,唱啊,跳啊,最后醉了。这是一个沸腾的山村夜,这是一个民族团结映红的不夜天。
  


  那天晚上,曾经与窑洞坝村争过水打过架的邻里村寨的乡亲们来了。他们用傈僳族特有的礼仪,共敬同心酒,共喝一碗酒,大家共同表示要团结在一起,好得像一家人。
  曾经多年不讲话的两对冤家也在今晚聚在一起,他们说,让过去的都过去吧,还要展望明天,一路牵手走下去。
  褚绍荣局长告诉记者,窑洞坝的乡亲们其实非常能干,也很好客友善。如今,民族团结示范村在这里落下了根,他们脸上有光了,思想通畅了,这股无形的力量会改变一切。褚局长还说,目前的场地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修整,以期将窑洞坝以至芒宽乡建成专门培训少数民族运动员和少数民族文艺表演人才的训练基地。下一步根据示范村提出的综合发展规划,将在村民中间大力推广科学种养技术,积极利用窑洞坝村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发挥热区林果的独特魅力,使窑洞坝村民的经济收入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按这个计划,他们准备在窑洞坝村建立两个优质水果基地、一个热带花卉种植园、一座水果保鲜库、一个鱼塘、一个养殖猪、菜牛、黑山羊的养殖场……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美好的明天正在向我们招手,“阿克己,阿克己,民族团结阿克己……”这发自人们内心的赞歌给了我们展望明天的最有力的证明。
  
  
其他文献
在云南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世居着瑶族支系的一支。她们穿的是五彩斑斓的花花裤,戴的是类似“小红旗”的尖尖帽,城里人根据她们最显眼的红尖尖,称她们为“尖尖红头瑶”。据《后汉书》记载,瑶族先民早就有“好五色衣裤,衣斑嫡布”的服饰。至今尖尖红头瑶仍保留着其美丽独特的风格。  尖尖红头瑶居住的地方多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这里山有多高,林有多秀,水有多清,原生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他处无可比
期刊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着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做好民族语文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疆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云南省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
期刊
十月的一天清早,我还躺在床上,听见吾耀家的院子里传来一阵响声。开始是一阵低沉的抽泣声,慢慢地哭声越来越大,然后停住了,接着又是一阵低软的哭声。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吾耀的爷爷昨天晚上过世了,他的家人在哀悼他。我赶快穿好衣服,去吾丽英家问问情况。  吾丽英家院子东面的粮架上,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包谷。走进大门,吾丽英的奶奶正坐在厦子上用棕树皮缝制蓑衣。  “今天早上我听见吾耀家传来哭声,所以来问
期刊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一圆点于舌尖或隐处以为纪念。”20世纪60年代以前,未曾文身的男子在江河洗澡,露出白腿杆,妇女会讥笑:“婆娘腿!有啥子瞧场嘛?”也可知那时的傣族妇
期刊
边远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而教育上不去的原因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太差,从而导致在考试当中没有竞争力,越往上一级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的竞争力就越差,升学的人数也就越少,这也是民族高等教育上不去,人才出不来的症结所在。要改变教育落后的状态,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只有把基础教育的质量抓上去了,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期刊
曲靖地处滇东北红土高原,全市有彝、回、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40.33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7.2%,主要分布在8个民族乡,95个民族聚居村委会,619个民族村民小组,属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针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散,人口比例小,民族工作容易被忽视;有些地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发展差异不大,少数民族特点容易被忽视;民族地方多年来较稳定,民
期刊
十年前,维西县四保村的村民在政府的资助下搬迁到县内永春乡三家村,搬迁后他们与外界接触多了,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他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一些传统文化层面上的东西进行筛选。      新“老家”今非昔比    十年前,维西县永春乡“七一”村民小组成为了我的新老家,这个名称的由来特别有纪念意义,因为那是在1993年的“七一”建党节正式搬迁定居的,这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关怀下有组织的一次搬迁;另外,它正好排在
期刊
在我国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异地开发扶贫”是卓有成效的扶贫措施之一。  据云南省扶贫办介绍,作为全国4个国债异地搬迁试点省区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本届政府内筹集25亿元资金,解决云南基本已丧失生存条件的50万特困农民重建家园的工作。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至今年8月,云南累计已投入中央国债6.66亿,省级8.84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在全省16个地州市的94个县实施了异地开发扶贫,已经安置特
期刊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共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求是》(2003年12期)上撰文指出:新形势下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他认为:(1)文化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而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物质文化
期刊
国 内    我国少数民族全有了书面文学作家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具有创作实力和创作潜质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正在使中华民族文学创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目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有770人是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11%左右。一些少数民族不仅拥有书面文学作家,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作家群。目前,55个少数民族都有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