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一次未完成的“人类自我拯救”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被寒冷所包围,随处可见绿色手写体Hopenhagen,提示着这座城市此刻的非同寻常。
  Hopenhagen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标语,由Hope(希望)和Copenhagen(哥本哈根)巧妙组合而成。此标语表达,了主办方希望这次会议成为一个遏制气候变化的新起点,让地球保持健康。
  从12月7日到12月18日,为期将近两周的大会共有80多位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此外,哥本哈根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近10万名环保爱好者,其中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人类自我拯救集会。
  虽然减排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但会场里的谈判却进行得异常艰难,多方力量在气候大会上进行着一场“碳博弈”。美国和澳大利亚、日本等组成的“伞性集团”,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以及欧盟,还有图瓦卢、马尔代夫组成的岛国联盟等,这些角力方为了维护己方在减排上的利益,在大会上唇枪舌剑。
  “气候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国际政治问题。”前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张小全在接受《课堂内外》高中版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12月19日,大会结束后一天,各方终于艰难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第一次同意将气温上升限制在2℃以内,发达国家筹措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等内容。
  对于这个结果,张小全表示:“该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在一些关键减排指标上仍是空白,但也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为下一次谈判奠定基础。”
  
  哥本哈根“气候门”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前几天爆出一条新闻,一群来自俄罗斯的黑客攻击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电脑,上千封邮件泄漏。这些邮件中显示科学家们涉嫌篡改数据,对气候变暖怀疑者恶语相向,故意夸大全球气候变暖。
  其后,东英吉利大学承认其计算机被黑客入侵,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被人下载。
  一石击起千层浪,被称为怀疑论者的反气候变暖派认为,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是一场“全球大骗局”。其实,一直有科学家在争论“全球气候变暖是真是假”。2007年,英国BBC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名为《全球变暖的大骗局》的纪录片。该片甚至认为,
  “全球变暖说”是由反工业化环保分子创造出来的,其背后甚至涉及一个高达数百亿美元的产业。
  对此,张小全说:
  “几个科学家造假有可能,但全球科学家都在造假就不可能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气候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全也表示,全球数千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严格和经得起检验的,地球变暖已证据确凿,至少有90%的概率确定人类行为导致全球变暖。
  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9年是有气温统计以来最热的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春天的到来时间平均每10年提前2.3~2.5天,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剧,这一切将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利益博弈背后的减排难题
  气候门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气候大会的不顺。在会议开始没多久,美国、丹麦和英国便提出,要将发展中国家再细分为发展中国家和最脆弱国家,后者无约束减排,前者要有明确的减排量。
  这一提法遭到了中国、印度等77个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指责发达国家是在分裂发展中国家阵营,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文称《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而1950年到2000年的50多年当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减排对其工业化进程不利。
  因此,1992年在巴西通过的《公约》中,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减排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愿景,实际操作上则应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张小全说。
  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1997年在日本东京签署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确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并从资金、技术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但发展中国家则没有绝对量化减排的义务。
  2008年—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发达国家承诺其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以上。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发达国家设定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以及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具体任务。
  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把这一难题留给了2010年的墨西哥气候大会。
  
  交锋中的国家责任
  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另一大焦点,便是中美在气候谈判上所扮演的角色。目前中美两国的排放量加起来约占全球总量的四成多,美国人均排放高于中国,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方面,虽然其人均排放量不及美国,但人口基数庞大,总量上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在大会召开之前,美国白宫宣布将在这次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数字还算不错,但美国的基准年则是2005年。如果换算成欧盟的基准年(1995年),美国的减排数字就只剩下了4%左右,远低于欧盟提出的25%~40%。
  另一方面,中国也首次高调宣布,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但中国的减排是建立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在这一点上,美国和中国产生了巨大分歧,美国一直强调国际上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简称“三可”,即MRv),实际上是把中国划入了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列。
  
  B计划
  与没完没了的谈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些岛国的处境。他们一方面是国际政治博弈的弱者,同时又是气候变化的最先受难者。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这些岛国联盟要求签订新的议定书,将现有减排标准往上大大提高,斐济岛的代表甚至泪洒会场。然而哥本哈根不相信眼泪,一份《京都议定书》的出炉和谈判都是如此艰难,更何况是一份标准更为严格的新议定书。
  在气候谈判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时,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B计划——地球工程,并将调查报告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发布。
  地球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射太阳光,一类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前者包括向平流层喷洒气溶胶(模仿火山喷发),为云层增白,以及在外太空安装镜子等方法;后者包括向海洋施肥(主要是铁)来刺激光合浮游生物生长,生物工程法增加光合作用效率,以及用各种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
  第一类方法价格相对低廉,有效性较好,但安全性和时效性就很成问题,且治标不治本。第二类方法虽然属治本的办法,但从目前来看价格都太过昂贵,一点也不比减排更省钱。
  不少NGO成员认为,科学家们连实验都不应该做,不给任何人擅自改变气候的机会。但IPCC认为,尽管地球工程有点异想天开,但如果谈判再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果,也许这是人类最后的武器了。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在该国首都马累东北约35公里处的吉利岛海域水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会议期间,马尔代夫内阁成员签署了一项要求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议。
  马尔代夫由1192个珊瑚岛组成,全国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根据科学家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马尔代夫将在本世纪内消失。
  图为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在水下举行的内阁会议上签署文件。
其他文献
一天,我乘长途汽车从S市到R市。车停靠一站,上来一个老太太,她带着好几个大包,还有一个精美的手提包,快到下一站時,她站起来向售票员问:“安登到了吗?”售票员回答:“没,这不是安登,还远着呢!”老太太坐下,可快到下一站时,她又不安起来,再次走近售票员,问:“到安登了吗?”售票员耐心地又解释了一遍,老太太一路上总是紧紧张张的,她拉开手提包,我看见,里面装着几个小纸盒和玻璃瓶。  汽车停站了,老太太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