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忽视专利说明书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般而言,谁拥有的知识产权越多,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正因如此,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因专利说明书措辞不严,造成产权纠纷成为众多产权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些企业麻痹大意,专利说明书写得不明不白,许多本属于自己的专利却成了别人的。这样的例子在国外也时常发生,美国一家公司拥有一件制作蛋糕的专利,却因为一时大意,在专利说明书中把原本应该用“at(在)”的地方用成了“to(到)”。结果,使自己的专利权利大大缩水,被别人钻了空子。最后,在涉及该专利的诉讼中,尽管该公司请了非常著名的律师,花了上百万美元的诉讼费,但最终还是败诉。
  这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不要以为对发明创新成果申请了专利,获得了专利授权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一个企业的专利一旦问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就可能被别人找漏洞,钻空子。这样就会使企业专利权利的稳定性面临很多挑战。如上文的例子,因为专利说明书中某个措辞,就可能使企业的“专利”大大缩水,就可以导致专利权人无法有效使用其权利。
  时至今日,不少企业对于专利说明书都缺乏深刻的认识,以为撰写专利说明书只是小菜一碟。有的企业舍不得花钱请相关专业人士,就自己“茅房边栽菜——将就屎”,还有的企业在撰写专利说明书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喜欢用“极端”的修饰词,比如“必要的”、“唯一的”等,本来是想以此说明发明的优点。殊不知,由于专利权利的要求,必须以说明书的字词为依据,这些“极端”修饰词的使用,华而不实,弄巧成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最终导致缩小专利权利的范围,影响企业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和权利的稳定性。
  毫无疑问,上述种种对待专利说明书的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等于是给企业专利技术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旦这个“隐患”被人“点燃”,发生“爆炸”,企业的专利就会“伤筋动骨”,企业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作为企业,要想自己的专利申请在获得授权后,保持权利状态的稳定、具有“攻击性”与“杀伤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就要重视专利说明书的撰写工作,认真对待,慎之又慎,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
其他文献
家住呼和浩特市幸福小区的张宏斌,在一家银行上班,40多岁的他特别喜欢搞发明创造——针孔望远镜、钢琴式电话、方便集邮册、国际麻将、保龄球外形饮料瓶……  张宏斌的头脑里仿佛充满了奇思怪想,而且这些奇思怪想里总是充满商业价值。    发明曾受央视关注    在张宏斌的证书里,笔者看到…张有点发黄的奖状,上面写着“张宏斌同学荣获《小小发明家》竞赛三等奖”。张宏斌说,这是1981年他上初中二年级时,参加《
1何谓智慧? 智慧,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汇.但是,要问“究竟何谓智慧”?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通常人们的理解是:智慧就是智力和聪明.《辞海》上解释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
办公室工作,是落实领导决策的重要部门,只有具备'肯干、会干、实干'的精神,牢固树立创新的观念,勇于打破旧框框,探索新思路,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困难面前把办公室工作做
清华、北大两名经济学家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北方五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寿命。  该研究受到国际关注,但有健康领域的科学家质疑该研究的科学性。  研究者均为经济学家  7月8日,这篇名为《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两位研究者均为经济学家,分别来自北大和清华。  该论文用统计学的方式得出结论:上
第48届IMO的第四题是由捷克提供的一道平面几何题.此题浅显简明,内涵丰富,颇具思考性.笔者经探究,得到了异于原参考解答的几种较为简单、明快、有趣的别证,现介绍如下,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