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会议纪要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24日,第十届胃肠功能及动力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于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协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学智教授、王化虹教授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蓝宇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北京市中医院李乾构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田德禄教授等中西医当代消化学术领军专家莅临会议.
其他文献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以四肢及躯干反复出现的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的变态反应相关的皮肤病,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局限水肿反应.
期刊
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上皮内瘤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 日-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行胃镜检查的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及单纯CAG受试者资料,将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作为研究组,240例单纯CAG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发病部位、中医体质结果等信息,分析不同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与性别的关系,分析性别、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部位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关系,比较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
目的 基于Nrf2信号通路探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冰番泻叶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模型评价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穴位组(7只)、非穴位组(7只)、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8只)、SASP合穴位组(8只).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分别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中脘”“气海”“足
Apelin是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相关蛋白APJ的内源性配体,在体内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分布广泛,Apelin通过与受体APJ结合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互拮抗,共同参与应激反应的调节。本研究围绕Apelin/APJ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应激的影响进行综述,推测APJ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可作为这些疾病新的药物靶点。
综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包括细胞治疗与抗体、疫苗、基因修饰等非细胞治疗,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比较早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差异,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8周龄SHR和Wistar大鼠,10 d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浆,采用UPLC-Q-TOF/MS分析血浆代谢物组,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模式识别及寻找差异标记物。结果获得显著差异性代谢产物13种,包括L-组氨酸、L-精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甘氨鹅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胆酸、牛磺胆酸、D-脯氨酸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中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否借此机会,突破中医发展的瓶颈极为关键.笔者探讨了中医临床研究结合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遇到的问题,并从辅助中医诊疗实践、系统性整理已有方法、数据标准化、医工交叉、研究者态度转变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促进中医创新性的发展.
目的观察加味参芪益心方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病人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芪益心方,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A)、E/A、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质量指数(LV
目的系统评价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诊断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disc中LncRNA诊断心力衰竭的文献。运用Review Manager 5.3、MetaDisc 1.4等软件提取、分析数据,合并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评估指标。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2项指标,按照Ln
目的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血管性痴呆”“针灸”“针刺”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近10年国内发表的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06篇相关文献,相关穴位33个。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下肢穴位主要归属的经脉为胃经与脾经,使用频数较多的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丰隆、血海与悬钟,其中使用频数高的穴位主要为特定穴。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委中、大钟-涌泉-阴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