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课不能草草收场,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一堂完美有效的结尾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美妙的结尾能使成功的课堂锦上添花。结课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下面是笔者对结课艺术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巧设悬念,回味无穷
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而不发,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案例1:教师讲授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的结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二、冶情励志,激发激情
好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案例2:《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三、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一堂好课既要考虑导语的设计,更要设计好与导语相照应的结束语。因为,这样的结尾更有利于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前后浑然一体与自然延伸。案例3:教学《采薇》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种痛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孤独的滋味。《采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为了使全课前后保持一贯性,课堂上我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霏霏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幽怨的叹息。课后,请同学们以‘风雪归途起笔’将《采薇》改写成散文。”这样结尾实际上是对导语那一问的具体化:开始的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结束时又有了详尽的分析。此时,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心迹有了较为真切的把握,写出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延伸课外,开阔眼界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语文教学既担当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拓展式结尾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带着在课堂上获得的智能张力,自觉开拓认知空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案例4: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以全面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342500)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美妙的结尾能使成功的课堂锦上添花。结课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下面是笔者对结课艺术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巧设悬念,回味无穷
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而不发,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案例1:教师讲授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的结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二、冶情励志,激发激情
好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案例2:《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三、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一堂好课既要考虑导语的设计,更要设计好与导语相照应的结束语。因为,这样的结尾更有利于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前后浑然一体与自然延伸。案例3:教学《采薇》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种痛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孤独的滋味。《采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为了使全课前后保持一贯性,课堂上我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霏霏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幽怨的叹息。课后,请同学们以‘风雪归途起笔’将《采薇》改写成散文。”这样结尾实际上是对导语那一问的具体化:开始的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结束时又有了详尽的分析。此时,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心迹有了较为真切的把握,写出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延伸课外,开阔眼界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语文教学既担当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拓展式结尾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带着在课堂上获得的智能张力,自觉开拓认知空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案例4: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以全面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3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