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面镜子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教师?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教书育人的人。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甚至包括教师自己)一般简单地将“教师”理解为教书即教学生知识的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育人”这一项内容。由此,给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学生造成了几多伤害,我们的教育也就被扭曲成为应试教育,教师为学生的考试和好分数而教知识,学生为考试和好分数而学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分数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心中共同的宝,这宝中有几许无奈,几许被迫。分数高可以迈进好的小学、中学乃至重点大学,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长对学生及教师的考核评价也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而德育包括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些点缀。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单一化理解。
  其实,作为教师,“育人为本”应是其第一要务。陶行知先生曾讲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只有将“育人”作为根本,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教师要靠自身的道德修养言传身教,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此为师范”,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也符合我们对人才“德才兼备”的要求。教师要育好人,自己首先必须是“好人”,有良好的品行,能通过自己的人格示范,来熏染感化学生,让学生如沐浴在春风细雨之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活动和其课余在学校里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施以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教师在校外的一些言谈举止也会传入学生耳朵,给学生造成一定影响。要知道,学生对教师的效仿与监督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举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
  事例1:某教师发现班上学生喜欢课间相互投掷粉笔来嬉戏,此举既浪费钱财,也污染了教室环境,在学生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该教师在班上讲了几次后发现效果不大,后来她改变了策略。每次上课时,她都会在学生起立前把讲台收拾一下,尤其注意把粉笔头都收进粉笔盒内;在上课过程中,不小心从手中滑落的粉笔头她也会立即俯身捡起来。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不但自己渐渐形成了珍惜粉笔头这一好习惯,学生乱丢粉笔头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
  事例2:夏天,学校三令五申禁止男生穿拖鞋,但个别班级屡禁不止。后来学校政教处有关教师“逮着”几个穿拖鞋的学生问话。结果学生的回答让学校尴尬,他们坦言,上学穿拖鞋的确不应该,影响了校容校貌。但他们看到个别男教师也穿着拖鞋进教室上课,没有丝毫愧色。他们就觉得有点不服气。学校的规定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应该针对教师。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如果教师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去做呢?
  教师教育的天平过分地向“教书”这一头倾斜,说到底是由社会功利思想及短视行为所造成。社会、群众评价一所学校、一名教师、一个学生,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为参照点,于是教师的职称晋级、奖金发放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迫于压力,会在有意无意中忽略“育人”这一内容。但这一切不能成为教师放松师德要求的借口。因为教师在教书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时代潮流如何变化,作为教师都应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一个有师德的教师,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示范在教书过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于此,只有做好学生的一面镜子,才不负前人对“师范”二字的定义与期待。
其他文献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成为甘肃省定西市的支柱产业,2004年种植面积20万hm^2以上,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52%,总产量500万t,马铃薯贮藏期腐烂病日渐突出,造成损失严重,成为制约定
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属昆虫纲,鞘翅目,象鼻科,是慈竹的主要害虫之—。近年来在四川各地山区,慈竹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品种被广泛栽培,由于其良好的纤维和较强的快速再生能力,已广泛用作造纸原料。
无刷直流电机(BLDCM)选用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存在着调速精度低、转矩脉动大、抗干扰能力弱等缺点,模糊PID控制方法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在电机的电流滞环控制模块中,转速调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