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德:秦东革命播种者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尚德在陕西创建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陕西建立团组织;第一个在陕西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在陕西建立农民协会;第一个在陕西创办职业学校……
  由于采访行程安排之故,从渭南市赶到王尚德烈士陵园,已是下午四点五十五分,距陵园下班只差五分钟。入伏的高温天气中,王尚德烈士陵园除了看门大爷,就是我们一行4个记者。
  王尚德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樊家村,1986年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在王尚德烈士安葬地修建而成。
  陵园大门前有一大型石雕,表现的是渭华起义的一个场景。石雕后面有16个红色大字:“尚行利群,不忘初心;德昭后辈,砥砺前行”,将王尚德的名字嵌入其中。
  走进陵园大门,迎面是王尚德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门前柱子上的一幅对联总结了王尚德的一生:赤水竖团旗传播马列发祥地,渭华播火种策动农运领路人。
  纪念馆后面的开阔地,是祭奠烈士活动广场。不远处的一座高约6米的纪念碑,书有“王尚德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碑后的小树林里,是王尚德烈士的墓冢,高约3米,外观呈圆锥形,底部直径约6米。在墓冢后面竖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写着“王尚德烈士之墓”七个红色大字。
  建立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
  1891年,王尚德出生在临渭区向阳街办郭壕村。生父郭兆清,系前清秀才。王尚德两岁丧母,因兄弟姊妹多,他被过继给了舅父王兴贵,改姓王。王兴贵家境殷实,耕种有三十余亩土地,并在赤水镇开了一个小杂货铺。
  6岁时,王尚德在本村读私塾。1908年,考入渭南县城象峰学堂。1911年转学到西安健本高小,后考入西安法政专门学校。1918年秋,考入武昌中华大学。
  王尚德在武昌求学期间,适逢恽代英在武昌学生界建立了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定时开会,讨论社会问题,探索革命真理。他被互助社的活动所吸引,并加入了互助社。在这里,他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书刊,结识了萧楚女、李求实、施洋、林育英(张浩)等进步青年。他们经常围绕如何改造中国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潮加以比较、分析,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2年,王尚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同林育南、张金保在武昌第一纱厂附近开办了一所工人文化夜校,通过学文化的方式,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工会,发动工潮,声援了粤汉铁路工人和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
  7月,王尚德从中华大学毕业。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受董必武的派遣,他回陕开展革命工作。
  9月,王尚德等筹集资金在赤水镇南的法济寺旧址建立了私立赤水高等小学。
  法济寺是一座经年失修的古刹,当时有大殿一座,配殿三座,由一名姓陈的道士看管。王尚德的办学方案遭到县教育局长王述道否决,于是,他动员父母卖了十几亩好地及赤水街的店铺,还拿出一些积蓄,整修了法济寺,新盖了两座教室,并从武汉购了织毛巾、制造肥皂、粉笔的机具,以工助学。
  渭南赤水私立职业高等小学1922年9月开始招生,1923年改为私立赤水初等职业学校(下文简称赤职)。开国上将张宗逊便是赤职入学的首届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正在建校的王尚德在法济寺发展了张浩如、刘建侯两名团员,建立了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赤水团的组织创建不久,王尚德通过恽代英、李汉俊与团中央取得了联系。此后,团中央即将党、团中央的文件及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陆续寄到赤职。
  王尚德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及课外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他在国文课教学中,选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资本主义浅说》《阶级斗争》《今》《秀才造反论》等作为教材讲授,并将当时出版的进步报刊《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武汉中学月刊》《共进》《平民之友》等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他还组织学生办墙报,定期开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常识后,他便鼓励、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当地阶级斗爭的现实,给《向导》《中国青年》《西安评论》等刊物投稿。
  自1922年下半年起,王尚德便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到华县、三原、西安等地。他同王复生(华县咸林中学教员,中共党员)在赤职召开会议,建立起青年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1924年春,他通过在三原上学的赤水籍学生姚志哲、薛应选、杨纯德三人,在三原渭北中学、第三师范建立起青年自进团;又通过由咸林中学转学到西安成德中学的张秉仁,在该校建立青年进步团体——青年文学社。同年夏,他同陈述善在华县高塘的谷堆小学建立起进步青年团体——高九青年同志会。
  1924年5月30日,武止戈受团中央派遣到渭南赤职,指导王尚德于1924年6月建立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干事会, 8月改称为团赤水特别支部,王尚德任书记,张浩如、刘建侯分别任宣传干事和组织干事。赤水特别支部直接受团中央领导。
  赤水支部是陕西的第一个团支部,赤职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党团骨干。
  1925年2月1日,王尚德主持召开了赤水、西安团组织及华县、三原进步青年团体联席会议,决议成立华县、三原两地团的支部。同年暑假,他同魏野畴、耿炳光、李子健、关中哲、赵葆华等在三原县城举办了暑期讲学会,参加讲学会的有西安、三原等地百余名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他担任宣讲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农民运动课程。9月,他同陈述善建立起共青团华县谷堆支部,直属团赤水支部领导。上述地区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为党组织的创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25年9月,团中央和中共豫陕区委派吴化之到赤职对团赤水特支进行整顿。1925年12月,将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张宗适等六七名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王尚德任书记。中共赤水特支成为渭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陕西农运的领路人
  1923年冬,根据陕东人民深受封建压迫、生活极端艰苦的实际状况,王尚德与华县进步人士郑云章等密议采用鸡毛传帖的方式,策动渭、华两县农民进行“交农”。
  “交农”是农民为了反抗苛捐重税,相互联络向官府交送农具,表示停止农业生产活动而举行的类似罢工的一种群众性示威方式。鸡毛传帖是交农信息传递、相互联络的一种秘密方式。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人对之多有更直观的了解。
  1923年11月19日和1924年1月5日、6日、18日,先后爆发了渭南县固市、东西两塬和华县高塘十余万农民的交农运动。渭南两塬交农时,愤怒的农民打死恶绅田德全,县知事孙秉文惊恐万状,慌忙出告示,宣布“各项派款一律豁免”。
  这次交农斗争震动了全国,《中国青年》杂志及上海许多报刊均对此作了详细报道。陈独秀为此在《向导》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评论,指出“农民自救,只有‘聚众反抗’这一条路”。从此之后,王尚德的名字传遍渭华大地、渭河南北。
  1925年春,王尚德与高塘团组织的负责人陈述善一起发动农民武装,驱逐陕西督军刘镇华出陕。10月,王尚德派张宗适(团赤水特支书记)、雷光显在渭南县东张村创建农民协会。
  东张村有42户人家,算是一个中等偏大的村庄,雷光显就是东张村人。在雷光显、张宗适等人的努力工作下,在王尚德、张翚、金鼎五、李彦武等人的鼎力协助下,东张村农民协会终于1925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
  大会由雷光显主持,前来祝贺的有渭南青年社、渭北青年社、国民党华县县党部、渭南旅原(三原)学界同乡会等十五六个团体的代表列席参加。大会按事先确定的12项议程进行,以民主方式选举雷光显、张文俊、张铎、张家离、张振华五人组成农协委员会。委员会设文书、事务、交际,分别由农协委员兼任,并聘请张翚、冯志敬二人为指导员。全村42户,除甲长张贵珍外,其余全都加入了农协。会后,举行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作出了清理值年和甲长帐项、整理村风习俗、训练农协委员、解放妇女等项决议,并发出了《东张村乡农民协会成立宣言》。宣言指出:成立农民协会的宗旨就是使农民们团结起来,最后还呼吁:“农界的同胞们!请你们也照样组织起来吧!”
  东张村农民协会是陕西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民协会,曾被誉为“陕西农民觉悟之先锋”(见1925年12月15日出版的《西安评论》)。由于该村大力整顿村风民俗,私事、官事概由农会处理,向官府抗税不交,贫苦农民无不扬眉吐气。因此,附近各村纷纷仿效。至阴历年底,西张、北张、毕家、瓦塔、马家、孟家、赤水附近的淹头、甘家庄、青正堡等村亦相继成立了村农协。
  东张村农民协会不但开创了渭南县农民运动之先河,在陕西省农运史上也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笔,使渭南成为大革命时期全省少数几个农运最发达的县份之一。
  在此期間,华县高塘地区发生了民团因逼交烟款打死东阳小学学生雷易生事件,一时民愤沸腾。王尚德同陈述善、赵锡琰(赵和民)一起因势利导,领导了高塘地区农民反抗民团总长孙景福的斗争。他们以农民为主力,联合当地进步士绅,建立起高九公民会,结成统一战线,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孙景福,瓦解了民团武装,严厉打击了军阀势力和当地的土豪劣绅。
  1926年1月1日,在王尚德、方仲如等人领导下,陕东国民会议促成会议又一次在赤水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临潼、澄县、富平、渭南、华县等60余个团体,代表20余人。会议对发展各地国民会议促成会议、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发展国民党、发展农民运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作出了一系列决议。此次会议是陕东革命力量的一次空前盛会,对陕东国民革命运动及农民运动的胜利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6年春,军阀刘镇华率军10万进潼关包围西安,对陕西革命军民疯狂报复,并下令通缉王尚德等共产党人。同年5月,王尚德离陕赴粤,在黄埔军校负责宣传工作,并参加由毛泽东同志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1月,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陕西省执行委员会成立,陕西地区的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王尚德被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候补执委,后递补为农民部长;不久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印刷局局长。
  3月27日,陕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王尚德任负责人之一。他积极投入农运活动,使陕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至5月底,全省建有农民协会的县达50个,会员41万余人,农民自卫武装数达10万人以上,是全国农运较活跃的地区之一。
  6月1日,陕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王尚德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7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在陕西进行“清党”,白色恐怖笼罩西安古城。王尚德按照党的指示,返回家乡,以教师的身份,在赤水和高塘一带发动农民,恢复农民协会,发展党团组织。
  积极推动渭华起义
  1928年的渭华起义,是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是北方地区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运动和革命军队相结合的武装起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这样评价:“渭华起义是我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在我国北方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并题词“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渭华地区组织武装暴动。
  1927年冬,王尚德离开家乡潜赴洛南县黄村,在中共领导下的许权中部队工作。
  1928年4月下旬,王尚德返回渭华地区,参与崇凝区及高塘地区一些村苏维埃政权的筹建工作。5月1日,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渭南县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崇凝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渭华起义的开始。
  1928年5月,在刘志丹等同志的领导指挥下,以华县高塘、渭南崇凝塔为中心的渭华地区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和革命军队相结合的渭华起义。起义持续了五十多天,建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和区乡两级苏维埃政权四十八个,创建了约200平方公里、数十万人民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   接着,渭南赤水镇、阳郭镇、三张镇、华县高塘镇的广大农民和市民,也都纷纷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暴动大会。
  王尚德又赴洛南,向许权中部队介绍渭华一带农民斗争的情况,迎接部队出山。5月中旬,许权中旅由潼关十二连城抵达华县瓜坡镇。当晚,旅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立即起义。经过准备,召开军人大会,宣告许旅武装起义,脱离军阀混战,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及其军事委员会。全军战士群情激昂,举起工农革命军红旗,摘掉国民党帽徽,踩在脚下。部队改编后即赴高塘,于5月18日在高塘街召开盛大的军民联欢会,正式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
  在高塘镇举行的军民联歡大会上,王尚德讲话,号召人民在军队支持下,用武器埋葬旧世界,打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天下。
  农民暴动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结合,将渭华起义推向了高潮。面对敌人的三路围攻,面对数量是自己十几倍的敌人,激战数日后转入秦岭深山。
  后来,王尚德更名汪琴声,辗转于豫西南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此间,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于1929年春获释。不久,1930年夏,第二次被杨虎城部逮捕。杨虎城部队离豫入陕,释放政治犯,王尚德于年末获释。
  1931年春,王尚德回到陕西,有过一段短暂的办报经历,先后在杨虎城部十七师《声报》社以及《西北文化日报》工作。
  王尚德在《西北文化日报》上揭露“清乡团”的罪行,呼吁社会公正舆论声援渭华一带的革命群众。他同宋绮云一起,通过南汉宸(中共党员、时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给渭、华两县委派了进步人士任县长,关押恶绅王佐、郭毓坤、郭瑞周、史子衡等,迫使他们给受害的群众赔偿损失,打击了“清乡团”的嚣张气焰。
  永远的红色赤农
  1933年冬,王尚德由西安返回家乡,决定在家乡创办赤水农业职业中学(简称赤农)。他对朋友和学生讲:要创办一所革命的学校,这所学校不仅要区别于一般学校,而且要比一般的学校办得更好。他还说:这个学校要由高小到初中,再到高中,逐步发展。
  然而,在30年代贫穷的陕东农村,创建一所私立的完全中学是极为困难的。王尚德决定先在当地创办一批实业,一方面服务于当地群众,一方面为建校积累财资。他利用滚雪球的方法,在渭南县城和赤水一带先后办起秦峰木厂、赤水棉花运销售合作社(内设有轧花机、打包机,购买了发电机作动力)、信用合作社、皮裘厂、砖瓦厂,修筑了慈惠渠,并利用水力开设了农丰面粉厂。1935年,他通过于右任的关系,从省长邵力子处得到一笔4000大洋的建校补助费,并得到十七路军将领赵寿山等一定数额的资助。他还动员丰原西伍村一个孤寡老妇,临终前将20余亩土地捐给学校,以地租收入做经费。
  为减少支出,王尚德经常和学生到赤水河滩背运沙石。到上海为学校购置仪器时,他路过南京请于右任书写了校牌及校徽。仪器购好后,为省运费托赵寿山军长用军车运回。他亲自到上海力达学院,动员教务长赵葆华(中共党员)回赤水担任了教务主任,同时聘请了十多位饱学之士担任教师。1936年冬,“私立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终于挂牌招生。
  学校除开设文化课外,还设有园艺、农作物等课程,实行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在校舍西侧开辟了面积约20余亩的农场,作各种农林科技试验。由于经费来源有保证,教职员工工作努力,贫苦的学生也能得到免费上学,因而深受群众欢迎。惟独王尚德自己只知日夜辛劳,不取一文薪金。
  王尚德决心把赤农建成陕东抗日运动的中心。他将在赤水棉花运销售合作社工作的共产党员单德敏调到赤农当工友,经他介绍,使其与姚明辉接上党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在赤农进步学生中培养、发展党员。
  1937年8月,一次性发展张克斌、姚碧池、肖金、左福太4名学生党员,建立了校党支部。次年秋,张克斌班里70%学生都入了党。赤农这所革命学校,如同20年代的赤职一样,又成为党在陕东一个重要据点。
  此后,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郭严夫(郭绍义)、刘庚、沈志民(宋仁远)、黑先生(赵希愚)等任陕东特派员来渭华一带工作。这些同志都被省委直接介绍给王尚德,然后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在赤农立足,开展活动。王尚德通过多种巧妙的方式掩护他们,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王尚德受党中央在延安创建抗日军政大学的启示,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教学中,以延安发行的《解放》周报及《抗日救国大纲领》《抗日统一战线教程》等书刊作为教材进行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之后,便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的教育外,王尚德还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政治学习和研究活动。王尚德常说:“有胆识的革命人才,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他一贯主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倡让学生对几种相反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争论中根据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从而判断、鉴别其正确与谬误。他组织学生办墙报,开读书会,讲演,辩论会,通过这些方式对抗日战争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为什么要坚持持久战”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七七事变后,王尚德组织学生举办抗日报告会、讲演会、辩论会,成立了抗日剧团、歌咏队、敌后救援队等,频频在渭华开展活动。他组织周边农民成立农协,开办夜校,宣传抗日主张。
  1938年初,日军侵占风陵渡,逼近潼关。为了在家乡一带创建抗日游击武装,王尚德率先在赤农开设军事课程,对师生进行军事训练。他将学校改为军事编制,全校统编为一个抗日大队,他任大队长。大队下设三个中队,中队长由各班级任教老师担任;中队下设三个分队,分队长多由党员学生担任。他还给师生配发了弹药,在县城郊挖掘战壕,进行实弹演习。
  1938年6月,学校已吸收党员40余人,建立起了中共赤水特别区委。这时,党领导下的渭南县抗日群众运动正向纵深发展,王尚德积极配合中共渭南县工委书记沈志民,从赤农抽调了一大批党员学生到县抗日义壮队、县民众教育馆及崇凝一带小学去工作。这些同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对推动当地的抗日群众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尚德对延安怀有深厚的感情,西安事变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儿女王允端、王允翕(王铁)送到延安。临行时,他写信给董必武和张浩说:“我把孩子交给党,托你们关照、教育他们。”
  1937年秋,河南省邓县的革命青年孟兆莲、李克林、李蒙岩等来赤水,王尚德通过宋綺云,将他们送往陕北。1938年下半年后,他同中共渭南工委书记王杰多次商议,又将一大批赤农进步青年(多系共产党员)送往延安。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为党在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
  1937年9月18日,经王尚德倡议,在东赤水的红庙召开了“九一八”六周年纪念大会,渭华一带参加大会的计有20余个抗日爱国团体,群众达万余人。王尚德在会上发表演说,阐述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
  10月,王尚德在赤农倡议召开了渭南县各界抗日救国座谈会,与会者有各界知名人士60余人。他在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深受与会者赞许。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部趁赤农放麦假之际,派特务闯入学校,逮捕了王尚德。狱中的王尚德,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坚持开展对敌斗争。入狱期间,阴云笼罩着赤农,王尚德写信给校长狄毓林,向赤农师生问好,恳请他们忍辱负重,克服困难,把赤农维持下去。他鼓励师生们说:“我不久就会回来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通过西北文化日报社具保,王尚德才获得释放。
  王尚德再次回到了赤水,成为当地的特大喜讯。赤农新增设的高农班新生刚刚入学,王尚德看到自己日夜为之牵挂的赤农在疾风暴雨中得到了发展,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悦。
  王尚德和狄玉麟等一起,对赤农作了扩建规划。他又四方奔走,筹集资金。对于建房木材,他们决定利用当地资源,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解决。王尚德联络地方知名人士和地方保甲,建立起渭华两河造林公司,自任总经理,李高见等任总工程师,这年冬及次年春,发动当地群众,自带干粮,沿赤水河两岸植树造林数万株。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中共组织决定派人保护王尚德赴陕北边区。王尚德对党的关怀极为感激,但他觉得自己眼睛高度近视,且认识的人又多,不易通过敌人封锁线;加之赤农新的一座教学楼在建中,他放不下自己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离不开朝夕与共的战友与学生。
  8月,国民党特务利用赤农放暑假之机,化装成摊贩在赤水一带走乡串巷,监视王尚德。8月13日清晨,王尚德被特务诱骗至赤农学校西侧的水渠边杀害,时年55岁。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接管了这所红色名校,先后将其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第四初级中学、赤水中学、五七大学、赤水农业职业中学,现为渭南军事博览园。渭南军事博览园是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按4A景区规划设计,建有赤水职业学校校史馆,展示了王尚德烈士的丰功伟绩。
其他文献
发展普惠金融是精准扶贫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系统GMM模型,对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样本期内,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全国均值以及各省市的测度值均在缓慢增长,但总体水平较低,东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二,贫困程度具有持续性,前一期的贫困程度对本期具有显著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有明显差异,普惠金融在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最明显,中部次之,东部不显著。第三,居民受教育水平、
突发公共事件对各级政府的执政力提出了挑战,而政府的应对方式又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以公众感知为视角分析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举措,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政府应对能力对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发现:政府应对能力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政府应对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其中透明性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另外,政府应对能力还通过公众责任归因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政府公信力,政府应对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公众责任归因产生差异性影响,公众责任归因显著负向影响政府公信力。
富平县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由12孔“内有乾坤”的窑洞组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关中地区连结陕北的地下交通最前哨,大量的情报、粮食、枪支弹药等物资经这里转运。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等党的领导人和一些进步人士经这里安全北上,到达延安。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个当年的秘密交通站,已成为新时代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基地。  7月14日,渭南市富平县是高温天气,烈日灼灼。但是,当记者
为了揭示低磷胁迫下蔗糖对杉木低磷胁迫响应和蔗糖代谢的影响,选用两种不同磷效率杉木家系M32和M28进行低磷胁迫下的蔗糖添加试验,分析蔗糖添加对低磷胁迫下杉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低磷诱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添加促进了低磷胁迫下杉木苗高、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叶组织蔗糖含量和根叶组织无机磷含量的增加,但仍明显低于正常供磷处理下添加蔗糖处理的杉木增量。低磷促进杉木叶中花青素
明清时期,沅水上游地区作为国家权力向贵州苗疆渗透的前哨基地,在不断的政区调整中被塑造成一个“非苗”区域.清初以来,随着军政控制和经济开发的齐头并进,归化苗疆的前哨向
在富平县美原镇仁合村,有一所已有百年建校历史的小学——仁张小学。19世纪20年代初,在胡景翼将军等人资助下,美原当地名士郝晓东先生主持创建富平二高(仁张小学的前身)。一百年来,仁张小学培养造就了无数优秀学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鲜为人知的是,仁张小学还是富平早期红色革命起源地之一。  1926年,盘踞在美原一带的反动军阀田生春横征暴敛,戮杀无辜,行类土匪。当年11月,田生春想让时任
渭南市“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讲解员大赛是渭南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亮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渭南市组织开展的“永远跟党走”渭南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及巡回宣讲活动,自2021年3月下旬开始,到同年7月下旬圆满结
基于1998—2019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应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分析框架的中英文文献,以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图谱展现,对国内外学者应用DPSIR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DPSIR分析框架研究发展都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中最重要的森林类型,然而以往对结构更为复杂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还很不足,限制着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库区森林发挥的涵养水源服务功能。以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结合室内测定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林冠层、林下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1年马尾林穿透雨量、干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1972.
1927年10月初,张子超、张智发、张先民三人在张智发家举行会议,成立了韩城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范家庄支部,张子超任支部书记,张智发、张先民任支部委员。  2000年,韩城举办了一次百年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范家庄支部的成立成功入选。大家一致认为范家庄支部的建立,是韩城革命的开始,是韩城党史的发端。  “这座房子至少有一百年了,看上去很普通,但这背后的故事却影响了几代人。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