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持久地开展好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把体育课程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体系,它与体育课是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不能把课外体育活动单纯地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这样会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个人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增强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协作,靠学生之间的协作,只有团结协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让同学学会和睦相处、尊重人、理解人。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团结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2、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规划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恐惧心理,培养学生脑力和体力结合,以及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机制。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持久地开展好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把体育课程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体系,它与体育课是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不能把课外体育活动单纯地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这样会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个人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增强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协作,靠学生之间的协作,只有团结协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让同学学会和睦相处、尊重人、理解人。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团结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2、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规划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恐惧心理,培养学生脑力和体力结合,以及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机制。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