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与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种种素质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和综合体现。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创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仍有许多教师不注重甚至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来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因循守旧,教学思想保守
  
  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保守,教法因循守旧,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参考,用统一的模式来统一要求学生,“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法仍比比皆是,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无从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2、只注重表面知识,未深入到本质
  
  照本宣科,注重形式,仍是当前部分教师的做法,因此,在教学中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内容和知识,蜻蜓点水,而文章的精华、学习方法、思想内涵统统不顾,与全面发展不协调。
  
  3、认识肤浅、片面
  
  也有的教师一叶障目,认为自己已传授了知识,而且学生也会说会写,能读能写,但是学生一脱离课本,就会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
  
  4、主观上不努力,客观上挑毛病
  
  更有甚者,认为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健全,影响效果,或把效果不佳归咎于学生自身能力不够,却不从主观上分析,去努力改变。
  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拓展思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充分选择合乎需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语文素养。如何来完成这一目标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换角色,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会朗读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孩子的老师。”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应该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和学生一起朗读,一同感受声音的控制、情感的体验以及语气、语调、语速的把握,并选择优秀的文章来共同欣赏,自然是一种乐趣。这样,教师自身既加强了锻炼,也体现出一种亲和力,还使学生获得知识,可谓“一石三鸟”。
  
  2、善于引导,适时归纳,使学生学会学法
  
  学法即学习方法,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抓不住重点,或无从下手,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方法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把每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时时观察、积累并形成习惯,在教学实际中,根据需求把任务放给学生,在他们讨论、理解、思考的同时,注意点拨进行启发,因势利导,适时予以归纳、总结,自可事半功倍。
  
  3、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学生学会探讨
  
  学生探讨的过程,是深入本质,挖掘内涵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情趣修养升华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帮助者。教师要胸有成竹,驾驭教学、设计和构思的各个环节和问题都要有目的性,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切入点,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易于体会。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获取围绕榕树茂盛和鸟多两方面信息后,进一步探究,就会获知“人与树”、“人与鸟”、“鸟与树”、“环境与生物”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的品质教育和“万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思想。
  
  4、存同求异,努力创造,拓展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用眼睛看世界,每个人都有他眼中的世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鼓励学生在统一中找差异,拓宽他们的思路,拓展他们的思维,只要他们的方法可取,说得有道理,都是可以的。大千世界,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教师应引导他们走出教材,延伸到课外,让他们的发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终身发展和自我创造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只要教师以全新的理念、精妙的艺术、积极的态度、大胆地创新,并持之以恒,必将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作者联通:725800陕西省白河县仓上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造句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低年级小朋友由于受知识、经验、认识及其它各方面的限制,对词语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引导学生造句时要多下功夫!    一、加强词语教学,理解词的意思    一个词语首先理解了才能去运用,才能去造出生动的句子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词义的教学,把词的意思讲清楚、讲明白,以免造句时出现毛病。如,一个学生,用“小心”造句,他说:“我学习很小心。
期刊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问题,并认真分析,把问题进行综合、比较思考,才能真正达到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
期刊
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英语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实物,引发兴趣    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为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
期刊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艺术的审美教育,顺利地捕捉、接受音乐的信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在歌唱艺术中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呢?根据十年来音乐教育的实践,谈谈我的浅见。    一、感知美    在音乐教学中,选择生动有趣的音乐教材,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感知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少年儿童活泼、好动,进入教
期刊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期刊
要使数学教学大面积丰收,必须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而转化后进生,首先要树立信心,因为儿童可塑性大,只要教育得当,除个别特殊原因外,一般都是能够转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去寻找后进生心中的渴求,正如“政客渴求至高无上的权利,乞丐渴求五味俱全的食物,病人渴求百病不生的身体,商人渴求一本万利的生意,音乐家渴求动人心弦的乐曲”一样。    一、了解他
期刊
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是一堂好课得以成功的重要一环。高效的课堂引入可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使学习变的有趣、有效、成功。本文以初中教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的导入,谈几点体会,作为引玉之砖,供同行参考。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课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能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
期刊
个性化学习就是教师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发生的学习情境,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潜能,并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大胆畅想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凸显学生的个性铺设了一片绿地。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学识渊博更为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
期刊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格的,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一是个人的价值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