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数学课堂提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sh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走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类型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对课堂提问谈几点浅见:
  一、导入新课,问必简单有效
  课堂导入提问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回顾旧知,为新知铺垫;创造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回顾旧知的导入,是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巩固、重组或扩展;创造情境的导入,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作深入思考,答案也简单明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时,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得了一年级借书85本,二年级借书143本,三年级借书126本,六年级借书236本的信息。教师提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比二年级少借多少本书?”有的说:“各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书?”有的说:“你能将每个年级借书的本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教师又提出:“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有的说:“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多少本书?”教师接着说:“对的,你们还能知道哪两个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呢?”
  在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新意,但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因而教师后提出的问题更加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引领探究,问求开放有度
  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
  例: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给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交流:
  生1: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生3:一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就没钝角,有钝角就没直角,有时直角和钝角都没有。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发言之后,继续追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4: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生5: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怎么光凭一个角判断?
  生4:在一个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三个直角或三个钝角吗?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所以就大胆地命名了……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对于角的分类经验,教师提出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培养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
  三、巩固深化,问需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同时让学生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学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在一个四边形中画一条线,使它成为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四边形。经过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了学生的结果。
  接着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由长方形分割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得出:画的这条线,两端连着长方形的顶点就是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端不在顶点,把一条边分成了两条,另一个图形就多了一条边,就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两端都不在顶点,就分割成两个四边形。学生还不太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分图形的过程,但至少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初步体会了图形变化的过程,体会了怎样画线能够使图形的边数更多一些。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操作活动本身,而不能体会其中的过程。
  四、总结延伸,问要全面有序
  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比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后,教师可以提问: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进行回顾整理。
  总结延伸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注意联系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例: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每人每月可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全校同学一年回收废紙多少千克?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大约可以少砍17棵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计算,能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一、尊重和信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他,盼望得到老师的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则会
摘要: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从教学实践的方面对如何培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只有在不断的启发和锻炼中才能得到有效开发。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应更加注意引导创新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现行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的满足不了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望。针对于此,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和被动化,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符合新课改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加强推进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  推进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
摘要: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批改 评价方法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生活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全员参与性活动。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如实验、示范、操作、探究等,让学生体验所学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过程,加深理解、寓教于乐、拓展
期刊
内容摘要: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自制教具的合理使用;加强实验教学的使用;适时的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从教材内容下手培养学生的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既符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