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f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17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1例;年龄为62~91岁,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109例,髋关节置换70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开始抗凝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抗凝1组74例,受伤后48 h开始抗凝。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2 h停药,术后8~12 h继续使用药物抗凝。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 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发生率为46.9%(84/179)。抗凝1组、抗凝2组及抗凝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0/74)、47.2%(17/36)、68.1%(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 χ2=24.206,n P0.05). DVT occurred perioperatively in 84 patients, yielding an incidence of 46.9% (84/179). The incidences of perioperative DVT were 27.0% (20/74), 47.2% (17/36) and 68.1% (47/69) in groups 1, 2 and 3, respectively,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n χ2=24.206, n P<0.001), between any 2 groups (n P<0.05).n Conclusion:Since the earlier anticoagulation starts after injury the lower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DV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early standardized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after inju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DVT.
其他文献
对防风色原酮类对照提取物进行含量标定,建立以防风色原酮类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防风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完善防风药材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探讨对照提取物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该研究以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为指标对所制备防风色原酮类对照提取物的含量进行标定,利用已知含量的防风色原酮类对照提取物为对照,建立防风药材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20批防风药材中4种成分的含量,并与以对照品为对照的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2种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的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
该研究旨在探讨木犀草素调控脂氧合酶途径抗H9c2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首先利用Discovery Studio 2019软件对脂氧合酶途径3个关键酶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 5,ALOX5)、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 12,ALOX12)、脂氧合酶15(lipoxygenase 15,ALOX15)与木犀草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与三者均有较高的对接分数
3-羰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KTDA)和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玛烷-1(10)-烯-6-酮(FSA)分别为从乳香和没药中分离得到的萜类化合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得率高且易于结晶的特点.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活性验证探讨KT-DA和FSA的网络调控靶标及抗炎作用机制.首先采用Swiss ADME服务器对活性成分进行类药性预测;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对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使用TTD、DrugBank和GeneCards数据库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肺部疾病,选择有效治疗药物一直是全球科学界的难题,而中医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除临床试验外,亟需发现一种新策略,结合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进行一轮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测.该研究基于中药(多靶标药物)药效预测平台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效评价体系,分析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核心组合等用药规律及药效特点,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挖掘经典方中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特点.结果
从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角度探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将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50只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加味白头翁汤组(L-JWBTW、M-JWBTW、H-JWBTW组),连续给药14 d.观察大鼠体质量、大便等一般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镜下观察结肠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比较认知完好的老年人(60~ 99岁)与中青年人(20~59岁)脑部海马组织(hippocampal tissue,HC)的基因芯片数据,初步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进而预测治疗脑老化的潜在中药药物.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11882基因芯片,基于R语言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的关键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4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为(41.8±14.8)岁;骨折AO分型:6-A1型10例,6-C1型17例;采用小切口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39.6±14.1)岁;骨折AO分型:6-A1型11例,6-C1型16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Van der Hoev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治疗和预防以及致病基因n COL1A1的变异特点。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听力及测序数据,总结n COL1A1基因的变异情况,对可追踪的患者及家庭进行回访,总结分析其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效果,对预防策略进行探讨。n 结果:共7例携带n COL1A1基因变异的耳聋患者进行了遗传学检测及临床治疗,7例患者的变 异 位 点 分 别 为c.
目的:比较体型偏小患者与体型正常患者采用不同直径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行ACL重建术的63例患者资料。根据体型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29.4±8.5)岁;患者身高较矮、体重较轻,应用的移植物直径为7.5 mm。对照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为(28.8±8.2)岁;患者体型正常,应用的移植物直径为8.0 mm。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败率、患侧膝关节运动改变(以两组患者的正常膝关节为
目的:探讨具有特定影像学特征的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老年骨折科收治的38例具有特定影像学特征的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80.9岁(62~95岁);骨折根据Seinsheimer分型:ⅡB型1例,ⅡC型7例,ⅢA型18例,Ⅳ型9例,Ⅴ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0.5~8.0 d)。本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内侧骨折线起点位于较近端,小转子分离;②骨折端内侧短缩重叠,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