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的尹林平

来源 :广东党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林平(又名林平),是抗日战争以来广东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三次临危受命,肩负重托,力挽狂澜,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他的英雄业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和传颂。1981年,我曾采访林平,他向我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使我对这位老前辈有了更多的了解。
  林平,江西兴国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转战赣南、闽西边区。他作战英勇,曾负重伤。治愈归队后,指挥红三团开辟闽南游击区。以后到厦门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厦门临时工委书记,推动当地抗日救亡的开展。1936年冬,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派员前往接上组织关系,他就转到广东,先后参加张文彬主持的南委和广东省委领导核心工作。从此,林平就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名字与广东党组织的历史紧紧连在一起。
  
  一、受命任曾王部队政委,重整队伍
  
  1940年,曾生、王作尧两支队伍被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包围,突围后东移海陆丰,又受重挫,800多人的部队只剩100多人。正在部队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党中央发来“五八”指示,电令即返回惠东宝敌后前线,坚持抗日自卫斗争。广东省委贯彻中央指示,成立东江前线特委,任命林平为书记兼曾王两部政委。林平立即布置所属各县党组织全力掩护和支持部队西返。9月,他在宝安召开“上下坪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委指示,总结经验教训,整编队伍,在东宝惠敌后前线作战略展开。他不仅为这支初建的部队带来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部队军事和政治建设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使队伍不断取得重大的胜利,一年之内人枪扩大10倍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他和廖承志、张文彬等坚决执行中央命令,组织部队和地方党组织与有关方面通力合作,胜利完成抢救困留在港的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光荣任务,还把抗日游击战争推进到港九地区,受到党中央的表扬。由于战争的艰辛和工作的操劳,林平的心脏病发作,爬百米山坡也要歇息两次,不能坚持工作。张文彬要他离开部队择地疗养。不久,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我宝安地区,我军两战失利。林平获悉,不顾病情严重和生命安危,立即赶回部队,给指战员们极大的鼓舞和教育。杨康华曾满怀深情地给我讲起林平这段故事,他说:“当我看到林平抱病赶路,策杖而归的时候,内心感到强烈震撼,一个老红军高大、坚贞不屈的形象鞭策着我,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部队有了主心骨,很快转危为安,并得到发展。林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部队指战员的由衷尊敬和爱戴。1942年,省委任命林平兼任广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武装斗争。
  
  二、出任省临委书记,扭转危局
  
  1941年、1942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顽固派先后破坏中共江西、广西、粤北省委和南委等领导机关,廖承志、张文彬等许多领导人被捕(张文彬后牺牲在狱中),南方地下党处在严重的危机中。1943年1月,党中央任命林平任新组建的中共广东省临委书记(兼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政委)。
  


  林平不負重托,坚决而又迅速地贯彻南方局的指示,在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暂停组织活动,及时做好党员干部的转移和隐蔽工作,实行“三勤”(勤业、勤学、勤交友)方针,等待时机恢复活动,避免了继续受破坏,保存了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同时领导敌后前线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东江纵队,林平兼政委。1944年8月,以林平为首的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根据广东将全面沦陷的形势,贯彻中央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决定全省恢复地下党组织活动,开展全省的抗日武装斗争。党中央批准了这一部署,毛泽东还作批语称赞林平“似很有办法”。在此期间,林平领导审查和恢复国统区党组织活动,听取负责粤北省委事件善后工作、事后转移隐蔽在郁南的欧新等同志的汇报,决定恢复西江地区党组织活动,成立西江临工委,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三种形式,即党直接领导;别人搞起来,党派人进去,经过改造成为党的武装;与别人合作一起搞。根据林平的指示,中共西江临工委在郁南成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阻击日军西侵。在林平的领导下,其他地方党组织也迅速恢复活动,抗日武装斗争向全省推开。1945年7月,中共广东区党委成立,林平任书记,统一领导全省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斗争。东江纵队到同年秋,发展到12000余人,其他地区的人民武装队伍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抗战胜利时,广东党组织发展到2万多人,人民武装发展到近3万人。广东、华南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
  
  三、肩负香港分局重担,开创华南新局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实现全国的和平民主,党中央进行了许多斗争。广东党组织也面临着严峻的内战形势。国民党反动派先后调集8个军的兵力进攻广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企图一举消灭人民武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保存革命力量,林平领导广东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坚决进行自卫斗争,还飞赴重庆出席周恩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挑动内战,屠杀人民的罪行,赢得中外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此同时,林平又一次组织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武装撤退、转移和隐蔽。首先是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主力西撤十万大山,后转入越南;接着是东江纵队2583人(包括广东大陆其他部队的部分骨干)北撤山东解放区;再就是潮汕等地党组织和韩江纵队大批干部和人员南撤南洋各地。其余人员复员。在北撤谈判中,廖承志曾发表声明,北撤后,中共在长江以南不再自动进行武装斗争。为了应付内战再起,林平在赴延安时请示刘少奇,同意留下少数骨干和武器坚持隐蔽斗争。经布置,各地党组织改设特派员制,留下武装1900多人分散各地,偃旗息鼓,避免授人口实。
  林平原拟北撤,后党中央考虑广东斗争的需要,决定林平留下,兼任在香港成立的中共港粤工委书记。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林平任副书记(书记方方)。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已攻占革命斗争指挥中心延安,并大举进攻各解放区,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而华南,远离中央,孤悬敌后,主力北撤,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林平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抱着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与方方一起,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建立华南革命斗争指挥中心。他们根据中央的指示,及时作出恢复华南武装斗争的决定,并把华南划分为粤赣湘边等七大战略区,制定“建立边界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派出大批干部分赴各地,整顿和建立党组织;依靠北撤后留下的武装骨干迅速组建队伍,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1948年4月,林平离开香港,亲赴粤赣湘边第一线指挥作战。战场上,他纵横驰骋,指挥若定,运用毛泽东“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军事思想,使部队不断取得胜利和发展壮大。同年底,党中央任命他担任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4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称华南分局,林平为副书记。5月,书记方方北上参加赣州会议,

中央决定林平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可见对林平的信任。林平直接指挥的粤赣湘边纵队是华南七支游击纵队中最大最强的一支部队,达3.8万余众,雄踞在粤赣湘三省边境,并建立了大块游击根据地,大大推动了华南地区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到解放前夕,华南各地人民武装发展到10多万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大好局面,这在全国国统区来说是少有的。仅广东境内,就建立了24个地委和近百个县委,党员发展到3万多人,人民武装达8万余人,还普遍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全省参加农会的农民约150万人,广大乡村已获解放,解放区人口约135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在1/3的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为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华南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曾来电高度赞扬华南分局工作有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与林平的英勇奋斗和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林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应彬曾撰诗怀念林平:
  帷幄运筹多决胜,
  阵前挥指屡称雄。
  岭南今日花千树,
  化作心香尽献公。
其他文献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实现“还政于民”。对于“总统”选举,虽然蒋介石迟迟不肯参选,但谁都清楚非蒋莫属。不过,对于“副总统”选举,尽管李宗仁最早打出了竞选的旗帜,但因蒋介石的极力阻挠和反对,整个选举过程还是一波三折,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幕活灵活现的选举闹剧。    不顾反对,李宗仁执意参选    早在19
期刊
灯楼角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西南海滨,三面环海,东为角尾湾,南与海南岛澄迈县相望,西临东场湾,有一角状沙滩前伸入海。灯楼角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约3公里,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也是中国海岸的最南点。该角面积约3000平方米。这里有银白的沙滩,玲珑的贝壳,洋人留下的房屋、水井遗址,并有挺拔的绿椰,葳蕤的木麻黄,婆娑的路兜勒,悦目的闲花野草。登上灯楼角远眺,海阔天空,烟波浩淼,千帆竞
期刊
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是一根标杆,是一种导向,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重用“老实官”,是有效抵制用人方面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它倡导的是求真务实、踏实肯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好品质、好作风、好风气。   “老实官”主要特征是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这样的“老实官”,文化素质、思想境界均比较高,能恪守心灵的真实和“做人”本分,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搞文过饰非,不玩
期刊
毛泽东知人善用    毛泽东身边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毛泽东对军中诸将的指挥才能、谋略水平、品质特长知之甚深,因而能因其特点委以重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统战、作战计划等方面的事都委托给善于出谋划策的周恩来,自己只关注最关键的主要问题和最主要的战场。毛泽东在发出作战电报前,总要征求其他四大书记的意见,如果情况紧急,往往只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所起的实际上是副统帅和总参谋长的作用。
期刊
记述改革开放文化旅程的  《前沿文化纪事》问世    《前沿文化纪事》作者唐瑜曾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省文联党组书记多年。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调到文化部门,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化领域随着改革大潮出现的新现象,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并予积极引导。国家文化部负责人曾说他是全国最早研究文化市场的厅长。他和文化部门同事们的努力和胆识,使我省文化领域富于改革开放特色而引人瞩目。  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写的系列文章,从
期刊
她原名邓贞子,这个十足的女性化的名字,伴随她度过了从女童到少女的花季岁月。日本军队进攻中国大地的炮火,迫使她放下书本,走进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从此,广州知识女性中少了一位淑女,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却增加了一名女战士。邓贞子变成了邓戈明(意为为光明而战)。  1938年10月,当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广州城时,刚从中山大学毕业、入党未满一年的邓戈明,按照上级指示,义无返顾地奔赴敌后,宣传组织群众,坚持珠江
期刊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毛泽东则是我们党人民民主的倡导者和光辉典范。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曾强调: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
期刊
2008年3月17日,吴仪,这位共和国历史上第三位女副总理正式卸任、淡出政治舞台。“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从卸任那天开始,吴仪果然在众人面前“消失”,没有任何参加活动的报道、没有题字、没有出书……她说到做到,但我们却无法将她忘记。  是啊,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无法忘记这位自称“小女子”,而被外国政要称为“中国铁娘子”的“女强人”。是她,在非典肆虐时临危受命,兼当了卫生部部长,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决定
期刊
自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推出一大批理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多来出版的研究著作在600部左右,发表的研究文章,从2003年1月至今,仅中国期刊网上登载的便达到一万篇之多。本文拟就五年多来国内出版、发表的有关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的热点问题做一简要述评。    一、成果概览    (一)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  关于
期刊
原本一块普普通通的怀表,平淡无奇,但它几易其主,凝聚着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友谊与共产党人之间的同志真情,感人至深。  1920年,瞿秋白作为《晨报》的新闻记者来到莫斯科。当时的苏联正值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经济十分困难。在苏维埃政府号召捐献时,瞿秋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金壳怀表献了出来,而苏维埃政府为表达对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中国同志的革命友情,又回赠给他一块钢壳怀表。从此,它一直伴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