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陶诺斯与最“牛”艺术史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希臘神话中,宙斯诞生于克里特岛狄克提山的岩洞。不过,有关克里特岛最神秘的故事来自于牛头人身怪“米诺陶诺斯”与克诺索斯迷宫的故事。据说克里特王米诺斯因为对海神不敬而受到惩罚,海神让米诺斯的妻子帕西法厄爱上了一头牛,因而生出了米诺陶诺斯。为了掩盖家丑,米诺斯请雅典的代达罗斯建造了一座复杂的迷宫,将米诺陶诺斯困于其中,并且命令雅典人每9年都要向他进贡7对童男童女,用以供奉牛首人身怪“米诺陶诺斯”。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人统治着富饶强盛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只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人而已。直到19世纪德国传奇考古学家施曼在希沙立克的考古发掘大获成功,才将传说变成了现实。施里曼并没有接受专业的考古训练,他甚至破坏了遗址现场的许多墙体,还对发掘品进行监守自盗—为了获得当地政府的挖掘许可,施里曼曾许诺“所挖掘到的物品,一半要归土耳其考古博物馆;凡是他所发现的遗址,要在发现地予以保留,其原有结构不得破坏”,因此,施里曼的行径也受到了同行的诟病。(参考迈克尔·伍德《追寻特洛伊》)但是,痴迷于《荷马史诗》的施里曼还是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他找到了迈锡尼城址!令施里曼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荷马史诗》中描述的那个“被葡萄紫色海水包围的克里特岛”。在特洛伊战争中,正是克里特王米诺斯的孙子伊多墨纽斯带领着80条船只与阿伽门农的军队一起攻打特洛伊。
  
  英国人伊文思爵士的考古专业背景与“业余”的施里曼不同,伊文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其父是有名的古文物研究者和收藏家。因此,虽然伊文斯并不是克里特文明的最初发现者,也不是克诺索斯最早的挖掘者,但他却让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重见天日。克诺索斯宫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曾经历多次破坏和重建,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毁后再未修复。克诺索斯宫确如迷宫一般:其依山而建,中心是一个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庭院,庭院四周围绕着1500间宫室,这些宫室大小不一,厅堂错落。克诺索斯宫的柱廊更令人惊奇,朱红色的柱子上粗下细—这是建筑师为矫正视差而有意为之。宫殿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壁画、陶器以及其他手工艺品,尤其是壁画,色泽艳丽,内容多为轻松愉悦之景,如有在牛背上跳跃翻腾的杂技艺人,有头戴百合花和孔雀翎毛的国王,也有打扮入时的女孩。神话中的克诺索斯宫是为了困住嗜血的牛首人身怪而建,当雅典城第三次进贡时,雅典的王子忒修斯主动请缨混入献祭队伍中,以除掉米诺陶诺斯。忒修斯向父王埃勾斯承诺事成之后,他会将船上的黑帆替换成白帆。英俊帅气的忒修斯对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一见钟情,她给了忒修斯一个线团和一柄宝剑。忒修斯将线团的一头系在了迷宫的入口处,然后跟着滚动的线团一直往前走,用宝剑杀死了米诺陶诺斯后又顺着线团走出迷宫。成功杀死米诺陶诺斯的忒修斯带着阿里阿德涅离开了克里特岛,但在归途中忒修斯梦见了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声称他早与阿里阿德涅有婚约,如果忒修斯不把阿里阿德涅留下来就会降下灾难。敬畏酒神的忒修斯将可怜的公主留在了荒岛之上,忒修斯伤心之余忘记把黑色船帆换成白色的,等待儿子凯旋的老国王埃勾斯看见了黑色的船帆,以为儿子已经葬身克里特岛,便跳海自杀。人们为了纪念老国王埃勾斯,就将他的葬身之地命名为“埃勾斯海”,中文译为“爱琴海”。
  
  克里特的王后帕西法厄爱上了一头牛的故事看起来荒诞不经,却有着深刻的神话学意义。在这个古老的神话中,克里特的国王米诺斯本身就是牛的后代—米诺斯是宙斯化身为牛与欧罗巴相结合而生的,米诺斯受到惩罚也是因为他藏匿了本应该献给海神波塞东的一头牛,因而,牛首人身的米诺陶诺斯可能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纵览人类的艺术历程,牛也是人类最早描绘的动物。早在1.2万年至1.7万年之前,原始人类就用画笔表现出栩栩如生的野牛形象,这就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它们是旧石器时期最为著名的洞窟艺术。阿尔塔米拉有“始前的西斯廷礼拜堂”的美誉,它发现于1879年。原始艺术并不因为它们是原始艺术家的随笔而稍显逊色,相反,这些茹毛饮血的史前人类用画笔展示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动物造型生动准确,甚至做到了“形神兼备”。《受伤的野牛》中的野牛弓着身体倒地,但怒目圆瞪,牛背处呈现出极富张力的“C”型,仿佛倾尽全力准备发起最后的进攻。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制作年代要稍早于阿而塔米拉洞窟壁画,其中《领袖的牺牲》记录了史前残酷的狩猎生活:一头中箭的野牛与死去的猎人。躺在地上的狩猎人是鸟头人身的奇怪组合,旁边的鸟形权杖揭示了其部落首领的身份。《野牛》的造型语言极简,三角形的牛头、夸张的牛角以及壮硕的身体和有力的四肢则像是出自现代艺术家的手笔。不过,这些壁画都画在了隐蔽幽深的洞窟深处,在缺乏现代照明设备的史前时代,原始艺术家们的精心之作并不是出于艺术欣赏的目的。相反,史前人类比我们现代人更为“功利”,学者们普遍认为洞窟壁画是原始人实施巫术的结果:他们在所画动物身体上摁下的手印和画下的箭头预示着在实际狩猎活动中获得丰收。正是由于史前猎人们对猎物的熟悉,所以洞窟壁画的动物们造型准确生动,艺术家们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野牛、野马、鹿、羊等动物形象。同样热衷于用极简造型语言表现牛的艺术家还有20世纪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毕加索也喜欢米诺陶诺斯的故事,他将米诺陶诺斯视为男性旺盛精力的象征。毕加索并不喜欢如古典画家那样放大故事的某个细节,而是试图讲述整个故事:米诺陶诺斯出现在画面的最左边,巨大的牛头让神话中的怪物格外显眼,牛头怪面对的是手拿鲜花与蜡烛的小女孩,两者之间是一匹载着受伤女斗牛士的马,一个长着络腮胡的男人站在梯子上回望,远景中两个女孩从窗户中看向这个混乱的现场,鸽子暗示她们是和平的象征;远方的地平线上还有等待英雄归家的帆船。这幅《米诺陶诺斯》也被视为《格尔尼卡》的视觉来源,是毕加索对表现战争场面的尝试。相比《米诺陶诺斯》,《格尔尼卡》更令人震撼,也足以代表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绘画成就。1937年,德军轰炸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毕加索用《格尔尼卡》表现自己的震惊与气愤。画面中并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奔跑呼救的落难者、抱着孩子尸体绝望哭泣的母亲、失去生命体征的遇难者以及嘶鸣的马匹和目睹一切的牛。毕加索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选择最有特征的角度将物象重新组合。毕加索的观察方法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而表现手法又如古埃及绘画的“正面律”法则—在埃及人的观念中,艺术家是可以“使人活着的人”,因此,为了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埃及绘画中的人是侧面的脸、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腰以及侧面腿和脚的奇妙组合,这样有效防止了透视缩短法对人物形象的损害。最后,如果说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主义绘画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方法,那么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绘画则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表现方法,他们极大影响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再次欣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品读每件作品中所凝结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心血,再一次缅怀革命前辈们的风范,追忆当
苏虎 字凡夫,号空轩主人,汉族,1968年出生于武都。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甘肃省艺委会副主任、民盟甘肃省书画院副院长、民盟陇南市艺委会主任、民盟陇南市书画院院长、陇南市美协副主席、陇南市政协委员、武都区政协常委、民盟武都区委员会主委、武都区美协主席、武都区书画院院长、武都区美术馆馆长。  东行路上,陇南大地一片秋光,偶然之机得与苏虎邂逅,彼此十分投缘,心智似乎亦能相近。寒暄几句,觉此人有胆有
1936年2月,“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在南京举办,引起轰动。展后,徐悲鸿赞其作品“笔法生动,无八股气”。赵望云因此获得“三千画家之唯一”的盛誉。  赵望云是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中国画之巨擘,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新中国西北地区文物事业之父,长安画派奠基者和创始人。他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和划时代特征。他不仅开宗立派,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条民族的文化之路。历史证明,这条大道
摘要:以淮麦33为试验材料,通过药剂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研究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晚播稻套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拌种剂1号、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使出苗率分别增加4.78、3.64百分点,使基本苗数分别增加9.31%、4.59%;至拔节期,拌种剂1号、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处理使小麦带蘖数分别增加2.17个、2.13个,使小麦单穗粒数分别增加3.12、2.55粒,使穗数分别增加39.6万株/
《神农本草经》记载,茶是由上古神农氏发现并作解毒之用。秦汉时期,茶已经成为饮用之物。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逐渐普及,张华《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比屋之饮”的大众饮品。这一方面得益于唐人对茶叶功效的正确认知。例如,《唐本草》记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疹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顾况《茶赋》更是充分肯定茶的诸多益处:“滋饭蔬
第一次盗走《昭陵六骏》的“二骏”  著名雕塑史家王子云教授提出,中国雕塑可分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三大类,自成体系。就陵墓雕塑的外流来说,最著名的要数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浮雕中的“拳毛騧”和“飒露紫”二骏石刻。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即选定距京城长安以北百余里的九嵕山北麓为墓地,是为中国陵墓“因山建陵”之始。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下葬,昭陵营造共历时13年。为了向后人夸耀他统一天下的赫赫战功,特在
受禅表碑(拓本局部) 隶书 三国魏此碑文辞婉丽优美、气势磅礴,书法凝重遒劲、结构谨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这段政权更迭频繁的漫长历史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并未抑制思想的解放,反而推动了艺术创作的演进。关于古和今、新与旧的论辩始终未停,此间兴起的“玄学”思潮与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杂糅并蓄,进而催发了人文思潮和新学风的不断涌现。  当魏晋名士赋予文
摘要:以红将军/M26、红将军/Mark和红将军/CG80等中间砧的不同砧穗组合为试材,研究不同矮化中间砧对红将军树体生长、光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不同砧穗组合树体树干粗度、树体总枝量逐年增加,其中以红将军/CG80树体粗度最大、树体总枝量最多,而红将军/M26树体粗度最小、树体总枝量最少;红将军的枝类组成在不同中间砧间均表现为长枝占比逐年降低,而短枝占比逐年提高的变化趋
花鸟图绢本设色 宋 赵佶  纵观中国绘画史,宋徽宗在其中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具有帝王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队伍里,徽宗的艺术造诣与修养远胜唐太宗、李后主、宋高宗、明宣宗、清高宗等人。另一方面,徽宗是两宋绘画风格转变背后的重要推手,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宋元之变”的先声。  徽宗是一流的画家,南宋著名画论家邓椿对其艺术的评价是:“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结合徽宗的传世作品我们可以判断,邓椿
关键词:TBP;β微管蛋白基因;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亲缘关系  DNA分子标记技术因多态性高、检测方法简单、快速、表达产物不依赖于植物的发育阶段和环境因素等优点,在作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与克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品种指纹图谱绘制及遗传纯度检测等方面应用广泛[1-2]。遗传多样性是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程度。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对于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