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受访者认为: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二孩”时代来临,两个孩子谁来带,成为众多年轻父母的焦虑点之一。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将不可避免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此公众有什么看法?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 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究其原因,76.7%的受访者表示是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
  调查中,90后占20.3%,80后占48.1%,70后占22.6%,60后占6.5%,50后占1.7%。72.1%的受访者有孩子。
  76.7%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
  调查中,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普遍,其中31.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12.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2.4%的受访者认为不普遍。
  北京80后父亲张博(化名)的孩子刚半岁,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正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孩子现在白天由我妈妈和姐姐看,下了班我就自己带。”在他看来,现在隔代教育的情况很多,“那天我们看到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在带孩子,一问,是重孙子!”
  今年27岁的法律硕士崔伟,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他感到,隔代教育普遍主要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特别是进入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很难拿出整块时间带孩子,要靠父母帮助完成孙辈的早期养育。
  为什么隔代教育如此普遍?42.0%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生活节奏快,致使亲子关系疏离;33.9%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缺乏对子女的责任感,管生不管养;32.4%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自己不独立,身心发展不成熟。
  崔伟也直言,很多80后、90后年轻父母还不够独立。“就像我现在实习的单位,有很多人生育了,但完全不顾孩子,都扔给老人带,自己就像未婚一样”。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表示,隔代教育问题的出现,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当时,全国上马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百废待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刚刚修复起来的和正在建设的大中城市。这些新型工人有了孩子后,紧张的工作、尚不配套的生活设施,使他们无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一般都会把孩子送回家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个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最为普遍。
  超市店员李女士感觉,隔代教育完全是无奈的选择。她生了3个孩子,全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这是逼不得已吧!我爸妈不识字,管不住小孩,可有什么办法?家里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只能趁着年轻,多赚点钱呗!”
  调查中,76.7%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32.0%的受访者指出社会缺乏对年轻父母的帮助机制,孩子只能交给老人。
  受访者感觉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最易冲突
  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对隔代教育表示赞成,认为隔代教育没什么问题。5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孩子的培养要亲力亲为。31.2%的受访者表示谈不上赞不赞成。
  而具体到自己,受访者则显得更为矛盾和纠结。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比例,会、不会以及尚在犹豫的分别占到三成——32.6%的受访者表示会,36.2%的受访者不会,31.2%的受访者尚在犹豫。
  张博感觉,爷爷奶奶带孩子也没什么不好。现在的爷爷奶奶都是50后、60后,思想比较开放。“我们小区里有个孩子是奶奶带的,特别有礼貌,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带的都强,一问,人家的奶奶原来是小学老师”。
  隔代教育有哪些优势?61.2%的受访者认为是老人退休在家时间多;48.0%的受访者感觉老人更有耐心;42.9%的受访者表示是人老惜子,本能地想要多照顾孩子;39.7%的受访者指出是老人育儿经验多;21.1%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传统文化。
  今年74岁的高校教师孙老师,带孙子20多年了,现在孙子已经上大学了。“我们经历比较多,什么都看透了。能看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孩子的前途,能有意识地培养兴趣。”孙老师说,孩子跟着自己,还能学到传统文化。
  调查中,有39.6%的受访者担心,两代人教育观念易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关系。具体说来,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时,在生活习惯(76.9%)、性格培养(58.3%)、知识学习(53.9%)等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张博觉得,隔代教育也有劣势。比如老人容易娇惯孩子。现在孩子小,看到别人吃东西就张手要。爷爷奶奶会纵容,而他们每次看到孩子这样,就会教育他,现在这个毛病改掉了。
  在受访者看来,隔代教育的最大劣势在于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影响孩子人格发展(68.9%)。其次是老人思想观念陈旧,造成孩子视野狭窄(63.1%)。隔代教育的弊病还有:老人不懂得科学育儿,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48.4%);年轻夫妇与孩子的接触有限,造成亲子隔阂(36.6%);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孩子在儿童期的情感缺失(31.6%)。
  “隔代教育都是无奈之举啊!”崔伟一直希望亲自带孩子,但他也强调,这需要前提,“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我才能花更多时间陪孩子,同时保证家庭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否则只能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尤其在刚入职这段时间。”
  42.5%受访者建议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育儿假期
  在采访中,不少人感叹,“全面二孩”放开后,隔代教育只会越来越普遍,不如给出更多建设性意见,给予他们实际帮助。
  调查显示,59.9%的受访者建议年轻父母多和老人沟通,统一育儿观念。47.3%的受访者建议和老人一起学习育儿知识。
  对于这些建议,崔伟却不以为然。“你认为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凭一两句话就能改变?太难了。有那个精力,我还不如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还有20.3%的受访者表示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6.8%的受访者会找保姆帮忙带孩子。同时有34.9%的受访者希望培养更多专业的有执照的育儿保姆。42.2%的受访者期待多开设托儿所、幼儿园,提升老师素质。
  任宝菊则表示,不要用保姆或专业机构来代替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托付给其他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续,抚养孩子是宝贵的不可回放的人生经历。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会给你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以现在父母的智慧,只要愿意为孩子付出,就没有想不出的好办法。
  调查中,59.6%的受访者也希望,父母多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尽量多陪伴孩子。
  在“全面二孩”放开的背景下,社会应该为年轻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帮助?46.0%的受访者建议推出更多适合“隔代家长”的育儿书籍,42.4%的受访者提出多在社区开设“隔代家长课程”。
  张博期待,社会能给有孩子的男同志也设置哺乳假。“我知道女士生了孩子可以提前一小时下班,回家喂孩子,我希望男士也有这个假”。
  崔伟感觉,一些国外机构的做法值得学习。他曾在一家外企实习,他们的做法让他觉得“瞠目结舌”。“女同事的产假是一般企业员工的一倍,还有哺乳室。孩子幼儿园放学后,会由大巴接到公司来,还有专人陪着玩。下班后由家长领走”。
  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34.4%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幼儿园放学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衔接。
  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李女士最大的心病。“一开始还能考八九十分,现在就二三十分,管也管不了。”她不断地摇头叹息。
  她一直梦想着能把孩子接过来,在身边上学。“可现在上学手续特别烦琐,北京的楼房我们租不起,地下室又不让住,总不能让孩子跟着我们受苦吧。我也想亲自照顾,可力不从心啊。什么时候能解决孩子的上学和住房问题就好了”。
其他文献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眼下,确有不少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期刊
日前,《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发布实施,重新设定校长、副校长岗位的准入条件,不再受学校行政级别天花板的约束。正校长职级分设5个等级,副校长职级分设4个等级,二级以上正、副校长实行职数控制。此项改革旨在淡化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破除不利于中小学校长跨校交流的制度障碍,建立以治校能力和实绩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深圳商报》3月17日)  无独有偶,此前,山东省青岛
期刊
每天放学,在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徐霞客中心小学上三年级的方俊哲,都要回到与学校相邻的昆明童蒙国学馆生活和学习。早在4年前,方俊哲的父母就将其从福建老家送到了昆明童蒙国学馆,接受传统童蒙教育。  馆长罗明生表示,昆明童蒙国学馆从2003年创办至今,除了本地的孩子,像方俊哲一样远道而来求学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在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昆明童蒙国学馆十余年的探索与坚守,让传统童蒙教育在春城昆
期刊
一年多过去,13岁的女生小曼(化名)依然常常从噩梦中惊醒。201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小曼被同校的几名女生拳打、脚踢、扇耳光,还被点燃的烟头烫伤了手臂和面部,头发也被抓掉了一大片……  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频被曝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特点。  8月15日,共青团陕西省委邀请律师、法官、专家和公益界人士,共同聚焦校园暴力现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期刊
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教育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哪些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本刊编辑特别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做了梳理。  教师岗位对青年?缘何难有吸引力?  年龄相仿且教同一学科的两位老师,一位始终在教师岗位上,还有五六年就要退休了,但连高级教师都没有评上。而另一位,上调教育局,进入公务员系统,最后成为市委书记。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辽
期刊
新华社消息 为建设“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四川省近日出台新规定,内容包括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专项基金等。同时,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作外语成绩要求,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面临的问题。对此,新规定中提出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自今年起,四川省属免费师范生年度招录培养名额从2 000名增加至3 000名,重点为乡村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
期刊
全面放开二孩,合法生育二胎,一个显性的结果就是必将使得城市户籍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城市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教育承载负荷将进一步增大,政府、社会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对这一客观现实。面对人口政策的调整,教育优先发展仍是前提和关键。  首先,人口政策的调整,需要科学预测各级各类学龄人口的增加总量,提前做好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增人口9 000万到1亿人口。
期刊
控制数量的同时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  很多人觉得,“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看来,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3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基于当时人口增长过快、过猛的一时之策。而当前我国生育率已出现下降趋势,生育率是1.6。有研究表明,生育率在1.8才有利于经济长
期刊
“全面二孩”政策已于2016年开始实施,各类社会政策能否准备就绪呢?  首先受到考验的将是教育系统。对于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而言,要规划增加多少学校和学额,既要看每年的新生婴儿数,还要看其长期变化趋势。由于“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更可能只是在释放整个社会对二孩的“积压需求”,新生婴儿数可能在短期会很高,但长期趋势却几乎必定是会一路下行。于是,教育规划的决策者要面对这样一个困局:要不要为这短期骤增的出
期刊
13年前,一张被做了手脚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让河南周口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子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她们都梦想上大学,当老师,但最终一个人如愿以偿,一个人只能选择出外打工。  她们都叫王娜娜,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改后名。  一次偶然的遭遇,真王娜娜发现,她当年高考并未落榜。她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被人冒名顶替了。  顶替者的父亲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承认,当年,为了让女儿读大学,亲戚帮忙搞到了王娜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