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创新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教育教学现状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除了功利思想这一原因外,还有就是我们缺乏对教学本质内涵的了解和研究, 以至于产生了对教学思路和方向上的偏差,纠正这些偏差,不但会给创新提供条件上的支持,还会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会;会学;独立学习
  常听到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原创的理论技术的确不多。难道真的是国人不够聪明吗?看看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还不如古人有创新能力呢?
  1.当今的教育教学现状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们缺乏创新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一句话,就是当今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比如在教育领域,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标新立异”,教育名词不断涌现,教育形式不断翻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的“创新”很少出自一线教师当中,都是脱离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们”敏思苦想才杜撰出来的。显然这属于为了创新而创新,所以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至于一线的教师,在当今功利横行的社会,为了把学生的分数一再提高,都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开足马力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恨不得把人类所有的知识全部都教给学生,以为这样才是尽到教师责任的表现,但问题是,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应接不暇的忙碌当中,使得师生双方都很难腾出时间去独立思考,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创新之举了。
  2.教学的本质内涵
  当今的教学实践确实证明知识可以被教会,但就以“教”的角度来看,我们却从没有听到过“教知”或“教识”这样的词语,而听到最多的却是“教学”,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就告诉我们: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
  根据《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教”是指导、传授的意思;“习”乃反复地学使熟练;而“学”的解释则是学习或模仿。用学习解释“学”,等于没有解释;但把“学”仅仅理解为模仿的话,等于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受教育者永远无法超越被模仿的对象,相当于也否定了创新。这样的“学”肯定不是我们所认可的答案。因此,对于“学”的认知模糊,导致了我们在教学行为上的迷茫与混乱。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主要针对施教者(教师)来说的,而“学”主要针对受教育者(学生)来说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是被动的,“学”才是主动的。所以笔者认为,“学”的本意应该是对知识主动探寻的过程。然而,主动探寻过程中必然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或疑问,这说明问题应该是由学生学来的,而不是被教来的,故简称“学问”,而非“教问”。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总感到学生启而不发,那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在没有产生疑问之前,教师把问题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结果。由于教师的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当然就会无所适从了。学过后需要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故简称“学习”,而非“教习”。没学会的疑问称作“问题”,学会的疑问被称作“知识”。因此,问题靠“学”得,知识靠“习”得,而“教”得的应该是学习的智慧(即学习的规律与方法),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真正内涵。比如被称作思维工具的语言和文字,基本上都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主探寻获得的,人出生后,大人教你什么语言,你就接受什么语言,教你汉语,你学汉语,教你英语,你接受英语,而无法自主选择,所以说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也因此,运用掌握的语言和文字去获得新的知识就成为了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与途径。
  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绝不是暂时的事情,也没有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就不用再学习了的。因此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也才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虽然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自主获取,但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探寻学习规律与方法需要很长的周期,所以才需要老师给予获取方法的辅导与帮助。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以至于很多学生到高中都不能自己总结学习方法,这不正是需要我们反思教学的原因所在吗?
  3.会独立学习的人才会创新
  知识虽然可以被教会,但实践和学习才是终身需要的,知识只不过是我们实践和再学习的工具罢了。因此也才有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论断。如果想达到“不教”的境界,就必须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即学是为了会学,而不只是学会。学会的往往是知识(技术),可以被动接受获取;而会学的是智慧跟能力,必须主动探寻才能获得。主动探寻必然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及问题,解决问题依靠意志,意志转化为成功或创新,成功或创新激发再次探寻的兴趣跟动力,然后,产生再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创新和提高。因此,我们要抓住基础教育时期知识内容相对浅显的契机,全力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如果让学生错过这一培养“会学”的最佳时期,那么,很可能学生一辈子都不会独立学习,当然,也就缺少了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怪不得我们的先人都能创造出四大发明,而我们当今的国人却很少有原创性的知识与技术上的创新。原因就是我们的先辈们在实践当中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却苦于没有现成的知识技术可以使用和借鉴,在这种矛盾碰撞当中,先人们只能通过独立学习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创新。而我们已习惯了使用现成的知识,习惯了被别人教,因此失去了独立学习的机会,失去了创新的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古人的许多智慧在当今一点儿也没有过时,我们很多的“标新立异”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因为它一点儿也没有超过前人,顶多也就属于偷梁换柱的“偷窃”行为。这也是为什么魏书生总强调要大家“守住”的缘故吧?
  诚然,中国的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学习规律与方法的掌握本身就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学习规律,积累学习的经验与方法,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当作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而不是学习目标的时候,学生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至于创新,则需要在会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必要的意志和打破常规的勇气,然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效课堂下的拼音教学,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文章从运用儿歌、利用图画、通过游戏等方面入手,进行多彩活动。同时创设生活情景,将生活带到拼音课堂,同时把拼音运用到生活中。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理想的效果,力求实现拼音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拼音;高效  “学会”教学,就像学会生存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存在终点。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功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很平凡,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教学法公式化。如何突破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反映心灵,当务之急应从开拓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赋予平凡生活以不平凡的内涵。具体做法有:细化教材,灵活模仿;精选范文,用心揣摩;激趣引导,发散思维,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平凡;挖掘内涵 
期刊
【摘 要】数是最古老的数学概念之一。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数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深化。作为一名一线的基层数学教师,我对数系的扩充及其基本理论,特别是数系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数系扩张;数系基本理论;复数系  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的思考背景  2003年4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人民教
期刊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首先要体现“活动”:由于小孩子个个爱动,对‘活动”是情有独钟的,有活动就乐于参加。因此,活动课就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动口、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在活动中实践,应用数学知识。  1.活动课要灵活多样  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空间大,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没计,可以延伸拓展书书本知识。也可适当增加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期刊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基本条件,针对我校政史地组整体忽视书写教案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的缺陷,我想就如何写好教案,申请政史地教研组长进行一次校本研修培训,以此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结合学校领导意见,特制定本计划。  1.培训目标  紧紧围绕“如何写好教案”,通过校本培训,使政史地教研组教师转变教育观
期刊
定语从句在高考中是从来未间断过的语法点,也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一大难关,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仍是考察的重点。为此要掌握好这一语法项目,除掌握定语从句的基础知识外,笔者认为应突破一下几个方面:  1.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及关系副词除了起连接先行词和从句的作用外,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们分别在定语从句中的担当成分。确定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最妙的办法莫过于:“代入先行词——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教学力珐和教学过程应该提倡多角度、有创新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才能让学生获得一张自己捕“鱼”的好“网”,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阅读期待,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阅读期待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即生活经验、
期刊
【摘 要】生物实验活动是中学生物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实验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这些都是生物学实验应该赋于的教育价值和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价值;实验习惯;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品质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基础科学课程,生物学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观察中推导和论证得到的。19世纪以
期刊
【摘 要】高效的导入方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知识。数学课的导入方法还很多,不过,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我们都要做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激发;巧设悬念;趣味故事;温故知新;导入  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初中数学枯燥无味,事实也是如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
期刊
数学是—门基础学科,直接影响我们的广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怎样学好数学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1.最重要的是兴趣  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刑.可以说现在所有的学科都是不能离开数学的,很多学生不能更进一步发展主要就是因为数学给卡住了。所以不能给自己任何学不好数学的退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