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班子糊弄谁 等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出国演出那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让你出国,就是对你艺术水准的高度认可。出国这事似乎多多少少和外交沾边,外交无小事,你倘若不是德才兼备,很可能言行豁边,你一豁边,不就坏了大事?
  那年代出国机会少,能够轮到者,自然非佼佼者莫属。不像现在,阿狗阿猫随便出国,鱼龙混杂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能够自由出境,绝对是社会进步;但此出国和彼出国功能不同——你自费旅游不负传播国粹的使命,不关俺事;但是一旦重任压身,事关塑造国家文化形象,那是坚决不能淘糨糊的。
  可是咱们的“文化传播使者”往往不争气。人家冲着你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来,而我们端出的不但不是满汉全席,甚至是变味的不伦不类的菜肴,不禁让老外大失所望。就近取譬:前不久,斯洛文尼亚在国家民族展览馆举行大型展览“相遇中国”,邀请了四川的演出团来表演中国的文艺。演出那天,剧场爆满,出席者都是着盛装礼服。他们之所以盛装而来,用他们的话说,“是为中国的川剧才穿这身衣服的”。可是,演出没有节目单,没有报幕,灯一黑,演出突然开始了。表演的却不是川剧,而是歌舞,是那些服装俗艳得让人瞠目的歌舞。歌舞没有名字,对本地观众来说,看这些没有题目的歌舞,就好像看没有意义的舞动。这场歌舞的表演中,还穿插着杂技和杂耍。由于没有节目单,观众不知道演出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不知道每个舞蹈到底有什么背景和民俗。唯一能看懂的是杂技,因为杂技本来也不需要语言。演出结束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演出不是川剧感到失望,他们没有一个人明白那些歌舞的意思。有一位斯洛文尼亚国家艺术馆的艺术史学家甚至动问,“这台演出能代表当代中国的艺术吗?”
  问得好,问得到位,问得咱们汗颜。都什么年代了,某些国人还以为外国人很好糊弄,反正他们无法了解中国,不如端出通俗易懂的杂技杂耍逗逗他们开心。殊不知,这些杂耍技艺压根儿就代表不了中国,其实老外的杂技并不比中国的差到哪里去。人家在大篷车里就能看到,在小乡村里也能瞅到,犯得着兴师动众盛装捧场吗?人家是怀着欣赏中国版《图兰多》《狮子王》这样的期待而隆重前来的。假如你表演上好的京剧折子戏,表演类似“千手观音”的舞蹈,虽然场面尚不够宏大,但是多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一定不负老外所望。你来自四川,人家风闻川剧(尤其是变脸)的了得,那川剧就是你的名片,你的护身符,你连自个的名片都不递上,让人家怎么认得你——这难道不是常识?
  我不敢说那个班底一定是草台班子,但他们亮相的效果就是草台班子。草台班子能糊弄谁?他们不懂得,中国依然神秘,中国也不那么神秘了。我们的文化使者,就是要揭开中国文化的神秘,而揭开后的神秘依然具有充满魅力的神秘……
  
  
  输出什么样的文化
  陶江虎
  
  林德清先生讲述的那个故事肯定只是众多“对外演出”故事中的一个,而且确认其“草台班子”的性质也毋庸羞羞答答。管你是什么叫得出名堂的这个剧院那个剧团,从创意定位到演出细节,用艺术水准衡量,无异草台班子。
  一场演出的艺术缺位和文化失位,自然令人扼腕,但毕竟还只是某个夜晚某个场所发出的叹惜;而由此一路追问下去:我们在整个的文化输出中,是否存在着“放大了的草台班子”的痼疾?我们在此领域,打过漂亮胜仗吗?
  扳扳手指,乏善可陈。好不容易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容纳了中国表演的跻身,可张艺谋却让一群中国小妞穿上旗袍不像旗袍迷你裙不像迷你裙的“旗袍迷你裙”群魔乱舞,以示欢快,自始至终,“中国味道”无处可窥。还是那个张艺谋,把《英雄》的定义锁定在“统天下高于施仁政”,将此奉为圭臬,好像这就是中华文化之精髓,让老外认定我们施行暴政源远流长,于是对我们“人本、人权”的诟病意识愈发加固。而陈凯歌的巨制《无极》,真的除了看到“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不知传达了什么中华文化之滥觞或要义,回味起来,简直一头雾水,不知何为。
  给了你机会,给了你舞台,可是咱们的思维,还是定在迎合或模仿的层面。所谓迎合,就是你爱看愚昧落后的中国,咱就展示给你看,只为讨你喜欢和承认;所谓模仿,就是金钱狂舞拉动宏大场面,加之数码为王,管它故事编造得怎样,管它盛不盛得下中华精神或中国人文,咱们的目标赤裸裸:票房至上!
  其实模仿未必专门要挑那些纯商业电影。不由想起那些同样赚得盆满钵满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信手拈来如:《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角斗士》、《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巴顿将军》、《教父》、《走出非洲》等等,有的是巨制,有的成本并不高,但他们除了画面精美音乐动听角色大牌之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故事和人物所辐射的人文蕴含,无不展示和承载着某国的文化和精神,那些银幕形象,几乎成了该国的国家名片。上述影片随便取其中的一个主角形象,必定称得上有血有肉丰满厚实,为何咱们就塑造不出瑞恩、阿甘、克莱默夫妇、角斗士、巴顿或者泰坦尼克号上的群像?
  中国影片,除了功夫和打斗,大抵无以见长。中国文化的所谓成功输出,似乎也局限于上述范畴。我们的长城敦煌呢?我们的丝绸之路呢?我们的孔子、郑和、成吉思汗呢?我们的中国菜中国书法中国瓷器呢?还有,我们的乡村直选计划生育唐山大地震……历史,也能打动现实;悲剧,也能孕育崇高;小人物小事件,也能成为世界性题材。要紧的是,我们自己得先弄明白了:究竟,我们期望向世界输出的,是怎么样的中华文化?我们是数典忘祖呢,还是骄傲于博大精深?经济竞争的战争早已打响,咱们的战果不错;而文化竞争的战略,我们连粗疏的勾勒都不够格。任很重道很远,可以不要太远啊!
其他文献
走过了这么多城市,只在上海发现了盐棒冰,大概这是上海特产之一吧。    我是个不太喜欢饮料的人。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喝茶的缘故,一方面也因为大多数饮料含糖太多,即使是女孩子们最喜欢喝的酸甜果汁之类,给我的感觉也是太甜。不知道中国的饮料为什么都要千篇一律地放很多的糖来调味?就像现在满街的蛋糕房一样,到哪里都买不到一杯不太甜的鲜奶杯,或者尝到一块香软浓鲜的无糖糕点。  有时候欣喜地买到一瓶饮料或者点心,包
期刊
瞭望东方周刊刊文说,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的各国外交官——这些外交官来自拥有巨大文化差异的国家,他们的行为会因此受到影响吗?  这两位教授从纽约市政厅获得了所有外交官的违章停车信息。在纽约,尤其是繁华的曼哈顿(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停车,是件很困难的事。外交官在违章停车上有一个便利,即外交豁免权,他们违章会被记录,却不用交罚款。面对这样一个制度“特权”
期刊
21世纪的中国画界,在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之间演绎了一场唇枪舌战。急功近利和保守退却同是中国画的大敌,而现代中国画丰硕的成果恰恰得益于不可缺一的二者:优秀的传统遗产和现代文明的前沿成就。  这是刘海粟的关门弟子、著名画家张省向本刊记者阐发的他对中国画现状的理解。近日,张省率王宏喜、潘宝珠、李学珍、单平等十位中国知名书画家赴江南古镇甪直采风。诚邀记者随行两天,与书画家们近距离接触,领略他们书画内外
期刊
余秋雨:  为创造力让出空间  去年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联合国大厦的某一个厅堂里,正在展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些老太太在剪纸,有一些北方的农民在演奏着他们农村的乐器。好多外国朋友看了以后,就马上匆匆走过。似乎这不是一个五千年大国文化的主要体现吧。然后纽约又有很多杂剧演出和地方文化的演出,这三个加在一起离我们想象中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有一个遥远的距离。  我们所说的艺术有三方
期刊
“鲞”字是吴王发明的,大家知道苏州没有海,吴王是出征到东海边打仗,吃到鳓鱼,手下的人将吃不完的鳓鱼“余者曝干载归”,然后吴王再尝,方知干鱼之美“犹胜鲜鱼”。于是就发明了这个字。而这种海鱼,也一直在苏州这个不沿海的地方流传至今,苏州采芝斋的虾子鲞鱼乃是苏州一绝,许多人到了苏州总忘不了带上一盒回家。  海中的鳓鱼,就像河里的鲥鱼,肉味鲜美而多刺,产卵前的鲥鱼和刚产完卵的鳓鱼被认为是鱼中珍品,因此民间有
期刊
好友其实住在南丹路上,但他逢人却说自己是住在斜土路的。这也难怪,从东向西迤俪展开的一条斜土路,虽然不乏小曲小折,可是到了南丹路这一头,居然猛猛地打了几乎接近于90度的弯,自顾自地走了偏门左道去了。一干不爱动脑子的司机,车子开到这里,很容易糊里糊涂地在南丹路上找斜土路的门牌号码,绝对会给迷住了。所以,好友说自己是在斜土路,给人说方向位置倒是真不错的。  当然,好友对斜土路的执著是有自己的私人理由的。
期刊
最近,某沪上报纸上有一篇文章《懒觉狂人》,看后,我心里笑了。文章里说,“有这么一个上海大户老板,是个懒散致富的典型。每天上午,当大户呼呼而眠时,他的员工们正像蜜蜂一样在勤奋地工作,为他打拼;每天下午,当大户睡得不想再睡,他就象福尔摩斯那样靠坐在枕头上,抽着烟,总结出他半梦半醒中的伟大思路,电话遥控工作。”  是啊,多么潇洒的一个大户老板,简直是妖极了!妖,在我的感觉里,是一抹微粉的紫罗兰色,又或者
期刊
这位80岁的老太太,望上去仿佛六旬之人,言语温婉,举止细腻。我们这些比她年轻了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跟她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饮食,那种感觉是,这桌子上唯一的淑女是那老太太,其它的统统不能算是女人。老太太温存,我们粗犷;老太太慢悠悠,我们急吼吼;老太太细嚼慢咽,我们狼吞虎咽;老太太享受,我们不懂。一张桌子上流淌而过的岁月风尘,让我们叹为观止,而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再也不会被风蚀的,这种好东西,叫做“女人味”。
期刊
大学寝室里的聊天是方言杂烩的盛宴。我记得当年最开胃的一道小菜是讨论那种冬日街头随处可见、瞥一眼就心生暖意的小吃。“我最爱吃烤地瓜了。”山东同学喜滋滋地说。  “哦,我们那里叫煨番薯。”广东妹在终于弄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以后,恍然大悟。我也跟  着笑,用上海话告诉她们,从小,我只知道把这甜甜软软的玩意唤作“烘山芋”。  烤地瓜,煨番薯,烘山芋,九个字里没有一个重复,构词形式却高度一致;偶尔交汇,仿佛看见
期刊
“百度百科”上舒悦的“词条”有几处讹误,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员等名头都是莫须有的。在本刊专访他时,在座的市剧协秘书长沈伟民先生递给他一张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的入会申请表,舒悦笑着接纳。那些莫须有的头衔既然被百度“想当然”地赋予了,大概也正说明在观众心里,他有那个资格和实力。  胖得可爱,瘦得精神  采访约在贵都酒店咖啡厅,见到舒悦本尊最直观的感受是上海阿婆的珠圆玉润不见了!虽然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