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药剂有效成分用量162~324g/hm2,对赤霉病的防效达79.41%~91.23%,且对小麦安全,对产量无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戊唑·噻霉酮;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062-02
怀远县地处淮河中下游地区,为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具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流经境内的有淮河、涡河、茨淮新河等8条河流,水系较为发达。该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12万hm2,产量约79.2万t。小麦赤霉病作为全国性小麦病害之一,在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是怀远县常发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及质量影響较大。其发病时期所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为致癌物质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怀远县常年稻麦、玉麦连作,秸秆还田率在85%以上,导致稻桩及玉米秸秆带菌率较高,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报告,安徽稻桩带菌率为1.0%~5.5%[1],菌源较为充足。为探究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18年在怀远县龙亢镇新街村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田间使用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为烟农19,为怀远县主栽品种。供试药剂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江苏省农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2018年4月27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新街村小麦田进行。试验地面积1400m2,前茬为水稻,耕作方式为麦稻轮作,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地势平坦,pH值6.7,有机质含量为1.2%。2017年12月15日整地,基施45%NPK复合肥450kg/hm2、尿素300kg/hm2,中后期没有追肥。小麦采用撒播方式播种,播种量525kg/hm2,栽培与管理方式按常规方式进行。
1.3 试验方法 药剂处理共6个,分别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162、202.5、243、324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360g/hm2,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40g/hm2,另设清水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50m2,小区随机排列。喷药液量为450kg/hm2,用药量按实际每小区喷施面积折算,配药采取二次稀释法。施药器械采用华辉HBD-16型电动喷雾器。试验共进行2次用药,第1次在小麦扬花初期,即4月27日,第2次在5月2日进行。试验期间于4月29日用吡蚜酮进行1次小麦蚜虫防治,施药量施药方法等一致。
1.4 调查、测量方法 调查在施药后且赤霉病症状稳定后的5月26日进行,共调查1次。调查时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0.25m2约155穗,调查赤霉病病穗,计算病穗率、病指和防效。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整理,并采用DPS软件应用邓肯试新复极差法(DMRT)对不同处理的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7)]×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防效 由表1可知,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当其有效成分为162g/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79.41%,202.5g/hm2处理防效达到83.46%,与戊唑·咪鲜胺处理防效无明显差异;243g/hm2处理防效达到87.40%,与氰烯·戊唑醇处理防效无明显差异;324g/hm2处理的防效达到91.2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2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清水对照相比,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当用量为162g/hm2处理时,增产约3.96%;202.5g/hm2处理时,增产约6.24g/hm2,与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增产效果相当;243g/hm2处理时,增产8.25%,与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324g/hm2处理时,增产10.84%,高于其他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有效成分用量243g/hm2以上时,防效达到87%以上。针对赤霉病发病情况的不同,可适量增加使用量,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应注意药剂间的轮换使用,以减缓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产生。若在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应在第1次施药后7d左右时间再补防1次。由于2017年怀远县的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生较轻,在试验田未见发生,所以27%戊唑醇·噻霉酮水乳剂对于白粉病、叶锈病的兼治作用没有表现出来[2-3]。
参考文献
[1]许杰.2016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03):119-121.
[2]王爱玲,李勤.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2013(13):37.
[3]韩青梅,康振生,段双科.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7):40-44.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戊唑·噻霉酮;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062-02
怀远县地处淮河中下游地区,为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具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流经境内的有淮河、涡河、茨淮新河等8条河流,水系较为发达。该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12万hm2,产量约79.2万t。小麦赤霉病作为全国性小麦病害之一,在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是怀远县常发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及质量影響较大。其发病时期所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为致癌物质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怀远县常年稻麦、玉麦连作,秸秆还田率在85%以上,导致稻桩及玉米秸秆带菌率较高,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报告,安徽稻桩带菌率为1.0%~5.5%[1],菌源较为充足。为探究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18年在怀远县龙亢镇新街村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田间使用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为烟农19,为怀远县主栽品种。供试药剂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江苏省农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2018年4月27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新街村小麦田进行。试验地面积1400m2,前茬为水稻,耕作方式为麦稻轮作,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地势平坦,pH值6.7,有机质含量为1.2%。2017年12月15日整地,基施45%NPK复合肥450kg/hm2、尿素300kg/hm2,中后期没有追肥。小麦采用撒播方式播种,播种量525kg/hm2,栽培与管理方式按常规方式进行。
1.3 试验方法 药剂处理共6个,分别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162、202.5、243、324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360g/hm2,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40g/hm2,另设清水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50m2,小区随机排列。喷药液量为450kg/hm2,用药量按实际每小区喷施面积折算,配药采取二次稀释法。施药器械采用华辉HBD-16型电动喷雾器。试验共进行2次用药,第1次在小麦扬花初期,即4月27日,第2次在5月2日进行。试验期间于4月29日用吡蚜酮进行1次小麦蚜虫防治,施药量施药方法等一致。
1.4 调查、测量方法 调查在施药后且赤霉病症状稳定后的5月26日进行,共调查1次。调查时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0.25m2约155穗,调查赤霉病病穗,计算病穗率、病指和防效。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整理,并采用DPS软件应用邓肯试新复极差法(DMRT)对不同处理的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7)]×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防效 由表1可知,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当其有效成分为162g/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79.41%,202.5g/hm2处理防效达到83.46%,与戊唑·咪鲜胺处理防效无明显差异;243g/hm2处理防效达到87.40%,与氰烯·戊唑醇处理防效无明显差异;324g/hm2处理的防效达到91.2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2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清水对照相比,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当用量为162g/hm2处理时,增产约3.96%;202.5g/hm2处理时,增产约6.24g/hm2,与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增产效果相当;243g/hm2处理时,增产8.25%,与48%氰烯·戊唑醇水乳剂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324g/hm2处理时,增产10.84%,高于其他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有效成分用量243g/hm2以上时,防效达到87%以上。针对赤霉病发病情况的不同,可适量增加使用量,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应注意药剂间的轮换使用,以减缓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产生。若在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应在第1次施药后7d左右时间再补防1次。由于2017年怀远县的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生较轻,在试验田未见发生,所以27%戊唑醇·噻霉酮水乳剂对于白粉病、叶锈病的兼治作用没有表现出来[2-3]。
参考文献
[1]许杰.2016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03):119-121.
[2]王爱玲,李勤.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2013(13):37.
[3]韩青梅,康振生,段双科.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7):40-4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