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迈向“山水园林·尚工逸城”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了60周年华诞。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区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谱写了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石嘴山市作为国家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是宁夏的工业重镇。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石嘴山市正式成立,从此掀开了石嘴山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接力探索、接续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昔日戈壁荒滩上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区域副中心城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民生、生态“三大转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站在新起点,回眸60年发展轨迹,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恢宏画卷,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响亮音符,汇聚成气势雄浑的宏大乐章!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石嘴山市是宁夏工业的“摇篮”。作为一座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務,逐步建立起了以煤炭、电力、冶金、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打下了西北重工基地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石嘴山市紧紧抓住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城市等机遇,把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一批有基础、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批老企业通过技改升级、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焕发生机;一批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新企业、新项目梯次落地,现代物流、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科技金融、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一优五特”产业提质增效,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7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34.98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6%,三次产业结构由1960年的49.5∶41.4∶9.1调整优化为5.2∶60.4∶34.4,非煤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84.4%,逐步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走上了一条符合石嘴山实际、具有老工业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石嘴山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建市前后较长一段时期,一直面对着“风吹石头跑”的恶劣自然环境。60年来,几代石嘴山人发扬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的精神,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生态转型,持续做好造林绿化、水系优化、城市美化“三篇文章”,统筹推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六城联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石嘴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的图标不断刷新:在贺兰山东麓戈壁里、在采煤沉陷区的大坑中、在盐碱泛滥的白僵滩上,建成了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绿肺”和中华奇石山、七彩园等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昔日的粉煤灰山变成了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4A级旅游景区,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瀚泉海、惠泽湖等湖泊湿地相继建成,汇泽公园、舍予圆等园林景观媲美竞秀。统筹推进“六城联创”,注重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特别是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实现了全市人民群众多年来的一个美好追求和梦想,成为石嘴山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山水园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愈发响亮。2017年,石嘴山市城镇化率达到75.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9.9平方公里,比刚建市扩张2.8倍,湿地总面积达51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4.1平方米。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持续显现


  石嘴山市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得益于开放。建国初期,石嘴山市还是一个只有12万人的边陲小镇。“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建设者们汇聚石嘴山市,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石嘴山市的序幕。到建市时,全市人口达到30多万人,现在达80.3万人。多年来,石嘴山人发扬“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气度,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建设和发展着石嘴山。
  进入新世纪之后,凭借西部大开发春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机遇,石嘴山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拓展开放领域,实现了从地处西北的封闭城市到内陆开放城市的历史转变。如今,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构建“不见面、马上办”审批模式,审批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承担的10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形成了在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平罗经验”;综合医改、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国企改革、群团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突破,走在全区前列。建成运营宁夏首个陆路口岸——惠农陆路口岸,启动建设石嘴山国际物流园和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通惠农口岸至天津港、至东欧专列,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进一步贯通;深入推进东西部合作交流,与10多个国内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实事保障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60年来,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一直是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普惠、均等的原则,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民生转型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推动改善民生由保基本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转变,在财政压力连年加大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坚持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高。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86元和12880元,是1985年的39.3倍和29.7倍。打响脱贫攻坚战,推进精准脱贫、帮扶解困“两个行动计划”,妥善安置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移民45260人,18121名建档立卡户已有12382人实现稳定脱贫。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示范城市、最佳教育公平示范城市。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成“三馆一中心”“五七干校”博物馆等一批精品文化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先后荣获全国幸福家庭示范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实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居民健康状况指标持续改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大病保险统筹。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近五年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建成安居房5.36万套,16万困难群众住上新居。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在所有街道(乡镇)设立民生服务和综合治理中心,在城乡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60年光辉历程,60年沧桑巨变,深刻地启示我们,把石嘴山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作为主攻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群策群力、团结奋斗,大力发扬“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激情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新作为担当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谱写新时代转型发展新篇章的石嘴山市已经起航!我们将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重大项目推进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生态立市、脱贫富民“三大战略”,持续推动产业民生生态“三大转型”,着力打造石嘴山经济升级版,打响“山水园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新型工业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美丽之城、和谐宜居之城,打造银川都市圈靓丽北翼,推动石嘴山市由全区工业的“摇篮”向科技创新的“摇篮”转变、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石嘴山篇章而努力奋斗!G
其他文献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是宁夏首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牛羊肉生产基地,享有“中国冷凉蔬菜之乡”“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之称。  近年来,原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呈现出经济稳步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6
期刊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信息中心。近年来,大武口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和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辖区绿地率达43.11%,湖泊水系面积达43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79平方米。打造了賀兰山东麓生态屏障,形成以生态园为支撑、道路绿化为骨架、街头园林景观为节点、园林小品为点缀,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泊绕城、绿色环城的城市园
期刊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在于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的要求,重点在于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本在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
期刊
李希芝,1948年生,現为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市美协会员、市书画院院士、大武口政协书画院院士、自治区及市老年(老干部)书画协会理事。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区市各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屡次获得区市奖励且多幅作品被收藏。作品获第四届石嘴山工人书法类三等奖;“我的梦·中国梦”石嘴山市离退休干部书法优秀奖;入选“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入展“开放宁夏、和谐
期刊
韓绍芳,1972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石嘴山市文联副主席、石嘴山市书画院副院长、石嘴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宁夏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石嘴山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被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荣誉称号,石嘴山市“351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2013年,其作品在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获佳作奖,2014年获“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价值引领和问题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的龙头作用更加凸显。围绕发展抓创城。把推进改革发展贯穿于创城工作
期刊
肖穎,1974年生,现为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银川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银川政协书画院画家,宁夏大地山水画研究院画家,宁夏塞上画派理事,大武口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教于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作品多次在区内外展出并获奖,1996年《彝风》入选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展出),《甘南风情》获宁夏大荣杯美术作品一等奖,《春雨》获全国十届美展宁夏预选展览优秀奖,《雨沙》获全区群文技能
期刊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走高质量工业强区之路无疑是大武口区最为强劲的主旋律。化解过剩产能,让资源要素释放最大效能,做好“有中生新”文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积极培育新动能,做大新经济新业态,在“蓝海”中实现新作为,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大武口区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工业强区之路。主动作为吹响高质量发展集结号  “西依贺兰东依水,大河在此掉头北。
期刊
2018年4月4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区各级组织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目的就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以精神层面的脱贫促进物质层面的脱贫,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为实施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我刊现将实施意见全文刊发,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
期刊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定向领航。  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如壮丽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