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的平衡术

来源 :财税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5月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起,中国联通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公司财务部总经理杨军就再一次将内控建设列为了她的工作重点。
  
  算起来,上一次她与企业内控建设的“交锋”要追溯到2005年年底。彼时,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联通正面临《萨班斯法案》的考验。全程参与那项浩大工程,使杨军对内控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
  她告诉记者,“内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与内控政策落地相匹配的方式。”与杨军一样,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们都面临着内控建设的考验。本刊记者经过多日的采访了解到,在内控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上,企业需要有很好的“平衡术”。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成本问题曾经让美国《萨班斯法案》饱受非议。在我国企业内控建设中,这同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家A+H股上市公司内控经理邓先生介绍说,企业内控建设的成本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管理成本,即在改变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一块是内控建设最大的成本;二是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这项投入在内控建设的初期会尤为显著;三是资金成本。
  要做好企业内控建设,显然花费不菲。然而,杨军告诉记者,企业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时点上去看成本付出的问题,在初始阶段、起步阶段,付出大量的成本是必然的,但如果将企业内控建设的时间线拉长,其成本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当然,很多企业还会困惑于: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成本费用容易计算,且是刚性支出,但对内控建设带来的效益统计就很难计算了。那么,如何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呢?对此,信达投资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吕飞显得有些无奈,“企业的成本效益观念大到衡量企业整体运营、中到建设制度体系、小到检验项目运作,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实施内部控制建设自然也会涉及成本与效益匹配的问题。但是,内控建设本身纯粹是一个投入的过程,它不直接产生收益,但能为企业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过,这部分经济效益怎么计算?这种投入和产出是否划算?这仍然是内控建设投入与产出比计算的一道难题。”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朱荣恩也表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都没有正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企业也只是在内控失控带来损失之后,才会感觉到开展内控建设的必要。
  如中航油(新加坡),只有在最终遭受超过5.5亿美元的灾难性损失时,才意识到内控的价值。
  另外,企业推行内部控制成本方面的压力还表现在,“成本在下,效益在上”,朱荣恩解释说,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分支机构看到了成本的上升,但感受到的效益并不直观。相反,对于集团层面的管理者,则有可能认为内控产生的效益比较显著,也就是说企业各个层面的决策者所感受到的成本效益比率不同。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作为A+H股公司内控建设的亲历者,邓先生介绍说,在内控建设的初期,企业遇到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公司员工是不是接受内控,是不是真的觉得内控建设好,而不是因为要被动遵守制度上的硬性规定。
  举例而言,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公司管理层出具评价声明需要开展内部测试,外部审计师出具审计报告需要开展审计,也就是说,同一件事情会有几个层面的检查和测试。而且,在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一过程的时候,还必须留下经办人签字或书面的材料,整个过程非常繁琐,与以往打个招呼就能办好相比,现在多出了一大堆程序。可想而知,业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抵制。
  习惯了“人治”企业环境的弹性与纵容,由内控建立起来的“法治”不免有些束手束脚。记者了解到,曾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早在2004年就已经启动了企业内控建设,虽然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面,却仍然在大量的成本投入后渐渐搁置。究其原因,正在于内控建设与企业“人治”的冲突。
  “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主要约束的并非企业一般普通员工,更多的是对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权利和行为方式的约束。因而,在内控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当这些制度与企业管理层的某些利益产生冲突或束缚了管理层的手脚时,可能原先迫于外界压力推行或曾经支持内控制度建设的管理人员,反而会成为内控制度建设和推行的障碍或阻力,企业内控的建设和推进必然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甚至搁置。”吕飞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一般而言,企业内控建设的过程可以解读为从放权到集权的一个过程。事实证明,企业内部管理从集权到放权比较容易,但从放权到集权这一逆向改革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如何平衡这种权利和利益关系,以免给企业带来动荡,影响企业发展;如何选择强有力的措施‘削藩’,以免制度约束力被化解,得不到彻底执行;如何避免或弱化这种阻力,以免制度变形,与内控建设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是防止内控流于形式的一个重点所在。”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平衡
  对于企业而言,实施内部控制最直接和最大的收益即风险控制,但是在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发生后,应声而出的《萨班斯法案》却也并未杜绝此类事件,由雷曼兄弟带来的金融海啸就是明证。
  朱荣恩指出,每一次事件、每一次危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实际上都是一次推动,内控风险水平的螺旋上升需要内控建设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杨军表示,她感受到的内控建设的直接受益在于公司制度的体系化,以往公司的各项制度都是分散的,独立看是可以的。但如果从整体环境出发,考察这些制度是否与战略匹配,各个环节是否合理,以及管理手段是否最为高效,都是不确定的。
  同时,随着内控建设的不断深入,由内控所带来的间接作用也不由得让人感到欣喜。“内控建设让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和规范,管理层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内控建设与风险监控关系到每一个岗位。这是员工知情权的一种体现,更是员工责任的明确。”杨军表示。
  除此以外,杨军还表示,内控建设对于效率的要求,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手工操作、人管人的模式再也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仿佛是一个“魔方”,带给了中国联通发展所需要的种种可能。
  “在实施内控的过程中,我们企业的员工都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书面材料的习惯,证明我是符合某项要求的。”邓先生在采访中提到,这是一个微小的改变,但却预示着更大层面的改进。
  保险行业研究人员郭磊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世界范围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的课题。企业内控一方面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预示因为存在不完备信息、委托代理、契约成本等问题,企业内控仍是一个逐步改善,但很难达到完美状态的过程。”
其他文献
企业处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你需要随时关注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资本市场、税的问题等,分析它对企业的影响,这非常重要。    莫顿女士于1998年在墨尔本作为税务部总经理加入壳牌,此前曾在澳大利亚伍华兹集团任税务部经理。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其核心业务包括油气勘探、油品炼制和营销、化工、天然气和发电、可再生能源等五大领域。2004年壳牌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五百强第4位。壳牌在中国
期刊
CFO的意义在于促进、推动并确保企业最高决策者的理想逐步实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并不缺少这些传奇英雄式的CEO,而能将英雄传奇转化为现实的人物却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余楚媛女士于2004年3月加入搜狐公司任首席财务官,在财务,会计,投资银行领域有19年的工作经验。   余楚媛女士在加入搜狐前曾任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曾在香港,多伦多,北京事务所工作过10年。她曾任安达信和
期刊
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突出地位,上市公司的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目的,使得CFO对内能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外则及时向股东提供透明的财务报告和精确的盈利预测。  而我国的CFO与之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我国这样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证券市场上,公司不是围绕股东的利益,更多是注重公司自身的扩张,CFO只是CEO的下属,没有参与到公司重大的战略决策中去
期刊
盛大最大的压力来自自身,因为她永远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的基因不是跟进,不是做第二,而是要做第一。创新是盛大的灵魂。    陈天桥快步走了进来,笑容满面,热情地握着我的手。  他比我想像的个子要矮一点,壮实一点,两个眼睛很大,闪闪发光,天庭饱满,是那种很有力量同时又很有感召力的男人。    一身休闲装好像已经穿了一些日子了,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可能一般。但就是这个只有30出头的年轻人,曾经创造了
期刊
银行的CFO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更要考虑风险。因此他要对风险具有更全面的识别、更准确的计量和更有效的管理,以及利用拨备和经济资本对风险进行更全面的覆盖能力。    作为本届十大杰出CFO中惟一来自金融机构的CFO,李浩认为,“与其他企业CFO的工作一样,银行CFO也要追求利润和增长,考虑ROA、ROE;但同时,更要考虑风险,银行追求的是经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如RAROC、EVA等指标。为实现这一目
期刊
虽然任志强掌控的华远地产暂时无缘直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市场也无从利用公开信息窥究其实力到底有几多雄厚的完整真相,但其借壳SST幸福之资本运作还是给了外界对其实力管窥一斑的机会。    紧绷的资金链    由于华远地产上市的努力一直未果,融资渠道单一、高比例负债、紧绷的资金链条始终为其快速发展进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SST幸福2007年年报及2007年2月发布的《重大资产出售暨吸收合并北京市华
期刊
公众往往像是透过面纱看企业家,他们的形象总是在被神化和被妖魔化的两极之间变换。那些不实的臆想让一些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人失去了起步的勇气。下面总结了人们对企业家最常见的十一种误解。     企业家的动机是挣钱  实际上,企业家创立公司要么是出于偶然,要么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要么是出于无聊,要么是因为拥有激情——而不是因为他们想变得富有。研究表明,一句简单的话最能归纳新企业创立者的驱动力:“我要给他们看看
期刊
信号1:你是否感觉目前自己的职业没意思?  莎莉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并不太热爱自己的金融专业,但毕业时没有改行的机会,还是进了一家外资银行。“我总是不太安心工作,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没什么意思,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做记者、主持人或者律师,而不是整天面对着不属于自己的金钱。几年间,我曾报名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函授,还想考律师资格证。”  专家视点: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生存环境中,很难“爱一行干一
期刊
在冲绳度过的五天,颠覆了我“去日本,时间再少也要去购物血拼”的出行原则,而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非购物团之旅。初到这儿,就像童话中爱丽丝跑进了梦幻国度:双眼看到的尽是蓝天白云映照着的椰林树影,双脚自发地跳进那全无杂质的剔透海水中,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那毫无污染的清新空气。难怪每年在“日本最想居住的城市”评选之中,它一直可以蝉联首位。    那霸:半日盛夏光年  去冲绳,总会抽出半天到那霸市去。当作北上宜
期刊
当今职场,很多知名企业都将是否把团队意识放在首位,是否能为同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协助、资源或者机会,以及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评选优秀员工的重要标准。   这条标准被称为“职场利他主义”。   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团队联合起来,发挥出合力优势,才可以达到不败的境地;而如果人人都假定他人是潜在敌人,心理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将会与日俱增,由于不能很好地调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