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冯克利:“干脏活的”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克利这几年比较关心“前近代”和“近代早期”。他的微博2014年已停更,标签仍写着“干脏活的”。就像他翻译的每本书一样,他说这是他的态度,不管别人懂不懂。
  2001年,有位香港学者见到了来港访学的冯克利,得知眼前这个人就是《学术与政治》的译者后,连说“你翻译得太好了”,专门请他吃了顿饭。冯克利回到济南后,给这位学者寄了一本签名版的《学术与政治》。
  这是众多译作中,冯克利最看重的一部。在他看来,很多学者也是因为这本书知道了他。这种读书人之间特有的相遇,就像他翻译韦伯著作时与其灵魂产生碰撞的感觉一样,让他“喜悦”,而且“社会有反响,说明没瞎忙”。
  冯克利与友人共同翻译的《民主新论》,自1992年出版以来,至今仍是政治学学子的案头必读书。随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下称《乌合之众》)、《致命的自负》《哈耶克文选》《邓小平时代》等陆续出版,它们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萨托利、哈耶克、韦伯、勒庞、傅高义等西方大师的思想带着冯克利的痕迹,进入中文阅读群体。
  译作之外,他说他的写作多为“应景”,“看到那么多大师的作品,自己都没有勇气写东西了”。但是,这颗于济南历山脚下出发,以字作为武器的“大脑”,通过译作展示他的态度,以求能行“匡正社会”之效。
  近些年带学生、关注公共空间的同时,他把精力也放在引进保守主义著作上,他认为保守主义在中国被大大低估。他不太喜欢与学术圈的人打交道,认为他们“有学识,没个性”。他的朋友更多来自企业界、法律界。他说中国学术界要“警惕西方学术规范,它就像是中国很早之前的八股文,强调逻辑化”。
  不久前,高全喜从上海回北京,路过济南时找他喝了顿酒,告诉他说,自己正在编《民国法政丛书》。
  众多的细节中,他感知到了时代风气的变化,“但怎么变,变化有多大不好说”。

你就会想不公平的原因


  从别墅到农家乐需要步行15分钟,冯克利选择让家人开车带着一行人去吃饭。在等菜上桌的间隙里,他说着哈耶克和人工智能,感慨哈耶克带给他的感触:人类是在合作中发展的,而不是在竞争中。
  7月的濟南闷热。入夏以来,冯克利就住到了郊外,那里有一栋他2016年才入手的小产权别墅,距离他在市里的家需要半个小时车程。他不会开车,往来基本依靠家人。
  其他别墅周末才会有人,冯克利则一直都在。有时住在市里的家人不放心,就看别墅附近的监控录像。“山脚下,那么多房子,不是周末的话,往往就我们一处房子亮着灯。”
  冯克利把烦闷夏天里读书、写作的时光放到了这里。家人认为他在生活琐事方面“小错不断”,所以尽量不让他沾手。希腊船长送的烧烤炉子,如果来自克里米亚的女婿没时间操作,谁都吃不上“好吃的烤肉”。妻子不愿住在别墅,但是冯克利的生活又需要她打理,有些事情,譬如说从北京等地寄过来的文件、书稿需要衔接,她索性也就当起了家与别墅之间的“快递”。
  冯克利爱喝酒,很多时候晚上在家里喝洋酒;女儿没怀孕前,还能陪他喝一杯。他有一个用来装酒的小柜子。摄影师建议他站在酒柜前拍张照片,他笑笑说“形象不太好吧?!”但还是站在柜子前挡住众多的酒瓶子,“摆拍”了一张照片。
  山东有两个“冯克li”名声在外,另一位是《老照片》主编冯克力。身边学术圈的人都说他俩是山东的骄傲。两人住在同一条马路的两侧,不时有些互动。有人寻到山东来,偶尔会把两人搞混了,这样的乌龙也成为了佳话。
  冯克利自认为是一个“边缘人士”,但还是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他,邀约讲课、翻译、写作抑或是采访。他认同“这背后的原因是思想的价值与力量”的说法。近些年来,除了官方媒体外,还有一些新媒体也找过来约稿,稿费比传统媒体高,他也因此认为“如果可以一直这样,写字的人就能凭着手艺有一个体面的生活”。
  现在的冯克利,有时也反省自己为什么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政治思想上,“可能还是跟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期待有很大的关系”。
  冯克利的父母都是党的干部,文革时受冲击比较大,“母亲自杀,父亲甚至有一段时间被视为‘叛徒’,逃到外地去”。
  文革10年,冯克利经常处于孤苦伶仃的状态,“虽说没受多少罪,但确实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大的政治环境,以及父母为了事业投身革命,后来又遭遇种种磨难这样的经历,让冯克利开始思考。“就是你想绕开政治都不可能。因为你总能感到一些不公平。你就会想这些不公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自然而然就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和政治有关系。”
  这样的背景以及关心政治的倾向,对于当时出身于知识分子、干部家庭的群体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其中的个体,冯克利试图通过不断阅读、翻译和传播,来回答自己以及他的读者“更多个为什么”。

学英语,只是想给自己开扇窗


  其中的媒介是语言。
  冯克利学习英语始自70年代后期。1975年,20岁的冯克利进入山东省图书馆工作。当时馆里有很多旧的外文书籍,还有从教会里收来的英文书,“看了以后干着急,因为看不懂”。冯克利加紧学英语,为的是“给自己开一扇窗户”,就是朴素地想满足自己看闲书的愿望,“从没想过要成为译者”。
  1977年恢复高考时,冯克利的英语大概考了满分,但是外语成绩是参考分,不算在正常总分数内,而他的数学考得不好。所以那一年,等来的是省内一所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冯克利就没去读大学,继续在省图书馆工作。几年之后,“以工代干”地读了武汉大学的函授班,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大学毕业生”。
  至1982年,省图书馆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冯克利打好了英语阅读的基础。“虽然可选择的阅读量不多,但是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之后,由省图书馆进入省社科院工作,让冯克利的英语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因为省社科院要建自己的图书馆、资料室,需要买外文资料,“那时候会外文的人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省社科院就委托他去订相关外文文献。冯克利就把自己喜欢看的书单也加了上去。“好在省社科院经费比较充足”,优秀的外文资料经过冯克利的筛选,源源不断地进入社科院的馆藏。
  连着三四年,冯克利基本就没读过中文书,后来“读英文和读中文的速度差不多”。渐渐地,西方文明里的思维、理解以及修辞方式等,他越来越熟悉。在那个原本没什么书可读的年代,冯克利凭着外语,让西方文献的启蒙之光照进了自己的头脑。哈耶克、萨托利等,就在这段集中阅读英文书的时间里,进入冯克利的生命轨迹。
  其实除了英语,他还曾学会了法语,也自学了意大利语、俄语,不过都没有像英语这样坚持下来。
  时间告诉他,长期阅读西方文明给他带来了更开阔的眼界,这为他后来另一朴素的想法做了铺垫:分享看到的好书,分享他看到的西方文明。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思想界初步活跃。“年轻的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恢复工作后的知识分子在讨论政治话题”,但是冯克利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还停在文革以前,而他当时看到的资料都是80年代后出来的,应该说看到了80年代的西方,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主义。所以1988年,他拿着萨托利的《民主新论》找到了时任新华社编辑的阎克文,两人一年后共同完成了翻译。
  关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冯克利有自己的认识。“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是在认识、学习、批判西方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西方对于中国现代史的意义再怎么夸张也不过分。如果不了解西方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会给我们处理自己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的弊端。因为我们现在头脑中的很多观念都是西方灌输的,就包括中央文件用的很多词都是西方的,而不是中国古代的词语。”所以,要有人继续做西方文明的翻译者,做西方大师与中国之间的桥梁。
  回想起来,“那时候读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没有丝毫的功利心,完全就是好奇心。但也不能强求现在的人,现在的人越来越意识到时间是有价值的,你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哪里,里面有自己对于价值的判断和取舍。而那时候的时间不值钱。忙也没用,因为机会少。”冯克利对《南风窗》说。

轻微的人格分裂是优点


  冯克利有过一段经商经历,这段经历与中国一桩惨烈的飞行事故有关。
  1988年,北京飞往重庆的一架飞机坠入稻田,机上有四通公司1/3的高管、重要客户和经销商,其中包括冯克利的一个朋友兼同事。在此之前,这位朋友经商,冯克利经常帮他做事情。当时中国流行办“三产”,山东省社科院也办了自己的“三产”,主要涉及刚刚起步的办公自动化产业,合作对象正是当时最火的四通公司。
  之后,冯克利和朋友一起办了个小公司。虽然经营得不错,但是他“放不下看闲书的癖好。尤其是企业爬坡的阶段,就不能看闲书”,后来他索性把企业转给了别的朋友。
  他也曾开过唱片店,他不认为唱片店是经商,“就是爱好。就是想分享”。有很多人问冯克利怎么会喜欢古典音乐,冯克利认为更多是天生的,有些人脑子里有那根神经,音乐来了,就能形成共振。他曾看到一组西方数据,定期消费古典音乐的人和定期消費色情产品的人比例差不多,都是5%左右。“这说明爱好古典音乐和好色一样,与人的生理系统有关。”
  开唱片店的时候,他把零碎时间用起来,翻译了《哈耶克文选》。“翻译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自己去连贯思维,只需要读懂原著,理解意思,用得体的汉语把它们表达出来,所以零碎的时间可以用起来。经常半小时、半小时地用起来,但是如果要系统思考一个问题,半个小时肯定是用不了的。”
  对于曾经的创业所涉行业,以及“最早用286台式机、学五笔字型、用笔记本电脑”,冯克利觉得自己“挺新潮的”,这与“守着一盏孤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翻译工作”,“看起来有点不搭啊”,说完以后,他笑得仰过了身子。
  冯克利有很多让人看起来不搭的地方。曾有一个读者形容读了他的《尤利西斯的自缚》后又见到他本人的感觉是“真是被那优雅睿智的文字欺骗了,以为作者是精致考究的绅士范儿。某年会议一睹真容,哇,地道的山东幽默妙人,无丝毫做作气”。
  对这样的不搭,他说:“轻微的人格分裂是人的优点。如果一个人是活得非常完整的统一体,这个人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性格上必须有一些张力,有一些矛盾的、对立的、冲突的、相互之间不搭的多样化。”

这么好的东西,内地竟没出版


  冯克利告诉《南风窗》记者,这些年他感知到的社会变迁之一是《乌合之众》的版税从2015年起涨了3倍。
  《乌合之众》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单个版本到现在20多个不同版本,即便如此,还能有这样的增量让他有点意外。他的理解是:“说明这本书普及到了社会各行行业,多少愿意读点书的人,可能都读到了这本书。一个解释是人们现在不愿从众,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他们要重新给自己找一个定位,而这本书可能在这方面能给他们带来理论支撑。”
  有学生对冯克利说,有人在知乎、豆瓣等平台,讨论过《乌合之众》不同版本的阅读体验。冯克利也看到那些,他说他特别欢迎具体的意见,“如果只是说语感不好,对于译者来说,怎么更好地完善?”只有一个人提过“赖不掉”的问题,冯克利将它在新版的《乌合之众》里做了修改。
  民国期间,也就是1932年曾有《乌合之众》的中译本,但是默默无闻,在中国思想史上没有留下痕迹。冯克利是看熊彼特提到这本书,在60年后的1992年用在中国刚刚起步的网络把它从网上下载下来。有一次跟刘军宁吃饭时,冯克利就说,“我这里有本好书”。刘军宁把这本好书介绍给一个在美国学过社会学的书商。《乌合之众》“译了一个月,序写了一个月,交给书商后一个月就印出来”。现在来看,这本耗时最短的书,反而是冯克利最挣钱、传播最广的一本书。   冯克利最刻骨铭心的翻译体验来自《学术与政治》,“不到7万字,修改了7遍,确实很震撼”。冯克利最早看到的《学术与政治》是台湾钱永祥先生的版本,他想,“这么好的东西,内地竟然没有出版?”他找来了英文版、德文版,一一核对。到最后交稿前的那段时间,“抱着电脑,躺在沙发上,字斟句酌地修改,真是很享受的”。
  对比现在,冯克利说,90年代的翻译还有一笔不菲的收入,现在就非常辛苦。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他的工资涨了20多倍,翻译的稿费涨了最多3倍。这同时也造成一个大问题,翻译质量大大下降,找不到很好的人去做这件事。所以他认为,对译作挑毛病这件事不太合适,“不公道,他们收入非常低。但是15年以前的譯作,可以挑”。

给政治一个态度


  2004年,冯克利从山东省社科院跳到山东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那是一个朋友找了几个与他有关的朋友,写了一个联保,就像举荐信一样,交给山东大学校办,山东大学给冯克利破了例。
  冯克利当时在社科院待了20多年,他想“再不换地方,就得在此地老死终生啊”,而且,“也应是一生中唯一可以换工作的机会了”。
  大学的节奏与社科院工作时的节奏“差不多”,一周上一下午的课。回过头想想自己曾经的工作单位,“图书馆、社科院、大学,都是宽松散漫的环境,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还被认可,对社会还有点作用”。
  在山东大学,冯克利主要做与保守主义有关的教学。冯克利发现,台湾曾有学者总结过民国时期的保守主义,也编写过书籍,但这些书籍有一个问题:更多偏向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学的讨论非常少。“或许也有,但是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们被忽略掉了,尽管他们的思想可能很有价值。”
  反过来看,“这些年中国也在重新认识历史,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学者,都开始重新整理他们的文献。这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风气”。在新的时代风气之下,冯克利的一个博士生做了名叫“保守主义评论”的微信公众号,“半年多的时间,有了3万多粉丝”。
  冯克利的微博2014年已停更,标签仍写着“干脏活的”,微信公众号则写着“政治是什么说不明白,但政治不是什么能说明白”。就像他翻译的每本书一样,他说这是他的态度,“别人懂不懂”,他也管不了了。
  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他说,跟排斥一些政治理论有关系。“政治是任何社会都免不了的一个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政治还是有一种幻想的。但是这种现象,你怎么认识它?人类社会最健康、最得体、最完美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政治社会,依然免不了肮脏的事情。政治作为人类不得已而发展出来的行为领域,它不可能干净了,不干净的成分多少而已。”
  那么,“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不是怎样让政治多么清明,而是让政治不那么肮脏”。西方对此有一个认知:政治家基本的素质之一是敢在粪坑里洗手。“你必须得作恶,就看你对恶的认识是什么。你要是作恶以后,还自鸣得意说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西方健全的政治传统里这是一种非常恶劣、不耻的事情。如果你作恶以后,你知道是恶,你一点都不敢炫耀,这是健康的态度。伟大的政治家,包括华盛顿、林肯等,你去看他们的履历,都会有为了胜利而做出的恶。”
  就像希特勒和罗斯福的区别,“不是说希特勒恶贯满盈,罗斯福没作过恶,区别是他们对恶的认识不一样”。
  在罗斯福那里,“阴谋诡计是不得已而这么做,是为了战争的取胜,但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耻辱”,而希特勒“占领一个国家就会说我的军队多么强大,杀了多少人完成了这件事情,他认为作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其他文献
程焕文现任资讯管理学院教授(二级),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
2019年10月25日,人群聚集在智利圣地亚哥广场,抗议皮涅拉政府  2019年的拉丁美洲,从年初委内瑞拉的“双总统危机”,到10月厄瓜多尔与智利的动乱,乃至11月21日哥伦比亚约有25万民众参加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的罢工游行,导致次日晚首都波哥大实施全城宵禁,全球化民主资本主义(Globalized democratic capitalism)反作用力引发的社会动荡,恐将持续到2020年。国际货币基
时序更替,岁在戊戌。  春天,是一个代表希望的季节。一年很短暂,在时间的历程里,不过是滴水之于沧海。假设一切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一年对于一个人的理想,小有进展,便足可欣悦;而对于一个民族的理想,就更是千里跬步,道阻且长。  所以,相较“希望”而言,“自信”这一指标或许更有理性的意义。冬去春来之际,更宜抚心自问:过去一年,我是否在成长?面对世态与未来,基于成长的自信增强了吗?  一个人若时时被自信
出租车司机张浩然出生于1988年,他的父辈27年前从甘肃榆中迁到玉门市的某个农场,后来搬到距离玉门镇2公里的镇上。2003年,玉门市政府搬迁至玉门镇,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利好。  他说他能明显感觉到玉门市这两年的变化,“有很多公园都在建”,他父母的房子升了值,他自己又买了一栋房子,“去年是2000多元钱一平方米,今年已经涨到3000多元钱了。”他初中毕业,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打工,新疆、山西,“现
丈夫秦嘉学习PUA,她没说好歹。  PUA,全称Pick-up Artist,是搭讪、攻略和猎捕异性的一项技巧,理论、实践交互,又称“泡学”。  她想,只是泡学,又不是“炮学”。  不过,现实正在逾越字面上的差异。从程序员苏享茂之死,到ayawawa等,隐蔽的“邪教”气质的PUA群,见诸报端。  更有触及红线的。有PUA組织被曝,成员动用了“迷药”“春药”,其他人却热心围观,甚至主动献计。  孔唯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旁有一条路叫牧华路,它被喜欢拍摄飞机起降的“飞友”们誉为最佳拍摄地,每天都会有很多人聚在附近看飞机起降。  张清是个资深的“飞友”,已经“看飞机”五六年,他说最大的感受就是“飞机起降越来越密集了,一两分钟就一架”。  他看到的是往來成都的越来越多的航班,也是成都向外越飞越快、越飞越远的翅膀。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来自民航资源网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球最繁忙机场前50名排
雷墨资深主笔  无论怎么解读美国政治中的“特朗普现象”,都无法回避“身份政治”这个话题。他的当选与执政,乃至能否成功连任,“身份政治”都是很好的解释维度。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约翰·塞德斯与另外两位学者合著的《身份危机:2016年总统选举以及关于何为美国的战斗》,从身份政治角度对那场大选与美国政治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解读。  他们认为,民主、共和两党内部的变化,早已预示了特朗普的胜选。竞选重点转向
猥亵事件发生的校内停车场  12月6日,下午6点,上海财经大学女生小文,通过自媒体发出了一封举报该校副教授钱逢胜猥亵自己的公开信—《独家|曝光!上海财大会计学院已婚知名教授钱F胜在校园内公开将女学生锁进车内性骚扰》。  这封万字长信,披露了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如何被当时的任课副教授钱逢胜主动加微信、网络骚扰,最后以“车上继续说(讲题)”为由,被锁在车内实行强制猥亵的经过。  举报信中描述,钱逢胜强
深圳大芬村周边没有快捷酒店。我想尽量多感受大芬村的日日夜夜,就选了离大芬村最近的路边的一家简易旅馆。  它叫“大芬旅馆”,跟很多都叫“旅馆”的同类一起在一条街的同一侧。老板爱笑,笑起来,眼睛就像是弯弯的月亮。旅馆上下6层楼,房间很多。衣服洗了以后,可以晾晒在6楼的露台。这种感觉有点像作风粗野豪放的青年旅舍,但又没有青旅里四处飘荡的青春韵味,而是更市井、更世俗。  所有的都可以凑合,但是被子有股怪怪
波兰执政的法律与正义党(PiS)不久前颁布的一部引起争议的法律,因为将“波兰死亡集中营”这样的表述定义为刑事犯罪,而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这项法律的目的,却远远不止于让人们注意言辞。  上述法律规定,“公开并违背事实地”指责波兰民众或政府应该对“纳粹罪行”,或者构成反和平罪、反人类罪或战争罪的“其他罪行”负有责任或共同责任,可能将面临罚款或长达3年监禁的惩罚。  诚然,“纳粹罪行”是由纳粹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