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来源 :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aich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新疆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其有效探测范围内2010-2018年暖季出现的229次不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雷达主要回波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比.结果表明,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本地发展型三类,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且因天山地形作用主要发生在天山北坡.凝练出各区域各类型雷达主要回波参数阈值,总体而言:南疆短时强降水阈值小于北疆,伊犁河谷最大,阿克苏地区最小;伊犁河谷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北疆和巴州北部短时暴雨的最大回波强度大于50 dBz,南疆西部和阿克苏地区分别大于45 dBz、40 dBz;径向速度图上大多数个例能够监测到强辐合,受特殊地形影响,南疆西部和天山北坡监测到的强辐合较多;由超级单体造成的短时强降水在阿克苏地区发生相对较多,在其他区域为小概率事件.新疆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为小概率事件.新疆短时强水和短时暴雨最大回波强度阈值总体上高于中国中东部地区.
其他文献
为实现宽速域大空域飞行,面对称布局逐渐成为新型航天飞行器的典型特征,随之而来的还有横航向耦合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失稳现象等.文章阐述了新型航天飞行器横航向耦合问题的成因和研究重要性,给出了针对耦合失稳模式和新型控制策略的综合验证方案,通过CFD-RBD仿真方法验证了荷兰滚失稳模式和副翼操纵耦合失稳模式的正确性,通过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它可降低舵偏需求45%以上.
针对ECMWF模式在2020年我国江淮流域超长梅雨期暴雨雨带预报中的不确定性,选取10个典型的狭长暴雨雨带,基于对象诊断方法(MODE)对雨带东西段的位置预报偏差、稳定性以及偏差的连续性等进行分析,并基于集合敏感性方法(ESA)分析揭示雨带典型偏差特征的关键天气系统.结果表明:雨带东段的预报不确定性总体高于西段,尤其是到了中期预报时效,预报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短期时效内,雨带东西段均存在偏北的系统偏差,雨带西段的漏报率低于东段,稳定性和连续性均好于东段;中期时效内,雨带东段的预报误差增长较为明显,且纬度预
高速面对称飞行器大空域、宽速域和大攻角变化范围的飞行特点,导致失稳模式多、稳定性差、通道耦合严重、姿控难度大等系列问题,为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文章针对高速面对称飞行器抗失控设计难题,基于耦合稳定性与可控特性理论研究,综合考虑总体多专业设计约束,发展了飞行器总体抗失控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多专业参数对总体性能与稳定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对飞行器的总体性能、稳定性与可控性进行综合优化设计.
近年来,中国几个EF3级以上强龙卷导致了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龙卷尺度非常小,发生频率非常低.中国虽然目前尚不具备业务预报龙卷能力,但随着新一代天气雷达及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网、现场调查和数值模式的发展,龙卷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中国龙卷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有利的天气背景以及环境条件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认识到不同天气背景下有利于龙卷产生的环境条件不尽相同.龙卷风灾现场调查流程和分析技术已经较为完备,2016年江苏阜宁EF4级龙卷等多个强龙卷都得到了详细规范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为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数据.对孕
平板的自由下落是一个经典的流体力学-动力学耦合问题,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针对二维平板自由下落的非线性特性,文章通过耦合求解N-S方程和运动方程,以期认识其非线性特征.从不同初始角度对平板自由下落状态和轨迹的影响出发,分析了运动状态的相轨线和频谱特性,以及其中的非线性系统特征.研究发现,在平板自由下落初期,不同初始角度下平板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常为非周期性摆动或小幅翻滚运动.在自由下落后期,平板自由下落最终呈现周期性摆动或翻滚运动,运动模态归为一致,初始角度对该模态没有影响.
为开展全球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和模拟,以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模式GRAPES为基础,发展了水平0.1°×0.1°分辨率的球面准均匀阴阳网格全球非静力模式GRAPES_YY.选择2020年7月6-8日出现在安徽南部的一次强降水个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0.1°×0.1°分辨率GRAPES_YY模拟结果,结合FNL 0.25°×0.25°再分析资料、逐时降水融合产品和雷达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受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由稳定梅雨锋上的不断东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模拟的
利用梅雨监测、降水量观测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和海表温度等资料,对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季入梅日期偏晚、长度偏短,梅雨量呈南多北少分布且总体偏少,并且是1951年以来梅雨带在长江以南停滞结束时间最晚的一年.三个子区中,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基本同步,江淮区出现空梅.6月上旬末至中旬前期冷空气势力的增强,阻碍和延后了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进的进程,导致了东亚大气环流型由冬季向初夏季转换时间偏晚及江淮流域入梅偏晚.5-6月印度洋海温偏暖
2016年7月7日凌晨,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南京出现突发性局地特大暴雨,MCS发展持续近8 h,包括对流触发、准静止后向传播、强降水超级单体和冷池驱动四个阶段,造成严重内涝.利用多普勒雷达、自动站、风廓线、中国区域再分析、江苏融合同化分析等多源资料详细分析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和MCS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尺度前倾高空槽过境诱发地面低压,加强了地面辐合,形成上升运动,触发了线性对流风暴.3~6 km高度西南气流显著增强,β中尺度次级环流左侧被抬升和γ中尺度低层低压与西南气流的有利配置,使
利用常规气象站、自动站、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等多种资料,对2015年7月29日和2018年7月14日两次过程对比分析后发现:两次过程在200 hPa上均存在一个东风带涡旋,500 hPa是类似东风波的系统,850 hPa处于副热带高压环流中,因此这两次过程是在东风带高空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处于东风带中的涡旋系统与台风、东风波等系统显著不同,其垂直方向上并不深厚,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湿度较高但温度较低,系统本身不像台风
202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 mm,较常年同期(105.2 mm)偏多12%;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3℃.月内共出现了10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其中1次降水活动与台风有关.共有4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活动,其中台风卢碧先后登陆我国广东和福建.月内,南方遭受暴雨洪涝灾害;西北东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华南西北部、江南西南部及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