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对增殖期ATDC5细胞生长及C型利钠肽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雌二醇(E2)对增殖期ATDC5细胞的生长及C型利钠肽(CNP)信号通路蛋白[包括CNP、利钠肽B受体(NPR–B)及利钠肽C受体(NPR–C)]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胰岛素(10 μg/ml)诱导分化第6天的ATDC5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E2对细胞生长的影响(MTT法)及CNP、NPR–B及NPR–C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法):(1)量效研究:分别加入7个不同浓度(10–11~10–5 mol/L)的E2(浓度组)及DMSO溶剂(对照组)共8组,比较作用24 h后各组细胞数吸光度(A)值及作用48 h后各组细胞的蛋白水平;(2)时效研究:加E2(10–8 mol/L)作用不同时间(0、24、48、72、96、120 h)(6组),除0 h外,各时间点均设相应溶剂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点细胞数与其对照组的差值;比较0~96 h细胞蛋白水平;(3)雌激素受体阻断试验:分别加入E2(10–8 mol/L)(E2组)、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 182782(10–7 mol/L)(ICI组)、E2(10–8 mol/L)和ICI 182780(10–7 mol/L) (E2+ICI组)以及溶剂DMSO(对照组),比较作用24 h后4组细胞数。

结果

(1)量效研究:①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0.38±0.02)相比,随E2浓度增大,ATDC5细胞数呈增加趋势,至浓度为10–9和10–8 mol/L时最为显著(A值分别为0.56±0.06和0.52±0.02,P值分别<0.05和<0.01);②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组细胞CNP、NPR–B及NPR–C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01),CNP和NPR–B蛋白增加以10–10 mol/L组最为显著,NPR–C蛋白增加以10–9 mol/L组最为显著。(2)时效研究:①E2(10–8 mol/L)分别作用24~96 h后,各时间点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增多,48 h时最为显著(0.030±0.003),随后逐渐减少(P<0.05或P<0.01),至120 h时(0.007±0.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NP水平在24 h时显著增加(P<0.05),48 h和72 h时有增加趋势,96 h时则有降低趋势。NPR–B和NPR–C蛋白水平在24 h时均有增加趋势(P分别为0.060和0.055),48 h则均有降低的趋势,至72 h和96 h时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3)雌激素受体阻断试验:作用24 h时,E2组、ICI组、(E2+ICI)组和对照组4组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组(0.470±0.032)和(E2+ICI)组(0.410±0.018)均多于对照组(0.370±0.011),E2组多于(E2+ICI)组(P均<0.05);ICI组(0.360±0.03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2能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以时效和量效作用方式促进增殖期ATDC5细胞生长。E2在一定浓度、不同作用时间时可以不同方式调节(上调或下调)CNP、NPR–B和NPR–C蛋白的表达,提示雌激素是CNP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RS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科(含新生儿科)收治的1 726例确诊为ALRI且年龄≤1岁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RSV感染的季节分布、人口学特征、家庭特征、基础疾病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至4月苏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71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清、痰液及肺泡灌洗液(BALF),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oV特异性IgG、IgM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痰液及BALF中HBoV DNA。以血清和(或)BALF HBoV DNA检测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干扰素–γ受体1(IFN–γR1)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方法报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IFN–γR1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女,19个月,于生后18个月接种卡介苗,1~2周后全身出现皮疹,近1个月来皮疹退而复现,反复发作。查体可触及右腋下一肿块,大小3 cm×3 cm,突出皮面,质韧,活动度差。胸部B超示右腋下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腹部B超示胰头及腹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的要求,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地区1.1万0~14岁儿童中发现的哮喘患儿120例,建立儿童支气管哮喘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建立患儿档案、通过哮喘热线、网络互动建立医患联系,对患儿及家长反复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对实施社区管理前和管理1年后儿童哮喘患者的规范用药、病情监测、发作次数、抗生素使用、医疗费用、家长
期刊
目的评价根据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调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分组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并采用CCLG–2008方案系统治疗的初诊标危、中危ALL患儿共285例,其中男179例(62.8%)、女106例(37.2%),年龄5.3(0.5~14.0)岁。无需涉及MRD调整危险度分组已定义为高危组的初诊ALL患儿不在本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