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核仁磷酸蛋白和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中核仁磷酸蛋白(NPM1)和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初步了解其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住院的CN-AML患儿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别扩增其NPM1CEBPA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NPM1第12外显子突变、CEBPA基因外显子。回顾性分析这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研究NPM1突变、CEBPA突变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30例,3例(10%)NPM1突变者均为A型突变,2例(6.7%)CEBPA突变者均为双位点突变,另有3例FLT3/ITD突变患儿。伴NPM1突变或FLT3/ITD突变患儿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2.80×109/L(24.40×109~252.10×109/L),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为94.0%(88.0%~97.5%),高于无突变患儿[18.56×109/L(0.77×109~388.80×109/L)、80.0%(16.0%~98.0%)](t=2.353, P=0.043;t=3.804,P=0.002)。NPM1CEBPA突变患儿第1疗程均完全缓解,2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100%;其余CN-AML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40.1±11.2)%及(51.8±10.9)%,低于NPM1CEBPA突变患儿(P值分别为0.044,0.091)。

结论

NPM1CEBPA双位点突变CN-AML患儿具有预后良好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培门冬酶后并发AAP 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包括12例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和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6岁,12例发生在诱导化疗期间,1例在维持强化期。AAP发生于最近一次培门冬酶使用后的平均时间为
目的分析1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3年9—12月确诊的1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特点、生化检测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运用PCR法扩增外周血PDHA1基因的11个外显子及与内含子拼接区,对扩增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突变。通过PDHA1基因分析,确诊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结果患儿男,2岁4个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MII)联合pH监测技术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8例临床考虑有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呕吐、呼吸暂停、氧饱和度下降)的早产儿。其中男20例,女8例,胎龄26~32周,平均(28.9±1.9)周,出生体重850~1 700 g,平均(1 250.4±272.8)g,检查时矫正胎龄28~40周,平均(34.5±2.3)周。行24 h食管MII及pH监测,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