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股票文化对当代中学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笔者提出了对中学生股票经济教育的必要性,使他们树立正确财富观,坚定人生信念。
关键词:股票教育 财富观
当代中学生是与新中国K线图同长成的一代,知道什么是牛市什么叫熊市。近日股票跌破3000点,媒体充满着“最牛的券商日子难过、基金再陷熊市”的报道,去年股票市场风生水起激情燃烧时,朋友见面谈的是如何选股,亲人相聚说的是股市飘红。一时间如何致富、理财、炒股的书籍被放在大小书摊最显眼的位置。07年许多大学学生摆起了炒股擂台,还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一所中学自行设计制订“股票投资技术分析” 作为高一选修课程。大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股票实战、中学是否需要开设“股票投资技术分析”课程,笔者认为有待讨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财富时代的来临,股票对当代学生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的冲击是巨大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讨论中学教育应如何面对股票这个社会大众的情人。
一、股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自从1991年新中国开始股股票市场以来,不但鼓起了投资者的钱包,改变了大众的观念和思维,更是改变了许多学生一生的选择。近期正逢一年一度的高考,网上对1999年—2007年的382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其中112名状元选择经济专业,约占三分之一,在各专业的选择中比例最大。每年的大学招生,金融、投资等经济专业一年比一年吃香,证券投资因“赚钱容易”更是成为很多高考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最佳“未来”。在中学不开设相关证券投资课程就对中学生不生产影响。虽然直接涉股的中学生不占多数,但长期浸淫在证券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却不是少数,“套牢”、“割肉”、“基本面向好”、“长线看好、短线看谈”、“输时间不输金钱”等词语高频率地出现在周围大人们的口中。孩子们看到股票投资带给家长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股票投资带来的财富、带来的刺激、带来的成就、带来的过程与思考,孩子们看到了证券投资已成为父母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自改革开放恢复证券市场以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现今社会理财的重要性,认识到并非需要人人都去开矿、挖煤、盖工厂、开商店,只要你购买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相反,只知道孜孜不倦拿工资存银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很富裕。今年3月份刚刚公布的美国《福布斯》杂志2007年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依靠证券投资也可以成为世界首富。中学生们已清楚或模糊地看见了他们人生的前方有一条证券投资理财之路,证券文化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二、进行股票经济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大学生炒股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谈论证券为之过早,会使小小年纪就染上一身的“铜臭味”,使之满眼的钞票而失去纯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非常赞同北大教授周国平的观点,“财富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对财富的态度。” 也就是说追求财富无关道德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中国的企业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中国的老百姓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今天的中学生必将是明天的证券投资者。
三、树立正确财富观的必要性
财富有广义财富与狭义财富之分,广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财富仅指物质财富;财富有外在财富与内在财富之分,外在财富就是人们看得见的有形财产,内在财富是指人们内在的道德、素质涵养及精神力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财富增长,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社会的财富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的财富观和财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许多中学生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炫耀财富,许多中学生因拥有名牌产生优越感而忽视对自已内在财富的积累,个别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的、物质的、外在的财富而导致学习松懈和学业荒废。扭曲的财富观会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导致中学生误入歧途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
正确的财富观应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并重,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并存。生活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对中学生进行财富观教育并不是要教育学生人人成为富豪,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富豪。财富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方式,创造财富的过程是每个人战胜自我、克服自我的过程。对中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财富本身,而在于创造财富本身是一个使人成长的过程。财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正确的财富观可以使人具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见识和谋生技能。引导学生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的目标与愿景中建构自己健全的人格。
四、树立偶象坚定人生信念
年轻人是要有信仰、需要偶像的,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现时在一些为经济利益驱使、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媒体轰炸下娱乐明星、超女和快男成为了许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许多中学生梦想着一夜成名。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的高度,去推出名符其实的明星,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追星。笔者认为与其让中学生追逐娱乐明星、崇尚超女快男,还不如让他们去追逐证券明星、市场英雄,如微软的创世人比尔•盖次、证券投资家沃伦•巴菲特、阿里巴巴创造人马云等等。这些人从事着证券、计算机、网络等年轻人轧堆的行业,他们是证券明星、市场英雄,但不是完人,易于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沃伦•巴菲特从小卖报、卖可口可乐,自小从零干起,挣一份自已力所能及的钱,积累独特的人生经历,创造财富人生。教师要像宣传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那样去宣传这些人的创业史,这些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所得财富的态度,这些人富裕后仍乐于过着相对简朴的生活、没有炫耀性、愚蠢性消费,这些人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功献,这些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理念。
勇于冒险、强调个性、坚持自我、崇尚科学、追逐财富是这一代学生的特质,面对着财富时代的来临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不致于迷失方向。
关键词:股票教育 财富观
当代中学生是与新中国K线图同长成的一代,知道什么是牛市什么叫熊市。近日股票跌破3000点,媒体充满着“最牛的券商日子难过、基金再陷熊市”的报道,去年股票市场风生水起激情燃烧时,朋友见面谈的是如何选股,亲人相聚说的是股市飘红。一时间如何致富、理财、炒股的书籍被放在大小书摊最显眼的位置。07年许多大学学生摆起了炒股擂台,还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一所中学自行设计制订“股票投资技术分析” 作为高一选修课程。大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股票实战、中学是否需要开设“股票投资技术分析”课程,笔者认为有待讨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财富时代的来临,股票对当代学生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的冲击是巨大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讨论中学教育应如何面对股票这个社会大众的情人。
一、股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自从1991年新中国开始股股票市场以来,不但鼓起了投资者的钱包,改变了大众的观念和思维,更是改变了许多学生一生的选择。近期正逢一年一度的高考,网上对1999年—2007年的382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其中112名状元选择经济专业,约占三分之一,在各专业的选择中比例最大。每年的大学招生,金融、投资等经济专业一年比一年吃香,证券投资因“赚钱容易”更是成为很多高考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最佳“未来”。在中学不开设相关证券投资课程就对中学生不生产影响。虽然直接涉股的中学生不占多数,但长期浸淫在证券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却不是少数,“套牢”、“割肉”、“基本面向好”、“长线看好、短线看谈”、“输时间不输金钱”等词语高频率地出现在周围大人们的口中。孩子们看到股票投资带给家长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股票投资带来的财富、带来的刺激、带来的成就、带来的过程与思考,孩子们看到了证券投资已成为父母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自改革开放恢复证券市场以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现今社会理财的重要性,认识到并非需要人人都去开矿、挖煤、盖工厂、开商店,只要你购买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相反,只知道孜孜不倦拿工资存银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很富裕。今年3月份刚刚公布的美国《福布斯》杂志2007年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依靠证券投资也可以成为世界首富。中学生们已清楚或模糊地看见了他们人生的前方有一条证券投资理财之路,证券文化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二、进行股票经济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大学生炒股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谈论证券为之过早,会使小小年纪就染上一身的“铜臭味”,使之满眼的钞票而失去纯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非常赞同北大教授周国平的观点,“财富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对财富的态度。” 也就是说追求财富无关道德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中国的企业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中国的老百姓已离不开证券市场,今天的中学生必将是明天的证券投资者。
三、树立正确财富观的必要性
财富有广义财富与狭义财富之分,广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财富仅指物质财富;财富有外在财富与内在财富之分,外在财富就是人们看得见的有形财产,内在财富是指人们内在的道德、素质涵养及精神力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财富增长,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社会的财富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的财富观和财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许多中学生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炫耀财富,许多中学生因拥有名牌产生优越感而忽视对自已内在财富的积累,个别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的、物质的、外在的财富而导致学习松懈和学业荒废。扭曲的财富观会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导致中学生误入歧途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
正确的财富观应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并重,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并存。生活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对中学生进行财富观教育并不是要教育学生人人成为富豪,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富豪。财富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方式,创造财富的过程是每个人战胜自我、克服自我的过程。对中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财富本身,而在于创造财富本身是一个使人成长的过程。财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正确的财富观可以使人具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见识和谋生技能。引导学生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的目标与愿景中建构自己健全的人格。
四、树立偶象坚定人生信念
年轻人是要有信仰、需要偶像的,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现时在一些为经济利益驱使、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媒体轰炸下娱乐明星、超女和快男成为了许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许多中学生梦想着一夜成名。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的高度,去推出名符其实的明星,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追星。笔者认为与其让中学生追逐娱乐明星、崇尚超女快男,还不如让他们去追逐证券明星、市场英雄,如微软的创世人比尔•盖次、证券投资家沃伦•巴菲特、阿里巴巴创造人马云等等。这些人从事着证券、计算机、网络等年轻人轧堆的行业,他们是证券明星、市场英雄,但不是完人,易于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沃伦•巴菲特从小卖报、卖可口可乐,自小从零干起,挣一份自已力所能及的钱,积累独特的人生经历,创造财富人生。教师要像宣传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那样去宣传这些人的创业史,这些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所得财富的态度,这些人富裕后仍乐于过着相对简朴的生活、没有炫耀性、愚蠢性消费,这些人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功献,这些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理念。
勇于冒险、强调个性、坚持自我、崇尚科学、追逐财富是这一代学生的特质,面对着财富时代的来临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不致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