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抽象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有的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实践经验或体会,容易接受.有些概念则较为抽象,加上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如,(1)对于速度公式v=s/t的理解,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s/t的理解,学生就难以理解,此时教师要务必讲清匀速直线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是定值,是不变的;无论运动多长s或t,v与s和t无关;s和t总是成正比.同时对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v=s/t的理解,务必教学生将s和t对应,或者弄清求的是哪段s或哪段t的平均v.(2)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学生会错误的认为ρ与m和v有关,这时要讲清ρ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同种物质ρ=m/v的理解,教师要讲清同种物质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同种物质ρ的意义:密度ρ是定值;密度ρ与m和v无关;同种物质m和v成正比.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除了做好实验外,还应着重强调其物理意义.
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所以,对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直接用实验来加强感性,且学生又未充分具备知识基础的教学难点,往往可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
二、前概念的干扰
例如,(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是否变化”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推力、拉力、速度、面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滑动摩擦力就会发生变化.而不会从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角度去分析.(2)在探究“压强是否变化”时,学生总是认为重力、拉力、推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压强就会发生变化,而不会从压强只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角度去分析.(3)在分析“浮力是否变化”时,也不会从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角度分析.(4)在讲“力和运动”后,学生始终抛开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现象.如,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学习.这时教师务必要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的作用也可以运动;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然后再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在讲“功的概念”后,学生虽然对物理上规定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很熟悉,但总是认为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是做功的.这时务必要讲清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的做工和物理学上做功的区别,从而真正理解物理学上做功的意思.
这些都是受前概念误导,分析时容易受无关因素的误导,抓不住本质,导致概念掌握不牢.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造成一些障碍.这时丰富的感性认识是防止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实验,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后,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定律或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易懂.
三、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1)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后,学生难以分清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特别是分析静摩擦力有没有变化时,还认为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不知道从平衡力的角度分析静摩擦力.(2)在学习光的折射后,学生无法分清岸上的人看水里的物体和水里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是光从哪里射向哪里发生折射现象.
这些告诉我们,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会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继的学习产生了困难,这种现象叫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相近、相似知识的辨别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还要注意归纳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之,要突破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必须先找出形成难点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一、概念的抽象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有的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实践经验或体会,容易接受.有些概念则较为抽象,加上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如,(1)对于速度公式v=s/t的理解,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s/t的理解,学生就难以理解,此时教师要务必讲清匀速直线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是定值,是不变的;无论运动多长s或t,v与s和t无关;s和t总是成正比.同时对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v=s/t的理解,务必教学生将s和t对应,或者弄清求的是哪段s或哪段t的平均v.(2)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学生会错误的认为ρ与m和v有关,这时要讲清ρ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同种物质ρ=m/v的理解,教师要讲清同种物质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同种物质ρ的意义:密度ρ是定值;密度ρ与m和v无关;同种物质m和v成正比.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除了做好实验外,还应着重强调其物理意义.
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所以,对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直接用实验来加强感性,且学生又未充分具备知识基础的教学难点,往往可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
二、前概念的干扰
例如,(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是否变化”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推力、拉力、速度、面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滑动摩擦力就会发生变化.而不会从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角度去分析.(2)在探究“压强是否变化”时,学生总是认为重力、拉力、推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压强就会发生变化,而不会从压强只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角度去分析.(3)在分析“浮力是否变化”时,也不会从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角度分析.(4)在讲“力和运动”后,学生始终抛开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现象.如,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学习.这时教师务必要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的作用也可以运动;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然后再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在讲“功的概念”后,学生虽然对物理上规定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很熟悉,但总是认为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是做功的.这时务必要讲清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的做工和物理学上做功的区别,从而真正理解物理学上做功的意思.
这些都是受前概念误导,分析时容易受无关因素的误导,抓不住本质,导致概念掌握不牢.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造成一些障碍.这时丰富的感性认识是防止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实验,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后,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定律或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易懂.
三、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1)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后,学生难以分清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特别是分析静摩擦力有没有变化时,还认为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不知道从平衡力的角度分析静摩擦力.(2)在学习光的折射后,学生无法分清岸上的人看水里的物体和水里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是光从哪里射向哪里发生折射现象.
这些告诉我们,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会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继的学习产生了困难,这种现象叫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相近、相似知识的辨别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还要注意归纳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之,要突破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必须先找出形成难点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