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收获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d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诚实,“不知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61-02
  
  我给学生上历史课“建筑奇观”时,课本上有一句话:“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宫城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北京城的核心……”讲到此处,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宫城为什么又称紫禁城?”我顿时愣住了。说实话,这个内容课本上没有,教参上也没讲,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好在我应变快,示意学生先坐下,然后模棱两可地解释道:“大概是禁止老百姓靠近的地方吧!”
  下课后,我为自己不负责任的问答惴惴不安。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几位同事,他们也说不清楚。
  这时,我发现课堂上提问的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口,手里拿着《中国校园文学》。
  “老师,你看这本书里的解释对不对?”他问我。
  我有些惊诧——在61页的“点滴”栏目中关于紫禁城的解释是这样的:“‘紫’字是指紫微垣,代指皇帝。因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微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认为天帝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太平天子当中生,清慎官员四海分’,所以紫微垣代指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
  原来是这样,我在放下书本的同时,暗自庆幸自己的说法还不是太离谱。
  “你上课前是不是看过?”我问道。那个学生点了点头,旋即红了脸:“老师,您别误会,我只是想印证一下书里讲得对不对。”
  “书里讲得很正确,你看书也很仔细,不错,不错。”我把那本《中国校园文学》还给了他。
  学生高兴地走了,我的心却很长时间平静不下来。身为历史老师,对一些历史知识不了解已经令自己羞愧:备课不细致,应该想到的问题没有想到。更不可原谅的是不懂装懂,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塞给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老师,为什么不能诚实地说“不知道”呢?
  有了这次教训后,每次备课、上课我都力求准备充分,确保万无一失。但讲到“淮海战役”时,又冒出了新问题。我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淮海战役起自1948年11月6日,结束于1949年1月10日。我军以60万人对阵80万国民党军,取得空前大胜。共歼灭敌军55万5千余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突然,一位学生举起手问:“老师,‘55万5千人’是不是全被打死了?”“我们首先要理解‘歼灭’是什么意思。”依据课前准备的资料,我很有把握地解释道:“‘歼灭’指把敌人消灭。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剥夺敌人的抵抗力,包括击毙、击伤、俘虏等等。大家可以参照商务印书馆的《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第429页。”
  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又有一个学生追问了一句:“老师,击毙、击伤、俘虏的数字分别是多少呢?”看着学生探求的目光,我犯难了,该如何给学生解释呢?停顿了一下,我老实地回答:“准确的数字老师也不太清楚,需要课下查资料之后再告诉大家。”说完后,我自嘲地笑笑,不太习惯,可心里的负担明显轻了许多。
  下课后,我很快查了:1978年出版的《淮海战役资料选》上面记载:我军歼灭敌人正规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计55万5千余人。其中,生俘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28500人。由此可知,在整个淮海战役中,除毙伤者外,我军共计收容国民党官兵38.4万人。
  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把查到的资料告诉了学生们,感觉到学生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佩。课下与学生聊天,学生不经意地说:“老师,您很‘真’,大家都很佩服您。其实第二个问题您可以不回答我们——因为好多老师都如此,但您没有。所以我们从内心里佩服您。”
  这给我很大的震动。从这一刻起,我告诉自己,要把孩子们佩服的“真”永葆到底。尽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多盲点,课堂上还会遇到其他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但是,只要我本着“真”的精神,保留着诚实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去探索,我就可以做得到。
  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举行期间,因博弈论获诺贝尔奖的约翰·纳什演讲结束后,一名学生问:“从博弈论的角度,您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纳什认真思考后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按常理.一个大师级人物,即便对这个问题没有真知灼见,也完全可以大而化之,从容对付,更何况他是这个领域的权威——然而纳什诚实地回答“不知道”——只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做深入彻底的研究。诚实,让约翰·纳什的大师风范更加彰显。
  作为一名教师,既在传承知识,也在传承品德。而诚实,无疑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豆艳荣
其他文献