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突破口 品味诗歌内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题中,我们发现学生最难以把握的既不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而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实,要把握诗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寻意象,把握典故。
  
  诗歌虽然短小,但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是十分丰富的。诗人是如何浓缩这些内容和情感的呢?这主要就借助于意象和典故了。
  诗歌总是含蓄的,诗人不会把他的心理话直接说出来,否则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意象的使用,更有助于诗人表达情感,达到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目的。要打动读者,作者必然要借助于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外物”,就是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我们的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暗示,进而形成了一种全体的无意识,我们往往会将物与人融为一体。看到菊,就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到月,就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向的深层含义,就使得诗歌言简意赅、含蓄蕴藉。因此,把握、找准诗歌中的意象,就成了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例如。“柳”在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为“柳”“留”读音差不多,加上古人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也就是柳永在与心爱之人分手之后醉倒在杨柳岸边而不是桃花岸边的原因了。难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惜别场面清晰地出现在归来的征夫的面前,那一丝丝的情愫也就难以释怀了。月、落花、黄叶、沙鸥、梅花、乡村、草原、各种不同色彩等都有特定的内涵。代表着不不同的情感。看到这些意象,我们就能很快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的内涵。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情感和愿望等等;引用的目的就是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诗歌之外。用典的作用在唐代之前的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在唐以后的诗词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蝉”,“秋娘”泛指美女,“念奴”后指歌女……“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用的就是西汉贾谊的典故,多表现诗人对无辜受难的愤懑。李商隐的《锦瑟》、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用典的绝好例子。
  
  二、描述诗句,品读韵味。
  
  描述诗歌内容,这是考查理解诗歌内涵的直接有效的方法。这种描述,不同于文言文中的翻译。文言文中的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否则,有悖文章的内容。描述诗歌的内容,和文言文中的翻译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诗句中活用的字(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倒装的句子(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应理解为“白露从今夜,明月是故乡”)等,在描述中要能有所体现,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描述诗歌的内容。因此,描述是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通过描述,使得诗歌的意境明白清晰,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例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清澈的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他是那样的依人,又是那样的恼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青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通过描述,我们明白了诗句的内涵,也感觉到了诗歌无穷的韵味。诗句的优美便在这描述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三、着力“追问”,彰显内蕴。
  
  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初读时,可能在我们头脑中只能留下“怨恨”两个字。那么,作者怨恨什么呢?与王昭君有什么联系呢?作者写这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从诗人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遭遇和王昭君有着相似之处。想想昭君出塞、琵琶曲中所透出来的怨恨,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怨恨所在。他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远离故土漂泊他乡,怎么能没有怨恨呢?通过追问,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览无遗。
  
  四、多方联系,揣摩内涵。
  
  (1)联系作者——作者的创作风格——作者的个人遭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涵。例如白居易的诗歌比较朴实易懂,韩愈的诗歌在理解时候就有点难,李白诗歌极其具有浪漫主义特色。那么,阅读时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作为对诗歌内容理解的佐证。更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情感。李清照前后期的生活遭遇,注定会在诗歌中表现出来;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前期生活中,因为得到了友人的资助,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因此诗中表现出了喜悦也就多了些,像《春夜喜雨》、《客至》等。而后期,生活窘迫,加上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因此诗歌中就多表现忧伤之情。结合到这些,我们便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涵。高适的《别董大》诗中有“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句子。考试时,要求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景物。看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除了“雁”、“下雪”等景象,就想不出其他的了。至于“云”为什么又是“黄”的就那更不了解了。其实,日暮时分,天地有时是昏黄的,我们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这一自然景象。因此,调动自己生活的体验,也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把“点”缀成“线”再连成“面”来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大都短小精炼,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精华。对于这样一些浓缩的佳酿,我们自然不能大口狂饮,而应该细细品尝、慢慢回味。诗歌的语言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字往往就能体现一个深刻的内涵。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一个“赴”字,本来表现一个人的一种行为,而这里说的对象却是“群山”,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给人一种世事沧桑的感觉。有时,我们把诗歌的内容看懂了却无法表达出来。例如,读了王维的诗《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句子,心中自然会觉得“咽”和“冷”用得好。可是为什么呢?这就要缀、连。通过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两个字所表达的妙处便显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简单地分析这两个字了。
  总之,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深邃的思想才能绽放的奇筢,我们要用心灵去和诗人沟通,站在诗人的位置上,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待诗中的景,用诗人的耳朵去听诗中发出的声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诗侵染我们的心灵,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感悟到诗的美妙。
其他文献
“是呀,我的身体离开水,干燥后,再经风一吹,我的生命就朝不保夕了。”   “我也和你一样。我生在陆地,长在陆地,我若下海去,海水会灌满我的肠胃,非把我淹死不可。”   “你不必担心,我拿油来抹在你身上,你就不怕水了。这样,你即使在海中生活,一切也不妨的。”   “哦,这我就放心了,你给我拿油来,让我试试看吧。”   “好的,我去了。”雄人鱼带着水果,跃入水中,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雄
一、引言    请注意这样的事实:多数人不喜欢开会。其原因多为会议内容的无针对性,味同嚼蜡及时间过长等。学生每天都在“开会”——上课,而且“会议”时间也相当长,学生烦躁、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当前,“社会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进度愈发迅速。为此,教育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让学生喜欢“开会”,热爱学习,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个子不高,身体单薄,眼中散发出淡淡的忧郁,而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姓氏——Lamb(羔羊)一样,羞涩、温和。他一生默默无闻,屡遭不幸,然而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他都能用他那特有的点金术化腐朽为神奇,化痛苦为欢乐——他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   兰姆出生于伦敦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法学院执事的助手兼仆人。执事家中有个小型图书馆,常和父亲到执事家玩耍的小兰姆得到执事的许可后,
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些都是教材叙述得十分明确的地方。但是,如何理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解体”、“进一步破坏”?作出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教材对此过于简略。而且,在民族工业处于“短暂春天”阶段,以及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民族工业日渐萎缩乃至不断破产的情况
游隼是专横跋扈的猎手,所有的小动物都怕它。知道它在附近,大家都走得远远的。   不过,野鸭子却动摇了游隼的崇高地位。   “湖里的这些野鸭子真叫我生气,”游隼说,“我去捉它们它们却胆敢嘲弄我,耻笑我,总是在最后一刻潜到水里……”   當然,游隼不可能无限期地停在空中,等待那些水鸭子露出水面。   不过,一天早晨,游隼决心孤注一掷。它张开翅膀飞了几圈,侦察地形,又花费很大力气选择一个最高的鸭
籃子
期刊
利用阳光可以烤熟土豆;纸做的青蛙会预报天气……真是太神奇了!原来这些都是《130个科学游戏》书中的科学小游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时,就被书里一个个有趣又好玩的游戏深深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按照书上的内容,找来材料进行动手实践。  我先在玻璃杯内装半杯清水,放入很多很多的盐,变成浓盐水,然后再拿来半杯清水倒入浓盐水中,为了避免盐水和清水搅和,加清水时我用勺子慢慢地把清水放进去。最后轻轻地放进一只鸡蛋,鸡蛋
宰相的儿子怕说出实情,会因此而拆散他和公主的婚姻,因而胡扯道:“回禀母后,我可是一点也不知道这回事。”  皇后听了宰相之子的回答,便认为公主只是做了一个恶梦,那些事必是梦中的幻境,于是她放下心,高兴地陪公主出席婚宴。庆祝宴会整整热闹了一天。宴会场中,賓客满座,歌女翩翩起舞,艺人抑扬顿挫地引吭高歌,乐师敲击和吹奏各种乐器,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这一切交织成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到处充满着快乐的气氛。皇后
师徒走在山下,这时徒弟指着地上的小草说:“我感觉到自己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成就,就像这草,我该怎么办?   师父让弟子趴在地上,仔细地看,然后问他:“发现什么了?”   “这些小草开花了,我怎么从来不知道草也会开花。”弟子疑惑地回答道。   师父没有回答,让弟子继续观察别的草。过了一会儿,弟子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对师父说:“我发现所有的草都开着花,虽然很小,但还挺好看的。”   师父笑着对弟子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1]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为庵[2],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3],暗则缚[4]麻蒿[5]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解   [1]笈:书箱。负笈:背着书箱。   [2] 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