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动力特性原位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来源 :建筑结构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现有变形状态下应县木塔的动力特性,采用941B型传感器和INV3060S型采集仪对木塔各层明层柱头、柱脚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脉动信号进行原位测试试验和数据采集.通过峰值拾取法与随机子空间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到了木塔前7阶的自振频率、振型及阻尼比.考虑到木塔的变形较为严重,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损伤变形后的木塔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木塔的各阶自振频率及振型,并将计算模态与原位测试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木塔第1阶和第2阶振型分别为南北和东西方向平动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分别为0.601、0.635 Hz;第3阶为扭转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为0.681Hz;第4~7阶振型为南北或东西方向平动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分别为1.660、1.662、2.735、2.778 Hz.木塔各阶阻尼比介于0.019-0.037之间,均属于小阻尼.木塔低阶振型模态处于弱激励状态,而高阶振型模态处于强激励状态.采用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木塔第1、2阶平动振型对应的频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仅为3.33%.
其他文献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是判别结构倒塌极限状态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位移限值仍是基于构件试验研究的结果,缺乏结构层面的计算方法和试验验证.为此,将规则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等效为梁柱组合体的侧移变形,分析组合体变形的组成,建立了梁柱组合体变形与构件变形的转换方法,提出了“强柱弱梁”型框架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及顶点位移的计算方法,将框架结构弹塑性变形问题的研究由构件层次过渡到了结构层次.同时,通过3榀“强柱弱梁”型平面框架试验,分析了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弹塑性阶段构件变形与梁柱组合体变
整体结构中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抗火性能和与其直接相连的周边部件提供的约束力关系密切,但以往研究中却难以获得约束力的真实大小.为此,设计了空间约束钢框架,用以模拟真实结构中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边界条件,同时可测得约束力的大小.通过开展带空间约束框架的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受火试验,获得了组合楼盖的裂缝发展过程、破坏特征、温度场、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板边转角和边界约束力等.研究表明:组合楼盖受火时间为300 min时,混凝土板的表面温度升高幅度超过180℃,失去隔热性;组合楼盖的板中最大竖向变形(105.8 m
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受剪机理及承载力,以剪跨比、箍筋形式、体积配箍率、轴压比和钢管尺寸为变化参数,设计了12个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柱进行受剪性能试验,分析组合柱的破坏过程及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变形以及承载力等受力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组合柱破坏形态受剪跨比和箍筋形式的影响显著,除剪跨比1.5的井字形箍筋组合柱发生剪切黏结破坏外,其余均发生斜压破坏;体积配箍率在1.63%~1.93%和试验轴压比在0.1 ~0.2之间时,组合柱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在体积配箍率相同的情况下,
为解决施工现场闭口截面柱焊接难的问题,提出一种便于钢结构高效连接的箱形柱芯筒式双法兰连接及其在多遇、设防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设计方法,依此设计了一榀5层原型结构,并对7:10缩尺的子结构进行拟动力和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构的滞回性能、各典型部位应变、刚度、法兰板滑移和螺栓拉力等受力性能.拟动力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在El Centro波8度(0.2g)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8度(0.3g)罕遇地震作用下,柱脚刚进入塑性状态,节点域及梁端仍处于弹性状态,芯筒式双法兰连接安全可靠.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层间位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是工程常用的结构形式.为了有效减小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施工现场的焊接工作量,提高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安装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法兰连接和外加强环的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装配方法,其特点是采用高强螺栓、刚性法兰盘、外加强环板在同一位置实现了钢管混凝土柱-柱连接、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对采用该方法装配的4个法兰连接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体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验证了上述法兰连接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节点的受力性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法兰连接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的组合体试件
为了研制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对建筑结构地震倒塌风险表征参数及其控制水准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工程设计与控制中,可采用规范GB 50011-2010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倒塌的判别标准,采用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超越概率表征建筑的地震倒塌风险,风险控制水准建议取10%;其次对基于统一地震危险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议将各烈度区50年超越概率2%地震动参数作为建筑倒塌的设防上界,即建筑设防的第三水准参数,依次乘以1/1.5和1/4.5后,分别作为第二水准和第一水准的设计参数;再次,对影
为解决目前规范中缺乏超高强混凝土型钢组合柱设计方法和静力受压试验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开展了5个轴心受压和4个偏心受压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为120 MPa超高强混凝土型钢长柱的静力试验,通过考察其破坏形态、轴力-挠度曲线、轴力-竖向位移曲线和轴力-应变曲线,研究了长细比、相对偏心距和箍筋间距对其静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双肢箍筋间距减小对超高强混凝土的约束效果有一定提高,但不能有效提高试件承载力;二阶效应对试件承载力的降低随着长细比的增加而增强;应变分布满足平截面假定.随着长细比的增加,体积比0.5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荆州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等诸多现代城市名片.在这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有一家专注于建筑起重机械领域的企业,以创新驱动,探索无限生长可能,它就是湖北江汉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期刊
水平掏土法是建筑物纠倾常用方法之一,确定临界掏土孔间距是建筑物安全平稳回倾的关键,其与土体性质、上部荷载等因素有关,目前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确定.针对建筑物掏土纠倾法,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将土体极限应变作为破坏准则,并通过立方体模型数值分析得到土体极限应变值,超过极限应变定义为土体破坏.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工程中常见的粉土和黏土在不同土体参数、上部荷载和掏土孔间距等情况下,掏土孔周边土体应变达到并超过极限应变的演化过程,得到孔间土体的破坏面首先在孔侧边出现而后在孔间土体发展,将掏土孔间土体破坏面
为研究钢-竹组合工字形轴心受压构件性能,设计制作了18根工字形柱试件,以含钢率与长细比为基本参数,对其进行了轴压试验,观测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变形特征,分析了各参数对试件轴压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组合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关系,基于钢材与竹材本构关系使用纤维模型法推演了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通过分析组合柱的屈服条件推导了组合柱屈服荷载计算式,基于叠加原理和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将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钢-竹组合工字形柱整体性高,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