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班上有个孩子告诉小伙伴,他的一个亲戚遭遇车祸去世了,一旁的孩子听了之后似乎都很害怕。于是,一连好几天,娃娃家游戏中出现了车祸、救人、死人的情节。那几天里,我想,孩子们也许是想借游戏消解自己的恐惧感吧,因此也就没有加以制止。
这天,恰逢清明节,孩子们自发产生了一个“祭奠死人”的游戏:一个孩子扮演死者躺在地上,其他孩子下跪、哭泣、烧纸钱、行葬礼……看得出来,孩子们玩得十分投入。
此时的我直觉上觉得这个游戏需要引导。于是,我假扮医生进入娃娃家询问情况,并拿出听诊器在“死者”身上听了听,告诉孩子们此人没死,让大家马上组织抢救。于是,孩子们有的拿针筒,有的拿药,有的喂水,有的按摩,有的抬来担架……很快,孩子们转入到了“救人”的游戏中。我当时的感觉是,我的角色互动方式成功转移了孩子的注意,进而转换了游戏情节,帮助孩子回避了生与死的难题,但对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并不确定。也许我对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中能学到什么缺乏考虑。但当时的我确实十分困惑:如果不及时转移孩子的这一游戏兴趣,“事态”是否会不可收拾,超出我的掌控能力?
您遇到过类似情景吗?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应对?
这天,恰逢清明节,孩子们自发产生了一个“祭奠死人”的游戏:一个孩子扮演死者躺在地上,其他孩子下跪、哭泣、烧纸钱、行葬礼……看得出来,孩子们玩得十分投入。
此时的我直觉上觉得这个游戏需要引导。于是,我假扮医生进入娃娃家询问情况,并拿出听诊器在“死者”身上听了听,告诉孩子们此人没死,让大家马上组织抢救。于是,孩子们有的拿针筒,有的拿药,有的喂水,有的按摩,有的抬来担架……很快,孩子们转入到了“救人”的游戏中。我当时的感觉是,我的角色互动方式成功转移了孩子的注意,进而转换了游戏情节,帮助孩子回避了生与死的难题,但对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并不确定。也许我对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中能学到什么缺乏考虑。但当时的我确实十分困惑:如果不及时转移孩子的这一游戏兴趣,“事态”是否会不可收拾,超出我的掌控能力?
您遇到过类似情景吗?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