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虚心,保持饥渴,在生活中、工作中借鉴模仿标杆的成功经验,是一种大智慧。
我是一家营销咨询公司的客服。公司为制造业客户提供项目部内部驻扎服务,因此我有机会被派到制造业企业,长期驻外工作。不同于咨询公司,身在企业,我更能切实地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理解营销的方方面面。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跟着营销总监贴身学习他“行走江湖”累积的诸多招数,然后我再用“吸星大法”学习过来为我所用,加速自己的职场进阶。
招数一:保持虚心,保持饥渴
营销总监常常在会议上让我们查查这个,研究那个,这些“这个那个”是在生活中不经意冒出来的“点”,会不会去探寻这个“点”背后的东西,从一个点带出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进而通过变未知为已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是有好奇心的人和没有好奇心的人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两种人在视界上的鸿沟。“保持虚心,保持饥渴”——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的结语,也是营销总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心,36岁的他常常称自己是85后的思想,始终对新鲜事物怀抱那种乔布斯所谓的饥渴。而这种饥渴,正是驱动一个人不断摄取新知的原动力。
吸星大法:这点学习起来并不难,核心是让好奇成为自己的DNA。每天面对营销总监这个成就斐然却依然“保持虚心,保持饥渴”、努力吸收新知的职场前辈,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偷懒:每两个月去卓越下个大单,每两个周去泡泡图书馆,逛超市的时候留意一下快消品在终端的新举措……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营销无处不在,在哪里都能学到东西。
招数二:对上,妙在水到渠成
那是在一场饭局上,营销总监和董事长都在。我顾自吃着东西,听着大人物们聊天。不一会儿,听出了一点玄机。聊着聊着,营销总监开始向董事长反映问题,这些问题听上去有点耳熟,原来是在上午的内部会议上,各部门长向营销总监提出的、需要他出面与董事长协商的事。我还没回过神来,那边董事长就拿起电话找相关人士组织会议。我回想了一下,那些问题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的,仿佛水到渠成一般。这期间经过了怎样精妙的布局,就不是我等能参悟的了。后来,也偶尔会听营销总监讲到他与董事长沟通时的奇招,每每都赞叹不已。
吸星大法:有技巧地沟通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是我在那场饭局上学到的事。那以后,大大小小的交流,我都会想想什么时候开口,先说啥再说啥,可能会出现什么阻碍,如何解决。作为客服,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沟通比较多,有意识地让沟通以目的为导向,很多时候确实会让工作顺畅许多。
招数三:对下,重在有所反馈
有一次,我问营销总监一件事,他也不清楚,就跟我说:“我打个电话,一会儿给你消息。”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不习惯从客户或上级那里得到如此明确的反馈,感觉这是下级对上级才该有的事。仔细想来,这大概是营销总监多年职场生活养成的习惯,平时给他发信息汇报工作,他也总会回一个“收到”,让人觉得很踏实,不会有那种害怕对方没收到,又怕打扰对方而不愿多问的小困境。
吸星大法:作为职场新人,没有“对下”这回事,但是不管对谁,对收到的任何迅息,尽量做到有所反馈是不会错的。说小了这是一种职业素养,说大了这是掌握主动权,等到被对方问到了,就被动了。相反,即便事情没有按期完成,主动交待进程反而更容易获取谅解。对于有些貌似可以安心做大爷的关系中,比如上级对下级,比如做甲方的时候,主动反馈会让对方异常感激你的姿态,可能会为你带来隐性的收获。
招数四:什么都可以做笔记
营销总监有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从他工作的第一天到现在,总共20几本,整整齐齐地摆在柜子上,里面记录了他13年的营销生涯。每一次开会,他也是拿着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标注得满满当当的笔记,给大家布置任务、追踪事项、分享感悟。我曾经有幸阅览过营销总监的第一本笔记,始于他工作的第一天。看着一本本有的脱了线,有的字迹掉了色的笔记,心里会涌上一阵莫名的感动。大概只有珍惜曾经过活的每一天,才会如此宝贝日子留下的痕迹。
吸星大法:受营销总监启发,我也把小手札换成大本子,开始认真地做起工作笔记。120页的本子,两个多月就写完一本。写完后编好目录,放在办公室里备着查阅。编目录时,也是对自己笔记内容做一个归类,这样开始写下一本时,就知道都会写下哪些东西,进而合理地去安排本子的结构,让笔记成为工作的利器。
其实,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或厚或薄的教科书,有的是正面教材,有的是反面。如果你恰好遇到了比较正面又比较厚的一本,不要客气,不管是用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把“教材”吃透,用来提升自己的武功。这样,你才没有辜负老天让你碰到他的良苦用心。■
我是一家营销咨询公司的客服。公司为制造业客户提供项目部内部驻扎服务,因此我有机会被派到制造业企业,长期驻外工作。不同于咨询公司,身在企业,我更能切实地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理解营销的方方面面。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跟着营销总监贴身学习他“行走江湖”累积的诸多招数,然后我再用“吸星大法”学习过来为我所用,加速自己的职场进阶。
招数一:保持虚心,保持饥渴
营销总监常常在会议上让我们查查这个,研究那个,这些“这个那个”是在生活中不经意冒出来的“点”,会不会去探寻这个“点”背后的东西,从一个点带出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进而通过变未知为已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是有好奇心的人和没有好奇心的人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两种人在视界上的鸿沟。“保持虚心,保持饥渴”——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的结语,也是营销总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心,36岁的他常常称自己是85后的思想,始终对新鲜事物怀抱那种乔布斯所谓的饥渴。而这种饥渴,正是驱动一个人不断摄取新知的原动力。
吸星大法:这点学习起来并不难,核心是让好奇成为自己的DNA。每天面对营销总监这个成就斐然却依然“保持虚心,保持饥渴”、努力吸收新知的职场前辈,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偷懒:每两个月去卓越下个大单,每两个周去泡泡图书馆,逛超市的时候留意一下快消品在终端的新举措……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营销无处不在,在哪里都能学到东西。
招数二:对上,妙在水到渠成
那是在一场饭局上,营销总监和董事长都在。我顾自吃着东西,听着大人物们聊天。不一会儿,听出了一点玄机。聊着聊着,营销总监开始向董事长反映问题,这些问题听上去有点耳熟,原来是在上午的内部会议上,各部门长向营销总监提出的、需要他出面与董事长协商的事。我还没回过神来,那边董事长就拿起电话找相关人士组织会议。我回想了一下,那些问题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说出来的,仿佛水到渠成一般。这期间经过了怎样精妙的布局,就不是我等能参悟的了。后来,也偶尔会听营销总监讲到他与董事长沟通时的奇招,每每都赞叹不已。
吸星大法:有技巧地沟通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是我在那场饭局上学到的事。那以后,大大小小的交流,我都会想想什么时候开口,先说啥再说啥,可能会出现什么阻碍,如何解决。作为客服,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沟通比较多,有意识地让沟通以目的为导向,很多时候确实会让工作顺畅许多。
招数三:对下,重在有所反馈
有一次,我问营销总监一件事,他也不清楚,就跟我说:“我打个电话,一会儿给你消息。”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不习惯从客户或上级那里得到如此明确的反馈,感觉这是下级对上级才该有的事。仔细想来,这大概是营销总监多年职场生活养成的习惯,平时给他发信息汇报工作,他也总会回一个“收到”,让人觉得很踏实,不会有那种害怕对方没收到,又怕打扰对方而不愿多问的小困境。
吸星大法:作为职场新人,没有“对下”这回事,但是不管对谁,对收到的任何迅息,尽量做到有所反馈是不会错的。说小了这是一种职业素养,说大了这是掌握主动权,等到被对方问到了,就被动了。相反,即便事情没有按期完成,主动交待进程反而更容易获取谅解。对于有些貌似可以安心做大爷的关系中,比如上级对下级,比如做甲方的时候,主动反馈会让对方异常感激你的姿态,可能会为你带来隐性的收获。
招数四:什么都可以做笔记
营销总监有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从他工作的第一天到现在,总共20几本,整整齐齐地摆在柜子上,里面记录了他13年的营销生涯。每一次开会,他也是拿着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标注得满满当当的笔记,给大家布置任务、追踪事项、分享感悟。我曾经有幸阅览过营销总监的第一本笔记,始于他工作的第一天。看着一本本有的脱了线,有的字迹掉了色的笔记,心里会涌上一阵莫名的感动。大概只有珍惜曾经过活的每一天,才会如此宝贝日子留下的痕迹。
吸星大法:受营销总监启发,我也把小手札换成大本子,开始认真地做起工作笔记。120页的本子,两个多月就写完一本。写完后编好目录,放在办公室里备着查阅。编目录时,也是对自己笔记内容做一个归类,这样开始写下一本时,就知道都会写下哪些东西,进而合理地去安排本子的结构,让笔记成为工作的利器。
其实,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或厚或薄的教科书,有的是正面教材,有的是反面。如果你恰好遇到了比较正面又比较厚的一本,不要客气,不管是用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把“教材”吃透,用来提升自己的武功。这样,你才没有辜负老天让你碰到他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