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界也从人文主义、文学审美等角度不断地探究和挖掘这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然而,若从现代阐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就会探究到迥然不同的主题意蕴,得到的结论与文学史家的看法也大为不同。因为,阐释学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不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它旨在呼吁建立一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全面挖掘这部文学著作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以现代阐释学为依据,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莎翁的《威尼斯商人》。
关键词:现代阐释学 威廉·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在目前中国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对《威尼斯商人》主体的解读基本上都是围绕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间的矛盾冲突而展开的,进而总结出人文主义的中心话题,对于安东尼奥及其朋友们基本上都持赞美和颂扬的态度,而对夏洛克则主要谴责其残酷、凶狠,这也是文学史家对《威尼斯商人》的一致结论。但是,站在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去审视《威尼斯商人》就会发现该剧主张弘扬的是一种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什么从阐释学视角重新审视文章主旨会得到与文学史家截然不同的结论?此处所说的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是指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现代阐释学的基本思想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致研读。
一 从现代阐释学视角看《威尼斯商人》的三条线索
戏剧的主题一般是通过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则又由隐藏在戏剧的情节线索中,《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重要而鲜明的情节线索。其中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与罗兰佐私奔的线索,一条是鲍西娅和巴萨尼奥之间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另一条则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各种矛盾斗争。显然,最后一条线索是全剧的核心,前两条线索是围绕着最后一条线索展开的。客观分析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就会发现,这二人都是资产阶级,从本质上看二人的区别只是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冲突不能算作阶级冲突,因此,二人的这种区别不能看作实质性的冲突。而且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人性冲突也不能构成实质性冲突。从文本表面看,安东尼奥重视感情,尤其看重朋友之间的友情,为了朋友甚至愿意承担倾家荡产和失去性命的风险,而夏洛克则是一个不讲情义、残忍冷酷、奸诈卑鄙的坏人。但若深入研读文本,探寻其本质就会发现,夏洛克也需要朋友,而且与朋友之间同样有真切的情义。在剧本中杜伯尔与夏洛克的交情就很好,夏洛克十分尊重这个犹太商人,他们之间也有深厚的友情。由此可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一样,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所以,我们并不能依据朋友的多少来定义二人的人性本质。从文本出发,以现代阐释学的视角审读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安排的三条线索,就会对本剧的主题有一个全新的发现。
二 从现代阐释学角度解读《威尼斯商人》的三大矛盾
纵观全剧可以发现,《威尼斯商人》主要由三大矛盾冲突,当然冲突的核心还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就从文本出发,以阐释学为依据系统分析这三大主要矛盾,以便进一步全面研读本剧的主题。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第一个冲突是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及其朋友在宗教信仰上对夏洛克存有深深的敌意。在他们眼里夏洛克是一个信仰上帝的坏人,他们认为只有基督徒才能与上帝对话,因此,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基督教深信不疑。信仰的差异使夏洛克在他们眼中成了不可饶恕的异类,他们时常谩骂夏洛克为异教徒。安东尼奥及其朋友认为在信仰方面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甚至试图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衡量人们的言行,为人们划分等级。由此可见,他们虽然呼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实质上却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眼中的“异教徒”,这种思想与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完全不相符合,因此,他们根本不能充当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安东尼奥眼里夏洛克是异教徒,应该被宗教放逐,他更加不配享有和自己对话的权利。夏洛克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心中很难再有宽容和谅解他人的念头,他性格愈发暴躁,心胸也愈发狭窄,逐渐产生报复他人的念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自己不看人只认识钱,最终追求的就是经济利益,没有什么人道可言。夏洛克这些言辞表明他已经不打算充当人文主义者。既然安东尼奥及其朋友们已经把他视为异教徒,那么即使他还存有慈悲之心,想做善事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夏洛克已经没必要再掩饰自己,没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好人了。背负着这种心理,夏洛克不再重视名誉,一味追求利益,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在高利贷中。
除了宗教信仰,经济利益的冲突是二人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冲突,安东尼奥主要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获得最终利润,而夏洛克则是向债务人发放手中的资本,然后收取利息获取利益。二者的区别是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的差别。夏洛克奉行的是高利息的经营理念,逮到一个债务人就狠宰一顿,这无疑显得十分残忍。而安东尼奥则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对于身无分文的穷人他只收很低的利息,有的甚至不需要归还,显得十分慷慨热心,这使他在市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然而,安东尼奥绝非一个不贪恋钱财之人。安东尼奥在向巴萨尼奥求婚时一掷千金,他本人拥有四条商船,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翁。在当时的社会,安东尼奥的这些巨额财富是如何得来的显而易见,如果不盘剥他人,他怎么能积累如此雄厚的资本呢。所以从本质上看,他和夏洛克是一样的。他的慷慨热心只是为了实现他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夏洛克却没看到这种本质,他只看到安东尼奥降低利息冲击了他的生意,却没看到安东尼奥的倾销模式,因此,也就不懂得运用反倾销的手段回击安东尼奥,他在生气之余产生了报复和怨恨的念头。其实,相比夏洛克榨取债务人的那种残忍,安东尼奥“温柔的剥削”显得更为虚伪。安东尼奥从多数市民手中获利,才积累起了雄厚的资本,反之对市民施以小惠就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相比较而言,安东尼奥的盈利手段带有更大的欺骗性,这无疑于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从本质上看,安东尼奥是不该被视为人文主义思想载体的。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第三个冲突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夏洛克是犹太族人,犹太民族原本是游牧民族,这个民族的人散居在欧洲及中东地区,居无定所的生活使犹太族人形成了吃苦耐劳、强悍的民族精神。在欧洲各国,犹太人主要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他们在这两个领域所表现出的能力让世界震惊。然而,另一方面,在各种商业战争中犹太人也显示出他们冷酷、奸诈的特点,这使得欧洲各民族对犹太人总保持一种警惕性。同样,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也被视为抠门、苛刻、奸诈的人。安东尼奥及其朋友认为犹太人是没有人情味的,根本不用指望能从犹太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的这种“共识”无疑断绝了与犹太商人夏洛克沟通的可能性。在商业竞争中,他们与夏洛克争夺每一分利益。即使是那“一磅肉”的争执,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是商业场上的角逐,夏洛克要割掉安东尼奥一磅肉,置其于死地,无疑是为了打倒自己生意场上的敌人,进而更好地经营自己的高利贷。但安东尼奥想尽办法争取胜诉让夏洛克财产充公,又何尝不是为了打倒商业对手,追求经济利益呢。可见,历史的偏见、民族间的矛盾是造成二人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 用现代阐释学分析《威尼斯商人》的结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他们都想否定对方以凸显自己。但莎士比亚并没有让这种互相否定的心里继续发展继而酿造悲剧。如果这二人中有一人真的置对方于死地,那他必定要受到道德谴责,本剧也显然以悲剧结尾。因为,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无论二人谁死亡,这部剧都会具有悲情色彩。即使夏洛克身上有诸多的缺点,但也有其片面合理性,所以如果夏洛克死亡,读者同样会产生怜悯心理。《威尼斯商人》的结局并没有安排二者的毁灭,因此还是具有喜剧性的。鲁迅认为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存在着各种不足,莎士比亚正是运用喜剧的笔法将这种不足加以放大,形成一种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进而起到警戒读者和观众的作用。这种喜剧结尾在揭示二人不合理性的同时,自然地将主题展示出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信任,进而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可见,运用阐释学理念从文本出发,客观地分析本剧的结尾就会发现,《威尼斯商人》虽然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核,但又决不能单纯的将其定义到人文主义的框架内。
四 根据现代阐释学探究《威尼斯商人》的主题
现代阐释学对“视界融合”、“成见”、“效果历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视的。阐释学中所说的“成见”是指历史文化语境具有被规定性,读者或观众在对文本进行探究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这种“被规定性”影响,就《威尼斯商人》而言,这种“被规定性”即是指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文史学家往往用人文主义来取代本文的主题,这其实是一种“感受迷误”,正是这种“感受迷误”使得文史学家只看到了《威尼斯商人》的内在核心,却忽视了其各种矛盾冲突间的特殊性。
“视界融合”则是就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问答关系而言的。理解者带着各种问题去解读文本,文本在展开中逐步解答理解者的问题,这一过程即为“视界融合”。文本的艺术结构、社会意义、人物的形象特征,都会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结果。因为理解者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形成的问题也就不一样,所以虽然文本所呈现出的材料一样,但理解者所形成的结论往往各不相同,这也是阐释学的价值所在。现代阐释学更加关注理解者的眼光,要求理解者既要立足文本吸收“成见”,又要挣脱这二者的限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理解者如果胡乱联想,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文本,或仅用“成见”解读文本,就会造成“感受迷误”,难以形成“视界融合”。文史学界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就是囿于“成见”,这使理解与文本脱离,没有形成真正的“视界融合”。因此,文史学家将本文主题界定为人文主义是有失偏颇的。
阐释学批评法主张阐释者既采纳“成见”,使理解者与文本形成“视界融合”,又吸取“效果历史”去解读经典,确保阐释的准确性。但纵观文学史家对莎士比亚这部戏剧的阐述就会发现,他们在阐释中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和裂痕。一方面,他们在结合“效果历史”时大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观,致使文学批评具体为社会形象的论证。另一方面,他们过于信任“成见”,将文艺复兴的文化语境完全视为本剧的主题,致使理解者和文本之间难以形成“视界融合”。
笔者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将《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归结为“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首先是因为作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的影响。其次是因为重视文本的具体所指。从前文对本剧情节和冲突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并没有深刻的阶级冲突,他们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如果二人可以摒弃前嫌,就有和平共处的可能。不同信仰和民族的人和平共处,这显然也是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曹莉:《〈威尼斯商人〉的现代诠释》,《戏剧文学》,2014年第4期。
[2] 杜红云、梁静:《〈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再析》,《学周刊》,2014年第27期。
(胡阿利,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现代阐释学 威廉·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在目前中国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对《威尼斯商人》主体的解读基本上都是围绕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间的矛盾冲突而展开的,进而总结出人文主义的中心话题,对于安东尼奥及其朋友们基本上都持赞美和颂扬的态度,而对夏洛克则主要谴责其残酷、凶狠,这也是文学史家对《威尼斯商人》的一致结论。但是,站在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去审视《威尼斯商人》就会发现该剧主张弘扬的是一种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什么从阐释学视角重新审视文章主旨会得到与文学史家截然不同的结论?此处所说的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是指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现代阐释学的基本思想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致研读。
一 从现代阐释学视角看《威尼斯商人》的三条线索
戏剧的主题一般是通过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则又由隐藏在戏剧的情节线索中,《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重要而鲜明的情节线索。其中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与罗兰佐私奔的线索,一条是鲍西娅和巴萨尼奥之间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另一条则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各种矛盾斗争。显然,最后一条线索是全剧的核心,前两条线索是围绕着最后一条线索展开的。客观分析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就会发现,这二人都是资产阶级,从本质上看二人的区别只是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冲突不能算作阶级冲突,因此,二人的这种区别不能看作实质性的冲突。而且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人性冲突也不能构成实质性冲突。从文本表面看,安东尼奥重视感情,尤其看重朋友之间的友情,为了朋友甚至愿意承担倾家荡产和失去性命的风险,而夏洛克则是一个不讲情义、残忍冷酷、奸诈卑鄙的坏人。但若深入研读文本,探寻其本质就会发现,夏洛克也需要朋友,而且与朋友之间同样有真切的情义。在剧本中杜伯尔与夏洛克的交情就很好,夏洛克十分尊重这个犹太商人,他们之间也有深厚的友情。由此可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一样,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所以,我们并不能依据朋友的多少来定义二人的人性本质。从文本出发,以现代阐释学的视角审读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安排的三条线索,就会对本剧的主题有一个全新的发现。
二 从现代阐释学角度解读《威尼斯商人》的三大矛盾
纵观全剧可以发现,《威尼斯商人》主要由三大矛盾冲突,当然冲突的核心还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就从文本出发,以阐释学为依据系统分析这三大主要矛盾,以便进一步全面研读本剧的主题。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第一个冲突是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及其朋友在宗教信仰上对夏洛克存有深深的敌意。在他们眼里夏洛克是一个信仰上帝的坏人,他们认为只有基督徒才能与上帝对话,因此,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基督教深信不疑。信仰的差异使夏洛克在他们眼中成了不可饶恕的异类,他们时常谩骂夏洛克为异教徒。安东尼奥及其朋友认为在信仰方面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甚至试图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衡量人们的言行,为人们划分等级。由此可见,他们虽然呼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实质上却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眼中的“异教徒”,这种思想与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完全不相符合,因此,他们根本不能充当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安东尼奥眼里夏洛克是异教徒,应该被宗教放逐,他更加不配享有和自己对话的权利。夏洛克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心中很难再有宽容和谅解他人的念头,他性格愈发暴躁,心胸也愈发狭窄,逐渐产生报复他人的念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自己不看人只认识钱,最终追求的就是经济利益,没有什么人道可言。夏洛克这些言辞表明他已经不打算充当人文主义者。既然安东尼奥及其朋友们已经把他视为异教徒,那么即使他还存有慈悲之心,想做善事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夏洛克已经没必要再掩饰自己,没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好人了。背负着这种心理,夏洛克不再重视名誉,一味追求利益,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在高利贷中。
除了宗教信仰,经济利益的冲突是二人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冲突,安东尼奥主要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获得最终利润,而夏洛克则是向债务人发放手中的资本,然后收取利息获取利益。二者的区别是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的差别。夏洛克奉行的是高利息的经营理念,逮到一个债务人就狠宰一顿,这无疑显得十分残忍。而安东尼奥则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对于身无分文的穷人他只收很低的利息,有的甚至不需要归还,显得十分慷慨热心,这使他在市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然而,安东尼奥绝非一个不贪恋钱财之人。安东尼奥在向巴萨尼奥求婚时一掷千金,他本人拥有四条商船,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翁。在当时的社会,安东尼奥的这些巨额财富是如何得来的显而易见,如果不盘剥他人,他怎么能积累如此雄厚的资本呢。所以从本质上看,他和夏洛克是一样的。他的慷慨热心只是为了实现他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夏洛克却没看到这种本质,他只看到安东尼奥降低利息冲击了他的生意,却没看到安东尼奥的倾销模式,因此,也就不懂得运用反倾销的手段回击安东尼奥,他在生气之余产生了报复和怨恨的念头。其实,相比夏洛克榨取债务人的那种残忍,安东尼奥“温柔的剥削”显得更为虚伪。安东尼奥从多数市民手中获利,才积累起了雄厚的资本,反之对市民施以小惠就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相比较而言,安东尼奥的盈利手段带有更大的欺骗性,这无疑于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从本质上看,安东尼奥是不该被视为人文主义思想载体的。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第三个冲突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夏洛克是犹太族人,犹太民族原本是游牧民族,这个民族的人散居在欧洲及中东地区,居无定所的生活使犹太族人形成了吃苦耐劳、强悍的民族精神。在欧洲各国,犹太人主要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他们在这两个领域所表现出的能力让世界震惊。然而,另一方面,在各种商业战争中犹太人也显示出他们冷酷、奸诈的特点,这使得欧洲各民族对犹太人总保持一种警惕性。同样,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也被视为抠门、苛刻、奸诈的人。安东尼奥及其朋友认为犹太人是没有人情味的,根本不用指望能从犹太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的这种“共识”无疑断绝了与犹太商人夏洛克沟通的可能性。在商业竞争中,他们与夏洛克争夺每一分利益。即使是那“一磅肉”的争执,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是商业场上的角逐,夏洛克要割掉安东尼奥一磅肉,置其于死地,无疑是为了打倒自己生意场上的敌人,进而更好地经营自己的高利贷。但安东尼奥想尽办法争取胜诉让夏洛克财产充公,又何尝不是为了打倒商业对手,追求经济利益呢。可见,历史的偏见、民族间的矛盾是造成二人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 用现代阐释学分析《威尼斯商人》的结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他们都想否定对方以凸显自己。但莎士比亚并没有让这种互相否定的心里继续发展继而酿造悲剧。如果这二人中有一人真的置对方于死地,那他必定要受到道德谴责,本剧也显然以悲剧结尾。因为,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无论二人谁死亡,这部剧都会具有悲情色彩。即使夏洛克身上有诸多的缺点,但也有其片面合理性,所以如果夏洛克死亡,读者同样会产生怜悯心理。《威尼斯商人》的结局并没有安排二者的毁灭,因此还是具有喜剧性的。鲁迅认为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存在着各种不足,莎士比亚正是运用喜剧的笔法将这种不足加以放大,形成一种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进而起到警戒读者和观众的作用。这种喜剧结尾在揭示二人不合理性的同时,自然地将主题展示出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信任,进而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可见,运用阐释学理念从文本出发,客观地分析本剧的结尾就会发现,《威尼斯商人》虽然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核,但又决不能单纯的将其定义到人文主义的框架内。
四 根据现代阐释学探究《威尼斯商人》的主题
现代阐释学对“视界融合”、“成见”、“效果历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视的。阐释学中所说的“成见”是指历史文化语境具有被规定性,读者或观众在对文本进行探究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这种“被规定性”影响,就《威尼斯商人》而言,这种“被规定性”即是指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文史学家往往用人文主义来取代本文的主题,这其实是一种“感受迷误”,正是这种“感受迷误”使得文史学家只看到了《威尼斯商人》的内在核心,却忽视了其各种矛盾冲突间的特殊性。
“视界融合”则是就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问答关系而言的。理解者带着各种问题去解读文本,文本在展开中逐步解答理解者的问题,这一过程即为“视界融合”。文本的艺术结构、社会意义、人物的形象特征,都会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结果。因为理解者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形成的问题也就不一样,所以虽然文本所呈现出的材料一样,但理解者所形成的结论往往各不相同,这也是阐释学的价值所在。现代阐释学更加关注理解者的眼光,要求理解者既要立足文本吸收“成见”,又要挣脱这二者的限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理解者如果胡乱联想,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文本,或仅用“成见”解读文本,就会造成“感受迷误”,难以形成“视界融合”。文史学界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就是囿于“成见”,这使理解与文本脱离,没有形成真正的“视界融合”。因此,文史学家将本文主题界定为人文主义是有失偏颇的。
阐释学批评法主张阐释者既采纳“成见”,使理解者与文本形成“视界融合”,又吸取“效果历史”去解读经典,确保阐释的准确性。但纵观文学史家对莎士比亚这部戏剧的阐述就会发现,他们在阐释中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和裂痕。一方面,他们在结合“效果历史”时大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观,致使文学批评具体为社会形象的论证。另一方面,他们过于信任“成见”,将文艺复兴的文化语境完全视为本剧的主题,致使理解者和文本之间难以形成“视界融合”。
笔者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将《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归结为“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首先是因为作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的影响。其次是因为重视文本的具体所指。从前文对本剧情节和冲突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并没有深刻的阶级冲突,他们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如果二人可以摒弃前嫌,就有和平共处的可能。不同信仰和民族的人和平共处,这显然也是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曹莉:《〈威尼斯商人〉的现代诠释》,《戏剧文学》,2014年第4期。
[2] 杜红云、梁静:《〈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再析》,《学周刊》,2014年第27期。
(胡阿利,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