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肩射筒式武器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不断扩充的武器系统,由于其发射原理的多样性和战术功能的迅速拓展,使长期笼统称谓的“火箭筒”或“反坦克火箭”显得越来越不适宜,“步兵肩射筒式武器”的称谓应运而生。“步兵”指此类武器装备对象是步兵,当然包括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肩射”指此类武器采用肩扛射击的方式,具有无后坐或微后坐的特点。“筒式”指其结构形式。包容了多种发射原理。除了火箭、无坐力炮、高低压和“戴维斯”平衡抛射等基本方式,还有无坐力炮 火箭增程、平衡抛射 火箭增程、高低压 火箭增程等多种复合发射方式。
  
  应战而生的武器装备
  
  二战中,面对以坦克、装甲车和飞机为突击武器的“闪击战”时,各国发现他们的部队是何等的脆弱,其反坦克武器又是何等的低劣。面对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提高,曾在一战中显赫一时的反坦克枪已显得黯然失色。再加上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滞后、装备不足,迫使各参战国加速反坦克武器的研发。其间装有塑性装药的反坦克手榴弹成为步兵与坦克“肉搏”的手段,破甲枪榴弹也使步枪反坦克再次成为现实,而“巴祖卡”和“铁拳”却引发了步兵反坦克武器发展的革命,孕育出一类新型步兵武器——步兵肩射筒式武器。
  1941年,一位挚爱火箭的美国陆军上校斯金奈(Skinner)研制成功了一种采用筒式发射、以折叠尾翼稳定的简易肩射火箭。1942年春,斯金奈上校将MIO式榴弹战斗部与火箭发动机相结合,在事先未作安排的情况下,贸然在阿伯丁试验场上露相,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受到地面部队发展部巴尼斯少将及其同僚的认可,当场决定小批量生产。同年初夏,经过射击表演后,这种武器开始大批订货并投放非洲战场,这就是M1型6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该武器最初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是一种可重复装填的火箭发射系统。由于其发射筒跟当时一位广播喜剧大师鲍勃·伯恩斯自制的粗管长号“巴祖”十分相似,因此人们将它亲昵地称为“巴祖卡”,这个名字一直沿袭至今并驰名于世。“巴祖卡”的装备改变了盟军步兵反坦克的被动局面。而这种火箭筒的优越性也很快被德国发现。七八个月之后,一种德国的“巴祖卡”就配发给部队,这就是被称为“坦克杀手”的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与“巴祖卡”并驾齐驱的是德国的“铁拳”反坦克武器。“铁拳”由德国兰格韦勒博士(H·Langweiler)发明,被称为“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或“轻型火箭筒”。1942年研制,1943年开始出现在苏德战场上。该武器是一种一弹一筒、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其发射筒是一个金属圆管,形状极为简单,外侧装有简单的杠杆式击发机和折叠表尺,表尺平时折叠放置在发射筒上,并盖住击发机,形成一道携行保险。发射筒的前端装有超口径破甲弹,用以保持飞行稳定的4片弹性尾翼平时卷叠在发射筒内,其后端装有发射药。该武器操作极为简单:射手将发射筒扛在肩上或夹在腋下,左手握住筒口后方;竖起表尺,低下头使表尺照门、弹体上缘与目标构成一直线;右手按压击发机,即完成发射。由于发射筒内火药气体向前推送榴弹的同时,也从发射筒后端喷射出去,使发射筒保持平衡,因此“铁拳”实际上是一门小型无坐力炮。二战期间生产了一系列的型号,主要型号有30K、30、60、100和150等。所有型号的发射筒没有改变,但武器全重和威力有很大变化。
  
  平淡无奇的蓄发装备
  
  在二战后的15年里,虽无鲜明特色装备,但在步兵肩射筒式武器技术研究中却处于储蓄能量、伺机待发的状态。期间,法国首先发展了SS10反坦克导弹,美国对“巴祖卡”进行改进,倒是苏联巧妙地将德国的“铁拳”改造成一个全新的武器,拉开了一代名“筒”发展的序幕。
  二战期间,美陆军意识到M1“巴祖卡”口径太小,着手设计口径为3,5英寸(88,9毫米)的改进型,虽获成功,但未被采纳。直到1950年,美军才匆忙装备M18AI型“改巴祖卡”和M20型“超巴祖卡"88,9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与M1相比,其发射器采用前后筒两体结构,除口径和威力增大外,没有更突出的特点。
  苏联RPG-2型40毫米反坦克武器是战后步兵肩射筒式武器中值得一提的装备。它在保持德国“铁拳”无坐力炮发射特征的同时,将弹丸和发射装药一体化设计,利用筒口凹槽与弹丸凸销定位保证了弹药装填的方向性,简化了弹药结构,实现了弹药的重复装填。发射器为整体圆形长管,前部为击发机构和准星,中部有玻璃钢护套,后部为平面圆柱体,尾部装有突缘状偏流装置。击发机构由回弹式击针组件和扳机保险等组件构成,折叠式机械瞄准具由准星和表尺组成。配用的PG-2式破甲弹由聚能战斗部、引信、弹体、尾翼、发射药管等部分组成,发射药管与破甲弹分装,射击前与破甲弹旋拧组装。
  
  卓尔不凡的经典装备
  
  二战后直至今日,在世界上堪称脍炙人口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当属苏联的RPG-7型40毫米反坦克武器和美国的M72型56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两个武器的研发源于50年代末,装备始于60年代初,历经40余年。其后续产品也层出不穷。由于其良好的人机适应性和机动性,始终没有离开战场。
  RPG-7型40毫米反坦克武器于1962年装备部队,在无数次战争或冲突中表现非凡,深受用户的赞扬,在原华沙条约的卫星国、非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中大量生产和装备使用,我国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就是RPG-7火箭筒的改进型。该武器采用“无坐力炮 火箭增程”的发射原理:无坐力炮原理赋予火箭弹初速和初始飞行姿态,火箭增程发动机为火箭弹提供了最大飞行速度、平伸的弹道和较远的射程。与“铁拳”和RPG,2所不同的是,发射筒采用燃烧室和喷管的典型无坐力炮的结构,提高了火药气体的燃气效率。火箭增程发动机置于全弹的中部,斜置多喷管在战斗部的后方,钢质发动机壳体内装有单孔管状双基推进剂。发射药管旋接在增程发动机的后面,内有铝制尾管、尾翼和涡轮。火箭筒上有握把、击发机、机械瞄准具、瞄准镜座和隔热护套,并配有小握把。击发机和握把于一体,包括扳机、保险机、击锤和击针。通过击锤的打击,击针上下运动,激活火箭弹上的火帽,点燃发射药管内的发射药。由于采用膛口装填超口径弹,为其弹种的拓展和威力的调整提供了便利。目前,除折叠空降型发射器外,多达近20种的火箭弹极大地丰富了该武器的作战功效,包括杀伤、爆破和攻坚等弹种已装备部队。
  
  M72系列66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是美国赫西东方公司于1958年研制,1962年定型。70年代,拥有生产权的挪威福克斯公司对M72进行了系统改进,陆续生产了M72A1、M72A2、M72A3、M72E4、M72E6等几种产品。在完善结构的同时,破甲 威力也从单纯追求破甲深度到注重破孔直径和破甲后效,成为集破甲、杀伤、攻坚破障等作战效能的多用途武器。M72火箭筒包括发射筒兼包装筒、击发装置、瞄准具和火箭弹。抽拉叠套结构的发射筒由内外筒组成,外筒由玻璃钢制成,内筒由铝合金制成。内筒上方有一金属拉杆,可平直后拉。击发装置和瞄准具同拉杆联动。拉动内筒,拉杆后移,依次释放外筒上方的立框式前表尺板和后觇孔瞄具。到位后,杆式击针待击。此时前拉保险杆,即成待发状态,按压击发按钮即可发射。火箭弹由M18型66毫米空心装药战斗部、M412弹底引信和M54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动机采用底火 传爆导管的点火装置。M72系列火箭筒的最大特点是重量轻、威力适中、操作简单、不占编制、临时配发,其便携性和使用方便性深受士兵的喜爱,在越南战争、两伊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在世界各种军事冲突中广泛用于反装甲、攻坚破障和攻击机动车辆等,成为当今世界上产量大、用户多、资格最老的一次性使用的轻型反坦克火箭筒。
  
  特色鲜明的西欧装备
  
  冷战期间,西欧对于步兵肩射筒式武器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美苏发展“轻便机动”有所不同。由于西欧国家面对苏联强大的坦克威胁,加上其国土幅员浅近,难以构成大纵深防御,因此着力开发研制防御型反坦克火箭,逐步形成了大弹径(90~120毫米)、远射程(直射距离300米以上)和大质量(达9~14千克)的防御型反坦克火箭。如英国的“劳”80式94毫米火箭筒、法国的“阿皮拉斯”112毫米火箭筒、瑞典的AT-4型84毫米火箭筒。同时,从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作战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适用于有限空间或狭小空间发射的步兵肩射筒式武器,以适应城区巷战的需要,其典型装备有德国的“弩”式64毫米反坦克武器和“铁拳”3式60毫米反坦克武器。
  “阿皮拉斯”112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由法国于1978年研制,1983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并销往芬兰、意大利、约旦、乍得、沙特阿拉伯、韩国、伊拉克等10多个国家。发射器由兼作包装筒的发射筒、发射机构和密封装置等组成。发射筒用凯夫拉复合材料绕制而成,下方有发射机构和肩托,左上方是可重复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射手可从左、右方瞄准射击。发射筒前部有聚苯乙烯导流器。破甲火箭弹由战斗部、引信和火箭发动机等组成。发动机燃烧室用芳酰胺纤维缠制而成,装药设计独特,内装截面呈“Q”型的147根改性双基推进剂。使火箭弹能获得比较高的初速。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武器系统配备带有双分划线的光学瞄准镜(放大倍率为4倍)和光电火控系统,同时还配用微光瞄准镜和像增强夜视仪,技术装备多。装备瑞典陆军。由于它轻小且能发射多种弹药,立刻引起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很快就成为班组理想的火力支援武器,在世界30多个国家装备使用,成为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反坦克武器之一。M2卡尔·古斯塔夫无坐力炮的身管内带有24条膛线,后方为喷管。身管上方装有提把和光学瞄准镜,下方为击发机构、握把、小握把和两脚架。70年代初根据军方的要求,生产厂家研制定型了M2-550无坐力炮。这种轻型发射器可发射FFV597超口径破甲弹,并将两脚架改成三脚架。系列弹药包括破甲弹、火箭增程弹、烟幕弹、照明弹、杀伤弹和破甲杀伤两用弹等,主要用以反坦克、反装甲、摧毁野战工事、杀伤有生目标,以及施放烟幕和提供照明等任务。
  
  “铁拳”3由德国狄那米特一诺贝尔公司于1978年研制,1990年装备德国部队,并出口到瑞士、奥地利、韩国、日本等国。它既继承了“铁拳”一弹一筒的基本结构,又保持了“弩”式反坦克武器平衡发射的特性,因此可在有限空间内使用。武器系统包括破甲弹及其发射筒、可重复使用的发射装置和光学瞄准镜。破甲弹及其发射筒采用戴维斯发射原理,筒体内衬铝合金,外包覆玻璃钢,两端有筒口加强护圈,前端有火箭弹闭锁连接器:发射筒的中部是发射药和点火具,前端是火箭增程弹,后部是配重平衡体。发射装置由握把式击发机构、保险机构、肩托、前握把和瞄准镜接口组成。光学瞄准镜内的分划板既能测量坦克及装甲车距离,又能显示赋予提前量。超口径火箭增程弹有多种弹径和弹种,包括125毫米破甲弹、110毫米破甲弹、90毫米破甲弹、110毫米杀伤破甲两用弹、破甲弹、发烟弹、红外干扰烟幕弹、普通烟幕弹、110毫米多用途破甲弹、照明弹等,可用于摧毁现代主战坦克、装甲战车、城镇壁垒和野战工事,杀伤有生目标,施放烟幕和实施照明等。
  
  改弦易辙的现代装备
  
  冷战结束虽然削减了步兵依托阵地与集群坦克对垒的可能性,但并没有改变步兵最基本的作战任务,城市巷战、山地作战和反恐怖作战对步兵肩射筒式武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伴随全球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步兵肩射筒式武器必须适应于城市巷战,即具有在有限空间发射和拐角射击的能力,从而使戴维斯平衡抛射原理大量应用于新型和改型武器之中。二是伴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小型机电技术的发展,制导技术应用于步兵肩射筒式武器成为可能,催生出简易制导甚至是惯性制导的步兵肩射筒式武器。以实现步兵作战的精确打击。三是高机动作战和多样化的战术使命,要求步兵武器必须具有完成多种使命的能力,步兵肩射筒式武器不仅要保持传统的反坦克反装甲能力,还必须具有杀伤、破障、攻坚等能力。
  瑞典AT-4CS是AT-4反坦克武器的基础型。AT-4式84毫米反坦克武器1982年研制成功,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除装备瑞典部队外,还出口许多国家,其中美国其列入制式装备,名为M136,用以替代M72。该武器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高压室位于发射筒尾部。当燃气进入铝质内衬的发射筒(低压室)时,膨胀气体在推动弹丸向前运动的同时,一部分气体经喷管向后排出,以保持发射时武器系统的动平衡。高低压原理的应用降低了发射筒重量,使弹筒重量比接近1:1。铜铝复合药型罩使破甲具有强光和燃烧后效作用。除结构新颖的机械瞄具外,筒身上还有光学瞄准镜插座,具有光瞄与火控的拓展功能。AT-4CS则在高低压发射基础上,以封闭式平衡抛射代替了敞开式的无坐力炮平衡原理,其燃气被密封在发射筒内,其液态平衡体有别于先前的塑料等固态平衡体,减小了后喷危险界。武器系统发射噪声小,长度较AT-4略有增加,弹丸初速有所减小。
  SMAW式83毫米火箭筒是麦道公司研制的一种肩射多用途突击武器,于1984年装备部队。该武器是以色列B-300反坦克火箭筒改进而成,由发射筒、瞄准具和带包装的火箭弹组成。发射筒可重复使用,其上装有9毫米试射枪,设有击发机构、握把、两脚架和肩托。击发机构设有枪弹/火箭弹发射转换机构和保险装置。除配备的机械瞄准具和4倍光学瞄准镜外,还可配用AN/PVS-4A式夜视瞄准具。弹药是该武器亮点:武器系统配用破/杀两用火箭弹、破甲火箭弹、发烟弹和燃烧弹等;两用弹配用一种独具特色的双作用引信,具有触发和延时两套机构,对硬目标瞬发,对软目标则延迟起爆,具有目标适应能力。虽然武器作战效能令人满意,但全重达13,1千克。SMAW-D火箭筒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全重6千克,采用AT-4的机械瞄准具和击发机构,有破甲弹和破甲杀伤两用弹。
其他文献
惬意的旅途从飞机的降落开启,海上机场的建立,在节约陆地资源、保护原有生态的同时,也为多维交通“景”上添花。它凭借独特的魅力早已成为人们争相观光的旅游资源。本期小编为大家帶来世界五大海上机场,看看哪一款打动了你。印度的阿格蒂机场  机场的跑道坐落在一座狭长的岛上,只有1.22千米长,周围是碧蓝的海水,飞机降落像是直冲进海水中,绝对让你拥有惊心动魄的乘坐体验。马尔代夫的马累国际机场  马累机场是唯一在
7月26日,阿联酋当地时间凌晨4时5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Solar Impulse 2)缓缓降落在阿布扎比机场,史无前例地完成了全程大约2.5万英里(超过4万千米)的环球飞行。“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环球之旅,创下人类飞行史上的多项世界纪录,尽管存在着飞行速度有限、易受天气影响和电池出现故障等问题,但还是向世界展示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  “阳光动力”太阳能飞机项目
近日,航空工業陕飞团委、科协联合西乡县科协、西乡县团委举办“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为西乡一中3000余名学生带去了航空科普讲座和航模表演以及80余套科普、励志书籍,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和航空科普活动融入其中。  陕飞公司一级技术专家靳宏斌为学生现场讲授了航空科普知识。他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的专业讲解让同学们对飞行器的基本结构和飞行原理有了一定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航空飞行器和航空飞行的浓厚兴趣。  陕飞
问:飞机上有没有类似汽车里程表的装置?如何计算一架飞机飞了多少公里?  答:飞机上没有里程表,目前也无法精确计算一架飞机飞行的公里数。这是由飞机的使用寿命计算方式决定的。  计算汽车的寿命主要依赖于跑的公里数和使用年限,因此对于汽车而言计算其里程是有意义的。但飞机使用寿命主要受限于三个条件:飞行时间、起降次数和自然年限。所以精确计算一架飞机的飞行里程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无用,所以人类至今没有研发精
Goppingen Go 9推进式布局试验机  出于对串联式发动机固有缺点的担心,一贯谨慎的多尼尔决定在Do P.59之前先建造一架使用加长传动轴的推进式试验机,以验证设想的可行性。这就是G6ppingenGo9的由来。  Goppingen G6 9由奥利奇·修特尔(ulrich Huter)博士设计,在斯其玛一赫斯(schempp-Hirth)滑翔机工厂建造完成。这是一架尺寸不大的袖珍飞机,除
1911年11月1日,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飞行员朱利奥·加波底少尉执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空中轰炸任务。他将四枚手榴弹装在皮袋内,在约一百八十米高度拧开引信后用手投擲,其中只有一枚落在了土耳其军营中。这次空袭未造成伤亡,其军事意义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空战历史上,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飞机执行军事轰炸的任务。  因此,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飞机进入人类战场已经整整三年。尽管如此,空战对于当时世界各
1949年开国大典空中阅兵,受阅飞机主要来源于缴获和接收的国民党空军飞机,共计受阅飞机17架,分5个空中梯队:第一梯队9架P-51战斗机:第二梯队两架“蚊”式战斗轰炸机:第三梯队3架C-46运输机:第四梯队1架联络机,两架PT-19教练机:地面看到的第五梯队,实为第一梯队9架P-51战斗机复飞。  参加开国大典空中受阅的飞行员中,包括这么几部分:一是长征结束后被选派到新疆学习航空的老红军干部飞行员
在世人的眼中,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几乎没什么值得关注的。然而,伊朗无人机的产品化和系列化发展,开始改变这种根深蒂固错误观念。  国王的梦想  伊朗发展无人机技术,同样源自巴列维时期的美国。伊朗引进F-14“雄猫”战斗机后,又从美国购买了MQM-107A“飞跑者”和BQM-34“火蜂”无人机,用作F-14的训练用靶机。1977年8月的一次训练中,伊朗空军的F-14用“不死鸟”导弹击落了一架15
主馆  湖南航空馆主馆为三层,以中国梦、航空梦、职教梦为主题,划分“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三大展区,以“天人合一”为概念,诠释了敬仰航空、敬畏生命、敬重装备的航空理念。  首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介绍了中国/世界军用航空发展、空军航空修理、飞机构造与系统、飞行器实物五大专题单元。  二层“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以民航飞机元素为基调,综合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